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招安是《水浒传》的一大败笔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2
转发:0
评论:0
招安是《水浒传》的一大败笔吗?,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讲述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单八好汉聚义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讲述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单八好汉聚义水泊梁山,后接受朝廷招安,最终死伤无数惨淡收场的故事。对于这一故事,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评价,特别是对故事中“招安”一事,更是众说纷纭,评价不一。

很多人都认为招安一节是《水浒传》的一大败笔,当然也不乏不同的声音。那么招安一节在整个故事体系当中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作者施耐庵在设置这一情节的时候到底有何深刻用意呢?这些问题或许永远都不会有定论,但是作为读者,每个人都有对作品进行评价的资格和权利,笔者认为,抛开个人喜好回归文本,或许会听到一个发自内心的声音。

可以说招安在整个故事体系当中是作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存在的,前半部分轰轰烈烈,大快人心,而招安之后却是凄惨不堪,让人气愤填膺。那么作者施耐庵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来设置这一情节的呢?笔者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宋江这一人物形象。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是随意设置的,其中一个至关紧要的因素就是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说故事情节是由人物的性格特点所决定的,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写作者的巨大作用。

插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著名作家金庸在写《天龙八部》的时候,有一次要外出,就委托好友倪匡代笔,然而在小说里倪匡把阿紫的眼睛给“写”瞎了,等金庸回来之后就告诉他:我把你的阿紫的眼睛给弄瞎了。金庸一挥手,说:没事儿,我再让她复明。……但是我们还得注意,不管是失明还是复明,两位作家都是严格按照各色人物的性格特点来设置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情节的。同样,几百年前的施耐庵也是如此。

招安是由宋江的性格特点决定的。宋江原是山东郓城县的一个押司,他自己也说“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虽无功名,但也算半个知识分子了,在他的思想中带有传统知识分子最典型的观念——忠君爱国。可是丰满的理想在残酷现实的压榨下变得越来越渺茫,被刺配江州的宋江酒后壮胆,没管住自己的那双手,题了几句不合当时政治言论的诗词,闯下了弥天大祸,被判斩立决。但好在宋江人缘极好,可以说是黑白两道通吃,侥幸捡回了一条命,落草水泊梁山,再一次开始了他追逐理想的努力。

不得不说宋江是非常执着的,从头到尾他都没有放弃心中那份执念——忠君,报国,这也是很多传统知识分子身上的特点。所以在落草水泊梁山之后他似乎又找到了一条实现理想的捷径——招安。在这里还想再说说另一个人物——林冲,这两个形象之间是有一些共同点的。

首先,两人都是朝廷旧吏;

其次,都曾被刺面发配,用书里的话说叫“贼配军”;

再者,同在水泊梁山落草。

但是这二人又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追求不同,林冲追求的是稳定的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依附当时朝廷的体制,安安稳稳地做自己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我不惹你,你也别来惹我,即使蒙受不白之冤,到了沧州牢城营他还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自己好好改造,有朝一日定能夫妻团聚,再享幸福,最后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之下才无奈落草,直到这时林冲才彻底死心,不再痴心妄想了,他的心里装的不再是那个不切实际的梦,而是仇恨,对高俅的仇恨,可以说已经走到了朝廷的对立面。而宋江就不同了,他的追求要比林冲大得多,宋江是有政治抱负抑或说政治野心的;

再者,同样是无奈落草,宋江的内心要比林冲强大得多,执着得多,不管朝廷如何对待自己,依然无法动摇他的初衷,朝廷虐他千百遍,他待朝廷如初恋,甚至可以说恰恰是落草水泊梁山成全了宋公明。

有宋江忠君报国的性格特点作为前提,而且此人又如此执着坚定,那么此后招安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这完全符合宋江的性格特点,甚至可以说只要宋江坐上了梁山的头把交椅,接受朝廷招安就已经成了一个必然。此外,这其中也有宋江对梁山泊前途的考虑,也是对众家兄弟生前身后名誉的一片良苦用心,从这一角度说,宋江不仅仅是个山大王,更是一个有眼光的领导者,他在接受招安的时候未必就想不到日后的下场将是悲惨的,可是在两者之间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忠,这也再次印证了宋江的身上有着太多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子。

分析完了文本再来看看作者施耐庵。施耐庵是江苏人,生于元末,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而且是与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同榜,由此可见施耐庵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统知识分子,但是元朝的知识分子是非常不受待见的,俗话说“十儒九丐”嘛。他曾在浙江钱塘为官三年,后来因不满官场黑暗而弃官回乡,而且还参加过张士诚的抗元起义。

《水浒传》中的故事虽然很多都已经在社会上流传已久,但是施耐庵在整理的基础上也做了大量的再创作,而参加抗元起义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经验。照此说来,那施耐庵理应站在起义者的立场上来歌颂造反的伟大,反抗的可敬,那么招安一说就应当是对宋江等人的一种强烈谴责和批判,身为起义者怎能甘心当投降派呢?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施耐庵到底还是一个知识分子,传统的忠义礼智信等观念早已融入血肉,至于他对宋江的态度究竟是歌颂还是批判,笔者认为在《水浒传》的最后一回“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中已经表达得很明确了。因此,宋江的身上也或多或少地承载了施耐庵本人的某些愿望,即作为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心境,可是无奈时代背景的因素,结局无法突破客观历史,最终只能是个悲剧。

