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五铢”钱的通用是当时社会稳定的象征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6
转发:0
评论:0
揭秘:“五铢”钱的通用是当时社会稳定的象征,“治乱尽五铢”秦代的“半两钱”并没有推行多久,秦朝就覆灭了。一枚半两钱就等于是半

“治乱尽五铢”

秦代的“半两钱”并没有推行多久,秦朝就覆灭了。一枚半两钱就等于是半两(即十二铢)银,这是一般等价物的在中国的早期雏形,与先前的贝币、布币与刀币相比,这是历史上一次极大的进步。不但开创了铜铸面值币与贵重金属等价的原则,更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流动,促进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繁荣,所以说,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前面说过,半两等于十二铢。秦灭之后,汉代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物价回落,国库充盈。尤其到了汉武帝时期,粮仓里的米多到烂掉,金库里的铜钱多到腐烂成铜球,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尽管当时“半两”还在沿用,但明显由于当时通货萎缩,“半两”已经成了“大票子”,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汉武帝下令:回收半两钱,重铸“五铢”——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沿用了七百余年的“五铢钱”,它见证了从文景之治、王莽篡政、三国演义、两晋之乱直至风云突变的十六国时期,堪称中国古代史中乱世与治世的见证者。


(图)“五铢”钱

单论钱币的重量而言,半两与五铢差不多。但若从一般等价物的角度来看,“五铢”只相当于“半两”一半还不到的兑换量。可见汉代以农商为主体的经济已经达到高度繁荣的地步。而这无疑与汉代及其后来统治者科学、积极的民族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沿袭秦代大一统格局,汉代统治者开始将大量的经历放到了边疆、民族事务上。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汉朝君主采取三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一为和亲,即将宗室女、宫女嫁于少数民族首领,使得民族问题变为家庭问题,少数民族首领“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这大大促进了边疆的稳定与发展;二为遣使,以张骞、苏武为代表的使臣,前往少数民族地区谈判,主要目的是阐明中央政府的政策,力图促进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互市与文化交流,譬如采取“开放关市”的形式,实现中原与边疆的经济交往,“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结果,既是中原统治者所期望的,也是边疆少数民族首领愿意看到的局面。

另外一种就是战争,对于危害边疆稳定,骚扰边关的部分少数民族部落,汉朝统治者采取了“集中打击,有效震慑”的策略。譬如“北击匈奴”战役中涌现出的名将霍去病、霍光、班超、李广等人,成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名将。在西方军事史上,这些“抗匈名将”与屋大维、卢库鲁斯等人齐名。而且,匈奴太子金日磾还以俘虏之身,在汉朝做到了托孤大臣,《汉书》以“忠信自著,勒功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十六字盖棺论定,开创了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中央高级干部”的先例。


(图)“五铢”钱

综合来看,自汉以后至唐六百余年中,中原统治者对于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是对汉朝政策的延续。大体不过三件事:和亲、遣使与战争。但总体来看,依然是宽厚为主。譬如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一传奇故事就证明了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政策下,晋代继承了汉代的政策,陆续提拔少数民族首领进入中央中枢,譬如拥戴司马睿登基的“十臣”中,慕容廆、段匹磾等鲜卑族首领就占了七席。

由于这样紧密的联系与互动,及至南北朝、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缔、羌与氐等五大北方游牧民族开始陆续进入中原,甚至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地方政权——这构成了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比起春秋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来说,这已经是从量到质的飞越了。

在这几百年里,“五铢”实际上是通用货币。无论是大一统的“治世”汉晋,还是逐鹿中原的“乱世”三国十六国,从江南到漠北,“五铢”一直在通用。这反映了在民族大融合的七百年里经济指标相对稳定的局面。


(图)“汉兴钱”正反面

后世史家时常抨击以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为主的“十六国”之乱,我们必须承认,“十六国”时期虽然战争不断,但后赵的“劝课农桑诚有道”成为了后世的施政样板,前燕兴起边境贸易,使得首都姑臧成为了“河西文化”发源地,而成汉王朝颁布的“事少役稀,百姓富实”造福了一方百姓,而汉王李兴敏锐发现后期“五铢”所带来滥发货币的危害,改铸的“汉兴钱”替换五铢,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钱。试问没有这样的耕耘、积累,何来数百年之后的“开元盛世”?

