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古代兵器:执玉戈礼万国 化干戈为玉帛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6
转发:0
评论:0
揭秘古代兵器:执玉戈礼万国化干戈为玉帛,《淮南子·原道训》:“禹知天下之叛,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

《淮南子·原道训》:“禹知天下之叛,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玉帛:玉即玉;帛为丝织品。二者皆为进贡之上品,引申为重修于好,相互礼尚往来的意思。干戈:兵器,借指战争或者争斗,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故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说。

早在4000年前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就有玉戈出土,作为非实用性的礼兵器,其后流行于商、周两代。因玉质坚脆,无法将玉戈用于实战搏击,大量出土的玉戈无使用痕迹,可知商周时期的玉戈应是一种仪仗器。

玉戈的形制演变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二里头文化期和早商二里岗期。此期玉戈的特点为尺寸普遍较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第二个阶段为殷墟时期即商代晚期,玉戈尺寸变小,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至20厘米;殷墟后期长度在15厘米以内,小的仅4至5厘米。

商早期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南阳独山玉玉戈,呈扁平状,长30.2厘米,援宽6.6厘米—6.9厘米,厚0.5厘米—0.7厘米,青色,局部有侵蚀。双重内,内中部有一单面钻孔,孔与援之间有若干道平行的浅刻弦纹,并有安柄痕。援一面平直,一面略斜。双面刃,刃与援面间有分界线,每面刃的中部都有一细而工整的凸棱。戈锋尖锐,锋与刃交接处逐渐增厚形成弧形。

2003年山东济南市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玉戈,36.2厘米,宽0.7厘米—4.3厘米,内长8.9厘米,厚0.67厘米—0.71厘米,灰白玉,半透明,器表有黄、黑、褐色沁斑,长方形内上下缘、端部斜磨,端部有残损,无胡直内戈,三角形尖锋残断,长援,援身中部起脊,上下刃前端出齿突,刃缘斜磨,起弧形脊,单阑,出上下齿,下齿残,器两面的援本部有长方形方框,框内刻划交叉菱形纹。

郑州博物馆收藏的商青玉单孔戈,长24厘米,宽6.7厘米,厚0.6厘米,呈青灰色,援部为长条三角形,援内相交处有一圆形穿孔,无内阑,援后部有用于绑束的齿,前锋犀利,通体磨光,素面无饰。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代玉戈,长28.7厘米,阑宽8.1厘米,厚0.8厘米,青玉,原色调青灰,表面大部分受沁,器表呈褐色或鸡骨白色。戈体厚重,有阑,内端雕刻出齿牙六枚,作有规律的排列,援部中间起脊,边刃处浅浮雕隐起,内部有一钻孔,双面管钻,孔径0.75-0.8厘米。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南阳独山玉玉戈,长19.4厘米,援长15.9厘米,援宽4.7厘米,内厚0.4厘米。翠绿色,上、下刃皆斜直,有中脊,内近方形,雕出上、下阑,内前端有穿。该器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商代晚期镶嵌龙纹铜铋玉戈,长35.4厘米,玉戈直刃弧背,刻兽面纹,背有扉棱,铜柄上有龠,下有鐏,绿松石镶嵌出兽面纹,龙纹,蕉叶纹,形制罕见。第二个阶段为殷墟时期即商代晚期,玉戈尺寸变小,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至20厘米;殷墟后期长度在15厘米以内,小的仅4至5厘米。

西周玉戈形制与商晚期相似,普遍不饰纹饰,制作不及商代精细。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西周玉戈,长7.3厘米,宽2.2厘米,厚0.3厘米。西周后玉戈趋于消亡,春秋战国时零星可见的玉戈,仍保留了周代的特点。春秋玉戈锋作三角形,援身上刃微外弧,下刃稍直,刃颇锋利,中部起脊,内之尾端作斜角状,援、内间中部穿一孔。

汉以后玉戈不常出现。西汉出廓龙凤纹玉戈,长17.2厘米,宽11厘米,厚0.71厘米,新疆和田白玉,玉戈短援、长胡,胡刃上有一棘刺,阑侧三穿,援及胡部主体饰以浅浮雕的勾连云纹。援、胡之下透雕有一只异常凶猛的螭虎,尾上卷,作奔走状。玉戈主体两面纹样相同,而戈内两面纹样不同。戈内面浅浮雕猛虎,另一面则浅浮雕朱雀纹饰。这件玉戈罕见,刃部未见使用痕迹,当属于玉礼兵器,可能是楚王专门用作祭祀或出行的仪仗用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化干戈为玉帛
历史典故[语出]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
· 化干戈为玉帛
【成语】化干戈为玉帛【成语】化干戈为玉帛【拼音】huàgāngēwéiyùbó【解释】玉帛:玉即玉;帛为丝织品。二者皆为进贡之上品,在此引申为重修于好,相互礼尚往来的意思。干戈:兵器,借指战争或者争斗,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出自】《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相关成语使功不如使过发昏章第十一风牛马不相及鞭长不及马腹矮子里拔将军入宝山而空回敢怒而不敢言一蟹不如一蟹明人不做暗事过五关,斩六将乌头白马生角天机不可泄漏东风压倒西风成败在此一举不费吹灰之力
· 化干戈为玉帛
美国第7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1767一1845年)曾经同本顿决斗过。本顿一枪击中了杰克逊的左臂,子弹一直留在里面近20年。到1832年医生取出了弹的时候,本顿已经成了杰克逊的热情的支持者。杰克逊建议将子弹归还本顿,但本顿谢绝接受。说20年的保管期,已使产权发生了转移,子弹的所有权当属杰克逊了。而杰克逊说自从上次决斗到现在还只有19年,产权关系没有发生变化。本顿回答说:“鉴于你对于弹的特别照管--一直随身携带,我可以放弃这一年。”[1]
· 中国古代冷兵器之铜戈:古代战争曾发挥重要作用
在巩义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西周时期的冷兵器铜戈,这件铜戈设计的脊厚刃薄,外轮廓平滑流畅,做工精致,重量分布均匀。看上去坚硬且冷峻,刃部锋利,想来在古代的战争中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戈可以用于横击、钩杀和啄击,戈的刃部叫援,尖端称锋,转折而下的部位叫胡,纳泌的部位叫内,援末胡上的孔叫穿,用于系绳(如图)。后来戈援上增加了一条中脊,当戈刺入人的身体,血就会顺着中脊流出,增强了戈的杀伤力。据《考工记》记载:“戈的规格是广2寸,内长7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尺寸并不完全一致,会有一些差别,这只是戈的头部,后边应该加一个竹柄或木柄。如果和矛合并使用,就被称作戟,具有更大的威力和灵活性。冷兵器是指不带火药、炸药或其它燃烧物,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近战武器装备,戈是冷兵器中最古老、最常见的,也是古代中国特有的兵器。4000多年前,戈就已经问世了,目前所能见到...
· 唐执玉
外部链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