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二十四孝故事:行佣供母的故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25
转发:0
评论:0
二十四孝故事:行佣供母的故事,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行佣供母的故事行佣供母的故事原文后汉江革。少失父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行佣供母的故事

  行佣供母的故事原文

  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

  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行佣供母的故事评说

  江革(?-535),字休映,南朝济阳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人,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为南朝才子江淹之族侄。

  江革幼聪敏有才思,学习刻苦,史载其雪夜秉烛,弊絮单席,耽学不倦,感动得吏部郎谢朓撕下自己的毡袍为之御寒。弱冠举南徐州秀才。渊博的学识和犀利的文笔为梁武帝赏识所赏识,屡被重用。长期在一品大员、郡王的手下作幕僚,“历官八府长史,四王行事”。还担任过尚书左丞、司农卿、御史中丞、少府卿、都官尚书、度支尚书等中央机构高官,三次任郡守。

  东汉初年,王莽篡位,新朝的政治腐败,导致战争频繁,天下大乱。当时,临淄有个人名字叫江革,字次翁,从小失去了父亲,家里只有母子两人相依为命。

  那时各地战乱不断,盗贼四起。盗贼不仅抢财物,还常常把家中的男子抓去,逼着他们入伙。江革为了避乱,干脆背了母亲弃家出走去逃难。母亲年迈,腿脚不方便,为了尽量减少母亲的颠沛流离之苦,江革整天背着母亲奔波。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江革背着母亲,一路上风餐露宿,还要躲避盗贼。长途跋涉,一般人宁愿少带行李,以避免路途上的辛苦。而江革的母亲虽然年老体重较轻,但走一段长路之后,江革往往累得满头大汗。母亲心疼儿子,要下来自己走,江革却说:孩儿背着母亲,就像回到了小时候一样,感觉到母亲的温暖,孩儿心里很欢欣,感觉自己很有福,可以随时侍奉母亲,所以就会越走越有力气。

  走着走着,母亲渴了,江革马上到处讨水给母亲喝;母亲饿了,他竭尽所能为母亲准备可口的食物;天色将晚,他想方设法找住处,使母亲能踏实地安歇。在仓皇逃难的人群中,江革念念想到的是母亲的安全,全然忘记了自己的饥饿和疲劳。

  在逃难的路上,许多人见到江革都肃然起敬,但也有少数人对他不理解,因为在这样艰难的境况中,一个人连逃生都很难,更何况背负着白发苍苍的高堂老母。无论是称赞还是讥讽,江革都淡然处之,在他看来,一个人活在世上的头等大事是孝顺父母,别人的评价无足轻重,不用放在心上。

  逃难当中,江革多次遇到盗贼,想要把江革劫去。每当面临这种情形,江革便会在盗贼面前苦苦的哀求,痛哭流泪,对盗贼讲:我从小失去了父亲,孤苦伶仃,是母亲茹苦含辛,把我拉扯成人。如果没有母亲,哪会有今日的我。如果我随大王去了,留下孤零零的老母亲,兵荒马乱,举目无亲,母亲如何保全生命,如何度过余生。恳请大王念我有老母在,没有人奉养,能放过我们。

  盗贼看到江革如此诚心诚意的哀求,无不被他的孝心所感动,所以也不忍杀他,更不忍把他劫走。就这样,江革屡次感动盗贼,化险为夷。可见人之初,性本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沦为盗贼也不是他们的本性,都是因为一时之乱,为环境所迫。如果能够唤醒他们本性里的孝顺,盗贼也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后来盗贼被平息了之后,江革背着母亲,千里迢迢流落到江苏省下邳县,在这里居住下来。在举目无亲的异乡,江革非常的贫穷,衣不蔽体,也没有钱买鞋子穿,打着赤脚为别人当佣人,赚取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活。即使赚的钱这么少,但是江革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物品来孝养母亲。凡是母亲日常生活必需的用品,没有一样缺乏,母亲需要用的、想要吃的、要穿的,尽最大的努力,没有一样不替母亲办到。江革所做就如《孝经》所言: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后来,江革的母亲去世了,他非常的哀伤,在庐墓之间大声地哭泣,就像找不到父母而无依无靠的孩子一样。他的哀恸逾恒,超过一般的常人,感动了邻里之人。整整三年,江革结庐住在母亲的坟旁,因为他挚诚地思念母亲,连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愿把孝服除去。

  三年的服丧期满,他还不忍脱去孝服,感动了地方的父母官派人去安慰他,又举荐他做了孝廉。但是江革淡泊名利,屡屡拒绝做官的机会,后来皇帝还聘他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做了不久,他就辞官去了。皇帝非常思念江革的为人,最后指派朝廷一定要年年慰问江革,虽然他已辞官,还是由朝廷来供养他一生所应得的俸禄。因为江革的孝行足以为天下的楷模。可见一个人能行孝,他影响所及有多广、多深、多远。

