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什么自古以来中国南方政权总是会败给北方政权?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3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自古以来中国南方政权总是会败给北方政权?,很简单,因为几乎都是北方向南方发起攻击,南方除少数个案外几乎没有主动向北进击

  很简单,因为几乎都是北方向南方发起攻击,南方除少数个案外几乎没有主动向北进击过。

  一方不停地进攻,总会得逞的。哪个朝代不是打了几百几十年的 。

  倒过来和汉朝一样,天天打匈奴,最后匈奴就挂了。洪武永乐见天就出击蒙古,蒙古挂倒忽兰忽失温以外去了。

  故,无他,攻守易势耳。

  其他如人口经济这些,当然有关系,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北方由于生存问题不断地主动发起向南方的攻击,而南方少有此类行动,绝大部分时间是安稳地生活在原地。生活太好了,不用发起对外战争。

  其实所谓南北方战争,需要分为两条线来说。

  一条是围绕北纬38度线的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帝国之间的长期斗争,这个斗争真是自古以来的,从周开始就连绵不断,一直延续到清入关。

  这个战争的最主要原因,绝大多数情况 是游牧民族壮大了肥了,后果是人口多了地皮不够养人和牲口了,于是南下扩张。或者是连年灾害活不下去了要找吃的,于是也南下,基本就这两种情况,没什么例外。

  一条是以淮河、长江流域为界线的南北方战争。这个情况就复杂点,但主要是权利斗争,属于中原各政治势力内部的统治权争夺,和围绕38度线的斗争不太一样。

  这个区域内的斗争, 前期主要是争夺黄河流域及到长江为止的区域,因为这个区域最富裕发达。到隋的大运河开通后,南方地区经济开始快速兴起,于是争夺区域扩大为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这种情况下,中国西高东底的地理,使得从西北高原顺势向东,及从西南内陆乘高顺流而下两路进击,就占据了地理上的先天优势,再加正好这两都是富裕地区,所以胜率较大。

  先说前面的游牧民族和中原帝国问题。这个斗争,最后的胜负实际上就是看谁主动出击次数多,游牧民族不断地攻击中原,总会被打进来一次的,于是大家就说中原帝国失败。

  问题是,游牧民族打了多少次?多少年?西周太遥远而且也说不清楚,我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吧。蒙恬和赵括就和他们长期作战,一直也没让对方进来。到西汉武帝,实在被骚扰得受不了了,国力也攒够了,于是连续主动出击,前期胜负都有,但你架不住中原帝国年年一小打几年一大打,终于最后匈奴顶不住,挂掉了,于是向西迁徙,朝欧洲方向去折腾了。

  这下中原清净了。这一休息就好几百年。

  到魏晋,桓温北伐和前秦南下都属于第二类斗争,而且一来一往,算是没出大胜负手。然后38度线沿线的各种小游牧民族部落各种兴起,结果五胡十六国什么的,临了谁也没占到大便宜,还被灭族了一大批民族。最后终于是隋唐出了头,做了老大。与此同时,北边最大的势力也壮大了,结果当然是要南下。结果就是大BOSS对决,被隋唐阴谋加武力,分裂了然后各个击破。这个结果,其实不是一朝之功,而是从五胡乱华各种乱战,一直延续到唐才为止的。

  而后来的安史之乱,实际又是中原帝国,就是抢皇帝做的斗争了,不属于第一类斗争。这次唐军从南边淮河开始大反攻获得最后胜利。

  宋,就不多说了。在我看来,宋所谓的北伐总共也就两次大的,太宗一次大败,然后童贯……其他的在我看来都不算,包括岳飞那次,我一向归为局部反攻。但是,你们仔细想想,西夏、辽、金、蒙古打中原打了多少次、多少年?一直都是北方游牧民族打,中原守,从38度线退到黄河,最后长江,最后是福建广东,从太祖起一直打到崖山,最后输一次大的,帝国完蛋了。

  结果大家又说,是南方中原帝国输了。

  我连续打你几百年你来防守试试,看看最后谁赢?

  到了明朝,洪武永乐大帝年间,徐达蓝玉不说,光永乐就五征蒙古,这是大的,小的还不算。蒙古于是被撵到漠北去了。然后清净了好一阵,瓦剌什么的几个部落养肥了,又开始到38度线来骚扰中原了,于是继续拉锯,这个拉锯,又回到了中原防守北方进攻的态势,于是人家就轮番换着人来打,从瓦剌开始,到蒙古,到女真,终于是建州女真钻了空子拣了个大便宜,瞬间杀进中原。

  结果就这样。至于说骑兵什么的,兵种是重要,但真到了南方和西南,骑兵用处几乎没有,要靠水师和步兵,清入中原,南方战争几乎全是四汉王带明朝降军打的,水师就不说了。蒙古也一样,进入南方后,主要是靠汉军水师和步兵,骑兵只是一小部分。北宋南宋顶了北方游牧民族这么多年,战斗发生在中原内的,南北方一直都是互有胜负,因此骑兵是厉害,但确实也并非是占据中原的最主要的因素。骑兵在北出长城后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确实是必须的胜利因素,但到淮河长江流域开始以及更南的南方,肯定不是决定性因素。

  不可否认,人口、马匹这些因素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经济和科技等等,都会大幅度影响战争结果。

  中原农耕帝国少有主动向北出击的时候,因为没有这个需求。中原这么富裕,它完全没有动力耗费如此巨大的力量去占领38度线以北那种在中原看来鸟不拉屎的地方,有什么理由要干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

  而北方游牧民族则一直有理由向南进军,南边太富裕了,我们这边鸟不拉屎的,一到冬天就担心死人死牲口,有什么理由不去占领他们那边?这理由简直太充分了。

  于是结果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见天就杀向中原,中原则见天就防守,防守几百年下来,一不小心失手,就完了。任谁防守几百年都有失手的时候。

