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一毛不拔”的来历 竟有如此历史背景!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67
转发:0
评论:0
“一毛不拔”的来历竟有如此历史背景!,在战国时期,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思想家不是我们现代人比较熟知的孔子和孟子,而是杨

在战国时期,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思想家不是我们现代人比较熟知的孔子和孟子,而是杨朱和墨子。《孟子》中就记载道:“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按今天的理解就是,微博上最牛的大V是杨朱和墨子,老百姓不是杨朱的粉丝就是墨子的粉丝。可惜由于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大量古籍被毁,再加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两个人的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力都不大。杨朱和墨子的观点极为对立,《孟子·尽心》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一毛不拔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杨朱也因为其“一毛不拔”的观点最被后世误解,被扣上了极端自我主义的帽子。前因后果那么杨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我们就要来看看这件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有一天,墨子的一个学生禽滑向杨朱请教道:“如果拔先生的一根毛来拯救天下,先生干吗?”(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

杨朱回答:“天下不是一根毛就能拯救的。”(世固非一毛之所济)

禽滑继续追问:“如果能拯救,先生干吗?”(假济,为之乎?)

杨朱没有回答。(杨子弗应)

禽滑出门把刚才的问答告诉了杨朱的学生孟孙阳。(禽子出语孟孙阳)

孟孙阳说:“你不了解先生真正的想法,我来替先生说吧。请问如果损害你的一块皮肤能够获得一万金的回报,你干不干?”(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有侵若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

禽滑说:“我干!”(为之)

孟孙阳又问:“那如果砍掉你一节身体给你一个国家,你干吗?”(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

禽滑沉默了好一会儿都没说话。(禽子默然有间)

孟孙阳继续说道:“一根毫毛比一块皮肤微小的多,一块皮肤又比一节身体微小的多,这是谁都知道的。但是一根一根的毛累积起来才形成了皮肤,一块一块皮肤累积起来才形成了身体。一根毫毛也是组成身体的一部分啊,为什么因为它微小就是轻视它呢?”(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

很明显,在这场论战中,禽滑输了。


杨朱学生孟孙阳的这番回答很清楚了表明了“一毛不拔”背后的逻辑。如果因为一根毛比皮肤微小就能被牺牲掉,那么皮肤比一节身体微小就也能被牺牲掉,接下来就是牺牲身体,再接着就牺牲生命,生命都被牺牲光了,天下还存在吗?天下都不存在了还谈什么拯救天下呢?如果这根毛可以拔,那么后面的事情就都可以做。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杨朱为什么会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没错,整体的利益确实很重要,可是并不意味着局部的利益就不重要,局部的利益就可以随便被牺牲。不要老是强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实也可以反过来理解,毛皆不附皮将焉存呢?别把个人的利益就不当回事,每个人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那么整体的利益也就不从谈起。

古往今来,无数的者和暴君都是利用为了国家和整体的利益就可以牺牲掉个人和局部的利益这个理论来奴役人民的。他们会先描绘一个美妙的未来远景,那个未来无比美好,是人间天堂,我们所有人最大的利益。然后再从国民中划分出一小撮人来,把这一小撮人描绘成我们所有苦难的来源,说就是他们阻碍了我们实现那个美好的远景,必须把他们打倒。同时,他们还会说,为了实现那个美好的远景,我们的一些利益需要贡献出来,谁不愿意贡献出来,谁就是刚才的那一小撮人,谁就要被打倒。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希特勒统治时期的德国对犹太人的。在我们以往的印象中,好像希特勒一上台犹太人的末日就来临了,就立刻开始大规模的和犹太人。其实不是这样的,希特勒也是从“拔一根毛”开始的。最开始,纳粹德国先是在上侮辱和抹黑犹太人,将一战战败和经济萧条都归罪于犹太人,在全社会形成仇视犹太人的风气。然后,为了重建德国和扩军备战,纳粹德国就开始将手伸向犹太人的钱包,宣布所以财产在6000马克以上的犹太家庭都要进行财产登记,在登记核实后,就国债的形式将财产赎买,其实就是变相的抢劫。那你说我不登记不就行了,纳粹德国鼓励老百姓告发,揭发查实之后国债都懒得发了,直接没收。接下来,就强制犹太人迁居到犹太人聚居区,将他们原有的房屋分发给德国人住。最后,就连这样都觉得费劲,直接把犹太人送进,年轻力壮和有手艺的就当苦力,不能干活的就送进毒气室,在肉体上消灭你。如果犹太人的个利都得到很好的保障,不要说财产权和生命权,就连这个群体被抹黑都不允许,那么还会发生六百万人被的惨剧吗?

在杨朱所处的春秋战国也一样,诸侯们都打着“利天下”的旗帜征发民力,聚敛民财。这些民力和民财要不就是满足了诸侯个人骄奢淫逸的欲望,要不就是充当了诸侯争霸天下的炮灰。所以,杨朱难能可贵的发出了那样的掷地有声的呐喊,别说想要我的财产和生命,就连我的一根毫毛你们也别想拿去!易中天先生更是在书中将“一毛不拔”称作中国最早的宣言。杨朱的这声呐喊穿越过两千年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启发意义,结合过去的历史,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曾为了某某主义或某某社会,个利可以被肆意的剥夺,我们不断交出了我们的财产、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独立人格,最后我们又得到了怎样的一个结果呢?