从“汉五铢”到“北魏五铢”,这枚印刻着汉篆的钱币历经了多次王朝更迭与地方政权的易主,但它一直在发行、沿用,见证了中国少数民族历时数百年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成为了这七百年里中国民族融合、民族发展与民族进步的唯一见证者。

但在其后的初唐,“五铢”却被唐高祖废止,乃是因为它流通时间太长,造成了中国历史第一次灾难性的币制混乱——甚至有些人将五铢“剪边”,作为“两铢”来使用,严重动摇了中央政府的货币信用与金融秩序。因此,宋人用“治乱尽五铢”来概括“五铢”所反映的历史变革,诚哉斯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姓氏的产生在当时有哪些社会职能
姓与氏产生的时间和条件不同,其社会职能也不一样:姓是决定是否能够通婚的依据,即同姓不能结婚;氏则是用来区别贵贱的,即平民无氏,只有贵族才有氏。这就是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所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和封建制度的兴起,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亦即郑樵所云:“三代(即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不过,“姓氏合而为一”的现象,并未见当时的文字记载。那么,何时的文字记载正式将姓氏混用的呢?据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考证,是西汉时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将姓与氏混在一起使用的。该书“氏族”篇云:“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
· 揭秘:嬴政举行的焚书坑儒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
开启了封建时期“愚民统治”“学院争吵”的先河。秦朝不仅“焚书坑儒”,还下“挟书令”,藏有儒家经典者治罪,因之在秦代无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者。今文经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很不重视儒学。至惠帝时,废除“挟书令”,儒家思想言论这个禁区开始松动。从这时起,到文帝时期,一些尚存的老儒依靠记忆,口头传经。弟子们因找不到书籍,就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将老儒背诵的经典本文和解释记录下来,这样的经典就是所谓的“今文经”,释文谓之传。文帝时,开始设置经学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任,以备顾问。武帝时,置五经博士,亦由今文经学家充任,在太学教授弟子。从此,今文经学得到广泛的传播。今文经来自老儒的记忆,因每个老儒的记忆有出入,解说有差异,于是出现了一经有几家说法的情况。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些学术流派。宣帝时,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二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为十四...
· 汉朝货币介绍汉朝时期五铢钱的流通及其特征
导读:秦灭以后,刘邦建立了汉朝。汉承秦制,货币制度也一如其旧。所不同的是,汉初半两钱的实际重量开始变轻了,如汉文帝时半两钱只重四铢(二十四铢合一两)铸币的名称和重量,两者由相符到有差距,这是世界各国货币史上共同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统治阶级为了节省币材,另一方面也标志着货币地位的进一步确立。西汉初年,曾允许私人铸钱,结果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于是严禁私铸,违者处以死刑。但违法盗铸事件还是层出不穷。公元前175年,汉文帝又允许私人铸钱,但规定不得掺杂铅铁降低钱币质量,违者处以“黥刑”(脸上刺字)。这样一来,各地豪强权贵、富商大贾就得到公开铸钱、大发横财的机会。大夫邓通由于铸造钱币,财富超过了王侯。吴国豫章郡(辖境相当今江西省)有铜山。吴王刘濞就广招天下亡命之徒,大量采铜铸钱,“富埒[liè劣,同等]天子”。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刘濞发动吴楚七国叛乱,曾狂妄宣称:“我的金钱在全国到处都有...
· 揭秘历史:“”是何时成为皇帝的象征的?
“黄袍”往往被看做古代帝王的服色,其实,在唐宋之前,君王、皇帝对穿什么颜色的袍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西周、东周时期,据《礼记·月令》记载,天子“着青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争,国君的袍服更是五花八门。到了秦朝,由于盛行“五行”之说,秦王朝崇尚水德,以黑服为贵,所以秦始皇就穿黑色袍服。而晋代,因为崇尚金德,以红色为贵,所以晋代皇帝就穿红袍。“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的地位是到唐朝才确立的。此前,黄色服饰在社会一直比较流行,唐以后,皇帝已经不情愿自己和一般人同着黄袍了,唐高祖于是下令“禁止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唐高宗时又重申“一切不许着黄”。但是这时的规定并不严格。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北汉与契丹南侵,赵匡胤率兵北征,到陈桥驿时,众军士以黄袍加其身,拥立为帝。随后回兵汴京,正式登基,建立北宋,从而使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宋仁宗时还规定:一般人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
· 各国的象征-----国花
国花牡丹为我国国花,因古有牡丹"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一说.因其雍容大度,华丽之美征服许多人.在唐代又被誉为"花王".0其他国家的国花:莲花──埃及国花,也是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国花。埃及古传说:托特(鹭头人身,埃及智慧与魔术之神)的妻子埃赫·阿慕纳,奉献给丈夫一束莲花,以表示她对丈夫的忠贞和爱情。后来忠贞与爱情形成莲花花语,故人民对莲花特别喜爱。在印度、斯里兰卡均视为美好吉祥的象怔。荷花原产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及澳大利亚等国有分布。荷花主要用于布置水面,点缀水景,或布置水景园;小型花品种可用于美化家居。作为经济植物,可说是浑身是宝,莲子、莲藕均可用于食用,营养价值极高。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荷花则是佛经中常提到的象征物和吉祥物。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处,与佛教主张的处世人格相合。正是因为荷花代表佛教,而佛教又来自印度,所以荷花在印度被视为尊严的神圣的像征。古巴国花——百合(Lili...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