  所以我说这个结果无他,攻守易势耳。你看中原帝国被搞烦了之后,天天向北边打,北边也一样顶不住,一失手就被打到欧洲去了,或者跑忽兰忽失温以外的戈壁滩里避风头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历来国家统一为何总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南北政权有何差异?
历来国家统一为何总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南北政权有何差异?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西晋中期爆发了八王之乱,从而逐渐跨入十六国,全国也就此陷入到了一段长时间的分裂期。420年至589年,进入到南北朝时期,虽然分裂的态势并没有结束,但这段时间也是少有的民族大融合时期。最后由隋文帝杨坚重新完成统一,建立了隋朝。不过为什么最后是由北方统一南方,而不是南方统一北方呢?当时南方政权和北方政权究竟是有什么区别?下面就为大家做个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读三国演义,开篇就讲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势,简简单单八个字,却道出了天下分裂和整合的规律。纵观中国上下几千年历史,每一次大分裂之后,最终总是以统一告终。老百姓在遭受社会分裂所带来的痛苦时,最终也能享受着社会统一进程所带来的文明照耀。但是,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中国历史上每次分裂之后,国家四分五裂,最终形成南北对峙,时间...
· 论远古政权及政权人物现象
一、《远古的华夏族》凸显《山海经》的多面意义古今中外研究《山海经》的人很多,把周光华《远古的华夏族》里的《山海经》研究,和胡太玉先生2002年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破译〈山海经〉》比较,客观地说,《破译〈山海经〉》的学术规范性不如《远古的华夏族》的学术规范性强。理论追寻年表和王表,成为记述人类社会远古史的一种要求,周光华是努力在做着。相比之下,《破译〈山海经〉》缺环太大。这是一件难事。不说四川省盐亭县何拔儒老先生破译的天垣《盘古王表》和他的中华文明是盆塞海文明在先、农耕文明在后的观点,就拿周光华先生说的“稷作文化”与“稻作文化”,即所谓远古长江文化是源生文化,并且是后来接受远古黄河文明的渐浸文化,在目前也难于取得共识。无容讳言,《远古的华夏族》是以整体剖析《山海经》为基础,尊重《夏商周探源工程》的合理衔接,尊重《史记三家注》提供的历史年代线索,结合古籍和学界、考古界的研究成果,实地考察,...
· 丰臣政权
历史地方政权时代最初作为织田信长部下而崭露头角的羽柴秀吉(后丰臣秀吉),在天正元年(1573年)协助信长消灭浅井氏后,从信长那里获赐‘江北浅井迹’一职,开始以长滨城城代的身份管辖之前属于浅井氏的近江国伊香、浅井、坂田3郡共12万石的领地。后来,秀吉以知行宛行的形式获得了独自管理领国的权力。天正9年(1581年)起,秀吉把这块领地转交给养子羽柴秀胜管理。而从天正5年(1577年)10月开始,秀吉开始奉信长命令对播磨展开侵攻,直到天正8年(1580年)5月平定播磨国后,秀吉再获得了除赤穂・佐用2郡外全播磨国的支配权。在此同时,以黑田孝高为首的播磨众也加入到秀吉的家臣团中。在侵攻播磨的同一时间,信长也命令秀吉对但马国展开侵攻,并让秀吉的弟弟羽柴秀长担任竹田城的城代。天正8年(1580年)5月,在攻陷出石城后,秀吉征服但马国全境,并让秀长与但马众的宫部継润、木下昌利等人一起继续管理但马国。之后于天
· 元朝官制:分为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
元朝官制分为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中央政权下设三公、中书省、六部、枢密院、御史台、大宗正府、宣政院、太禧宗禋院和储政院;地方政权下设行中书省(职同中央中书省)、宣慰使司(职同中央宣政院)、诸路万户府、诸路总管府、散府、诸州、诸县和诸军。三公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又有所谓大司徒、司徒、太尉之属,或置,或不置。其置者,或开府,或不开府。中书省(1)中书令一员,银印,典领百官,会决庶务。(2)右丞相(注:元朝以右为上,与前代不同)、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银印,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3)平章政事四员,从一品,掌机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4)右丞一员,正二品,左丞一员,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务,号左右辖。(5)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副宰相以参大政,而其职亚于右、左丞。(6)参议中书省事,秩正四品,典左右司文牍,为...
· 武臣政权
概要高丽王朝初期的贵族政治以文治主义为立脚点,因此朝廷重文轻武,导致了武臣在社会地位上的没落。武臣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处于劣势;与此相对地,文臣则深受朝廷的重用。这使得文臣与武臣之间矛盾的日益加深。1013年(高丽显宗五年),上将军崔质、金训曾发动叛乱,随后,在崔质、金训的威权下,朝中的高级武臣都兼任文官的官职。虽然这次叛乱在次年即被平定,但武臣在朝中的势力已经逐渐抬头。到了高丽毅宗时期,这种矛盾达到了极点。由于高丽毅宗亲近文臣而忽视武臣,导致了武臣不满的爆发。1170年,毅宗出游普贤院,大将军李绍膺在御前表演五兵手缚戏,遭到文臣的羞辱。随驾的武臣郑仲夫、李义方、李高等人,借此契机发动兵变,废黜高丽毅宗,拥立高丽明宗,并大肆屠杀文臣。此后,武臣完全控制了朝政,国王形同傀儡。1173年,金甫当发动叛乱,欲拥立毅宗复位。失败后,李义方杀死了毅宗,并且怀疑文臣参与此事,因此迫害文臣。117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