  在乱世当中,江革行孝的确比一般人要艰辛困难。兵荒马乱之中,妻离子散的比比皆是,一家人分散,骨肉分离,可以说是非常平常的事。江革背着母亲,每逃难到一处,内有母亲要照料、要保全,外又有盗贼在行抢,一日三餐都相当的困难,更怕有盗贼来抓走他,所以他是在险阻艰难中,全人所不能全。但是江革尽了最大的力量,终于能保全自己身体的安危,而且还能保护他的母亲。即使在这么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仍然可以克尽为人子的孝道,实在是难中之难。所以后人称颂他:挽车极劳古,逃贼最间关。太息江巨孝,能为人所难。

  孝子忠臣,可以像日月一样永恒地照耀世间。江革在这么艰困的环境当中还能脱险,为母亲做最好的孝养。由此可见,环境的好坏并不足以影响孝子的心,只要我们有一颗真诚心,任何环境我们都可以做到孝亲、敬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行佣供母
行佣供母是二十四孝中第十五则故事。原文: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诗赞: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译文:东汉齐人江革(章帝时任五官中郎将),少年丧父,独自与母亲住在一起(侍奉母亲极为孝顺)。不幸遭遇战乱,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多次遇到匪盗,有的贼人想劫持他入伙,江革就哭着哀告说有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就不忍杀他。后来,他辗转迁居江苏下邳,穷困地连鞋子都没有了,便做雇工挣钱供养母亲。母亲所需衣服等,没有一样缺乏的。
· 中华传统美德24孝:行佣供母
【江革负母】江革避难。负母保身。乱平贫苦。行佣供亲。【原文】汉江革、字次翁。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世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欲劫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以供母。凡母便身之物。未尝稍缺。母终。哀泣庐墓。寝不除服。后举孝廉。迁谏议大夫。李文耕曰。次翁之孝。于险阻艰难中。全人所不能全。然在次翁。初不敢料其必全。只尽其心力。而造次颠沛。必于是耳。孔明鞠躬尽瘁。宁俞薄鸩橐饘。正同此一副心事。忠臣孝子。所以争光于日月也。【白话解释】汉朝时候,有个姓江名革的,表字叫做次翁。从小就没有了父亲,单单剩着江革和他的母亲同住着。那时候天下不太平了,盗贼很多,江革就背了母亲逃难去。他在路上时时碰着作乱的盗贼,要把江革掳去和他们一同去做盗贼。江革总是流着两行眼泪哭诉着说,我有老母在这里,要人奉养,我怎么可以和你们一同去呢!强盗听到这话,就发了慈悲念头,也不忍杀他了。后来江革辗转在下邳地方...
· 二十四孝故事:芦衣顺母的故事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闵子骞卒于何时,史无记载。北宋时,在济南华山脚下发现了闵子骞衣冠冢。据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在华山前,黄郡守浚河,掘出闵子石棺,盛其首,移至高原。今华山下,石椁尚存。”济南当地百姓也有传说:北宋年间治理黄河时,人们在华山脚下挖到闵子骞石棺。为了石棺不至于被水湮没...
· 二十四孝故事:弃官寻母的故事简介
《宋史·朱寿昌传》:“寿昌生数岁始归父家,母子不相闻五十年。行四方求之不置,饮食罕御酒肉,言辄流涕。……熙宁初,与家人辞诀,弃官入秦,曰:‘不见母,吾不反矣。’遂得之于同州。”那天早上,朱宅全家乱哄哄地,佣人们忙着准备行李,因为他们的主人朱寿昌将要远行。朱寿昌的妻子,孩子都在客厅,个个面带愁容。“难道就没办法说服你别去远行么?”朱太太向朱寿昌恳求说:“你能不能派个人代你去呢?”“不行,我发了誓,走到天边也要找到我的母亲,”他拍拍妻子说:“对不起,不找到母亲,我是不会死心的。”“可是你辛辛苦苦好不容易爬上的官位,就这么轻易放弃么?”她简直不能相信地说。“是啊!我得先辞去官职,因为工作不能搁在那儿,没人打理。”他停了一下又道:“唉!作为人子,如果亲生娘不能跟我共享荣华富贵,那还有什么意思?”他对孩子们说:“过来,让我抱抱你们,爸爸就要出远门,你们好好听妈妈的话,好好念书。”朱寿昌走了,屋子里顿...
· 二十四孝故事:埋儿奉母的故事及评价
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的故事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郭巨靠给人打长工为生,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为了赡养老母,他说服了妻子,决定将不懂事的幼儿埋掉。当他们抱着幼儿在荒郊野外掘地时,却意外地挖出一个罐子,里面全是黄金,罐内还有帛纸一张,上面写着“这罐黄金是上天赐给郭巨的,官府不得夺走,别人不得拿取。”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成为后世所列“二十四孝”之一。二十四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