了解了杨朱“一毛不拔”故事后,如果再有人来跟你说,为了天下要拔你一根毛,你觉得这根毛到底是拔还是不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一毛不拔”的来历
百科知识很早以前,有一男子嗜酒成性,每天必去酒馆,但从不花分文。见到有人喝酒,便上前打躬道:“对不起大哥,我来晚了,罚酒三杯。”然后坐下便自斟自饮起来,长年累月如此。方圆十里八里酒客没有不厌烦者,都说:“这种无赖之徒,就是圣人贤人见了也要发愁。”因此,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圣贤愁”,传闻甚广,臭名远扬。消息传到天上,八仙也感吃惊。吕洞宾对张果老说,人间竟有这等不知羞耻之人,我们下凡去教训教训他。说罢,两位神仙摇身一变,一对白胡长衫老者坐在了酒馆。不一会“圣贤愁”赶到,向前施礼道:“老伯,家有点事来晚了,罚酒三杯。”说罢就要斟酒,吕洞宾一把抓住说:“等等,酒我们买,你买几个小菜下酒好吗?”。“不不不,我陪二老喝。”“那你付酒钱,我们来买菜。”“实在对不起,我没钱。”张果老愤然道:“你既不买酒又不买菜,哪有白吃白喝的道理!”吕洞宾看这个大赖不好对付,于是说:“那这样吧,我们用你的大名‘圣贤愁’...
· 【小谱说堂号】杨氏“四知堂”,竟有如此传奇的来历!
“四知堂”前话杨氏在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金龙村,有个叫“长摊子”的四合院,始建于清同治元年,木结构悬山顶,占地八千多平方米,在这座四合院的正厅门上,挂着一块“四知堂”的金色牌匾。这座古宅便是杨氏的“四知堂”。杨姓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四知堂”也有成百上千。杨姓人为何被称为“四知堂”这还得从杨氏的先祖杨震说起。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而他所在的家族,就是两汉魏晋时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始祖为汉昭帝时期的丞相、司马迁的女婿杨敞。相传司马迁被汉武帝处刑后,其未曾公诸于世的足本《史记》便由女婿杨敞收藏。杨震作为杨敞之后,不仅聪明好学,热衷钻研各种学问,而且为人廉洁。杨震从小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学成之后,没有像常人一样考举做官,而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设塾授徒,传道受业,一做就是三十年。杨震收学生从不问贫寒贵贱,因此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学生多达几千人。杨震画像听得他卓越的才能和高洁的品质,朝廷便派人...
· 一毛不拔
一毛不拔【成语意思】: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形容为人十分吝啬;自私。【用法分析】:一毛不拔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成语来源】: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褒贬解析】:贬义成语【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yīmáobùbá【英语翻译】:unwillingtogiveupevenahair【成语声母】:YMBB【成语分辨】:一毛不拔和“爱财如命”都形容极其吝啬;“爱财如命”含有“极其贪婪”的意思;一毛不拔没有;一毛不拔含有“自私”的意思。“爱财如命”没有。【一毛不拔的近义词】: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爱财如命【一毛不拔的反义词】:一掷千金、挥金如土【成语故事】:出处《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项放踵,利天下,为之。释义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
· 黔首是什么意思?“黔首”叫法的来历以及历史背景
黔首是什么意思?“黔首”叫法的来历以及历史背景黔首在战国以及秦朝时期是对百姓的称呼,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服饰皆为黑色。而平民出门会用黑色头巾裹头当成行头,所以就被称为“黔首”。“黔”也有“黎”的意思,据说在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联手击败蚩尤,而蚩尤的族人叫做九黎人,他们当了战俘以后就被成为“黎民”。所以黔首在当时还有战俘奴隶的意思,下面就为大家仔细讲讲“黔首”叫法的来历,以及历史背景,一起来了解下吧。秦始皇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君王,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极致,只是太心急了。他称帝后,很多事情都要全国统一,比如货币、律法、文字、度量衡、车轴距、郡县官职、百姓称谓等。公元前221年,他“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即划分全国为36郡,各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同时将对百姓的称呼统一更改为“黔首”黔:黑色,黑色的;首:头,脑袋。黔首:庶民,平民。为什么称庶民、平民为黔首?唐初十八学...
· 乾陵外的石像究竟有几个?这些石像是什么来历?
乾陵外的石像究竟有几个?这些石像是什么来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可能会有人对此不太理解,乾陵外面的“六十一蕃臣像”,的的确确是六十一个,现在也立了一块碑,如果数一数也是六十一个,但是古代人很讲究对称,如果是这样一边有29个另一边有32个,那很可能是有什么问题的,难道说是少了三个吗?那这三个石像去了哪里,为什么没有摆出来?这些石像的身份又是谁呢?由于史书没有过多记载这64个石像的来历,所以,后人对它们的了解,一方面是来自民间传说,一方面是来自专业的考古研究。民间传说是不可靠的,专业的考古才能接近历史的真相。比如说,千百年来,大家都说这是61个石像,开口闭口就61个石像。现在,在这些石像前面,还用水泥砌了个牌,牌上光鲜鲜地标上有“六十一蕃臣像”的字样。但是,1906年,有一个名叫足立习六的日本学者,前来乾陵考察,他一看这些石像的站位,就怎么看怎么别扭。别扭在哪儿呢?东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