说了这么多,其实归根结底一句话,招安一节并不能视作是《水浒传》的一大败笔,相反,正是招安这一转折使得宋江这一形象变得更加鲜明突出,有血有肉,而人物形象又是任何一部小说的灵魂所在,所以笔者认为招安一节恰恰是《水浒传》这部作品本身最大的成功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江招安是对是错被招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宋江招安是对是错,看过《水浒传》的人基本上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在说宋江不应该主张并接受朝廷的招安,导致最后梁山英雄好汉那么悲惨的结局;当然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宋江招安是对的,不然梁山最后也是走向灭亡。那么到底宋江招安是对是错呢?我们可以来具体分析分析下其中的道理。宋江招安是对是错其实,宋江招安的想法是对的,但是他招安后的为官之道,有着很大的问题,这才导致宋江在北宋朝廷饱受排挤,使得他的手下跟着他一起受苦。首先,无论是从宋江个人和梁山的发展来说,宋江有招安的想法是正确的。从宋江个人来说,他想要更好的前途,想要一个正名,除了招安那就是自己当皇帝了,但是梁山的势力还不足以推翻赵家的天下,所以招安是宋江实现理想的唯一出路。网络配图就梁山来说,梁山的发展表面上看是欣欣向荣,其实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和朝廷打了几次大战之后,虽然都取得了胜利,可是对于梁山的发展也带去了很大的阻碍。另外,梁山的众多好汉都...
· 揭秘历史:是招安葬送了梁山众兄弟吗?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之际,经过六七百年的传播,其中的故事已是人尽皆知。几百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水浒传》的理解可谓是数不尽数,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即使到了今天,很多人在谈起《水浒传》的时候对其中的很多人物还是评价不一,比如晁盖和宋江这两个形象,对于招安的看法等等。网络配图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又会发现,招安这个想法其实远在宋江坐上头把交椅之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了,具体又是什么时候呢?第一次明确说出来,应该是在降服呼延灼的时候,那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想法的呢?恐怕还得往前推,从他上梁山的那日。说到这里很多人不禁开始感叹,如果不招安的话,那梁山众好汉就不会那么惨了,但是仔细想想,真的会那样吗?宋江主张招安,晁盖反对招安,真是招安葬送了梁山众兄弟吗?下面咱们就从晁盖和宋江这两个形象着手来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晁盖:绿林草莽的带头大哥晁盖大哥在他们村儿是个神人,他居住的村子叫东...
· 《水浒传》中的杨志是杨家将吗?
《水浒传》中的杨志是杨家将吗?《水浒传》第十五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介绍:“杨志是杨老令公杨业之后代,武艺非凡。原为殿帅府制使。”小说中说:杨志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不敢回京赴命,四处逃难。后因被赦返往东京。返京途经梁山时被奉王伦之命取“投名状”的林冲所劫,与之交手三十余合不分胜负。杨志被王伦一起邀上梁山,但杨志执意回东京做官,不肯落草。在东京时,因花光了钱财无奈当街叫卖祖传宝刀。却在卖刀之时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充军时被大名府留守司梁中书所赏识,为其护送生辰纲,又被晁盖等用计所劫。无奈之中与鲁智深打上二龙山,杀了邓龙,做了山寨之主。三山聚义时与众英雄共归梁山。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抛开武力不说,论智力,杨志比不过吴用背后下阴招;论体力,杨志走了大半月,早就累得半死不活;论魅力,有青色胎记的杨志只能和刘唐的朱砂记相提并...
· 丁姓的竟然是淮北一大姓,这些知识你知道吗?
淮北丁氏堂号为渤海堂,丁氏齐祖自山东迁蒙城,居城北檀城集,于景泰三年(1452年)迁坟宿州相城黄里集凤凰山之南黄里柏树林。丁氏家祠,光绪八年(1882年)相城乡黄里集建祠,民国28年(1939年)重修,1994年重建。丁氏家谱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次修谱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第二次修谱嘉庆年间第三次修谱民国15年(1926年)第四次修谱1994年第五次修谱2012年12月18日第六次修谱丁氏祖源有萧县、蒙城县、永城市、涡阳县、濉溪县、杜集区、烈山区、相山区、北京市等地丁氏人员,淮北地区丁氏分布于约25个村庄,人口4~5万人。提到淮北丁氏,就不能不提黄里村作为丁家老林和祠堂的所在地,黄里村是淮北丁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淮北丁氏每年清明节均举行祭祖仪式的地方祭祖仪式热闹而有序
· 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投奔刘备是败笔吗?
话说诸葛,就出师表和隆重对来说,眼光与才气绝对是名副其实的,但为何,作为如此聪明之人,难道不明白北强南弱,甚至是联吴抗曹也难以统一北方的道理?(南北经济、人口早已决定力量对比),为何诸葛亮没有选择实力更胜一筹的曹操,而选择一无所有的刘备呢?确实跟身边的朋友讨论起三国有人就会说,孔明好蠢,刘备那么弱曹操最有希望统一,为什么不投奔曹操却去找刘备?职业规划很有问题。其实应该先来看看诸葛亮的经历。自古庸者选择随波逐流,而伟大者才知道逆流而上挑战命运的可贵。诸葛亮在年幼之时,就在故乡(很有可能)目睹过曹公的军队如何残暴。对于他来说大概是一生都不会选择北投曹魏。孔明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其在于出将入相。曹操是不可能满足这个目标的,因为诸葛的地位绝对不会比荀彧夏侯高,同理,孙权也不满足这个条件,孙权那边还有张昭周瑜。所以只剩下刘备了,拥有关张赵这几个绝世猛将,而且刘备素以仁义自称,是个好去处。我认为诸葛亮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