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冷兵器鞭杆:其主要作用与威力是什么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376
转发:0
评论:0
中国古代冷兵器鞭杆:其主要作用与威力是什么,鞭杆,武术短器械之一,又称鞭杆子。鞭杆是一种木质短棒,长约1.3米,杆梢略细,据

鞭杆,武术短器械之一,又称鞭杆子。鞭杆是一种木质短棒,长约 1.3米,杆梢略细,据说是从马鞭杆衍化而来。鞭杆短而无刃,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流行于西北地区。

鞭杆的长度一般有三种量法:通常以自己身体一肘再加一臂长为度,即曲右臂平举肘尖与另一头伸直平举中指尖等齐,二者间距为鞭长度;另一种是鞭杆的一头着地,另一头至心口窝为度;还有一种量法是用自己握拳的宽度从棍一头至另一头以十三把为度。长度鞭杆又称鞭杆子。鞭杆为木制短棍,长度约为使用者的一臂加一肘长(约1.2米),粗(直径)约3.5~3.8厘米,一头略粗,另一头略细,粗的一头称为“把”,细长的一头称为“梢”。鞭杆既可以单练,也可对练(如“鞭杆对打”)。目前鞭杆在甘肃、山西、宁夏、陕西等省流行较广。由于它鞭法独特,携带方便,并有助于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故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民间武术器械练习项目。

鞭杆短而无刃,梢把并用。单双手互换,它吸收和综合了武术长短器械的多种运动方法,衍变出独特的运动风格。用法要诀是乘人之势,借人之力,出势要伸展自如,劲力要刚柔相济,动作要声东击西,进退要虚实随机。练习起来,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表现出似蛟龙缠身,身似猿猴攀纵,眼如狸猫攫鼠,步像雄鸡斗勇的特点。

中国大西北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古战场之一,民风朴实,强悍尚武,由于地隅偏僻险要,多大山深沟,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文化落后等原因,古时候人们出门远行,经商或夜行时,出于护身和自卫的需要,都习惯随手拿一根棍以壮大胆气,棍有长短棍之分,长棍一般被叫做棍或条子,长棍的长度以人在站立时棍的高度和眉毛相等,所以在甘肃长棍也被称为齐眉棍,或五尺棍,短棍一般被称为鞭杆。鞭杆属短器械类,追溯其源,众说云云,有说是由赶马车使用的鞭子演变而来,也有说是竹节鞭演化而来,这都是顾名思义毫无根据的推断。

然而,查阅有关史料佐证,其源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同等的辉煌。远在古旧石器初期,处于原始群的人类为了生存,迫于狩猎、自卫、防御同类与野禽猛兽的侵袭,在长期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出现了棍棒、石器等简单武器,与此同时,人们模索、创造了初级阶段的格斗捕杀技能,这些技能虽是非常低级的,但可窥棍棒始之于此,这种萌芽状态的棒就是短棒。随着时代的发展,青铜、铁制武器在战争中的运用,棍棒等木制器械已被逐步改进,就短棍而言,演变成鞭、铜有梭角的金属武器,因此,随着岁月的流失,时代的推移、武器的进化演变,棍棒逐渐被军旅装备所弃,多流传于民间。

中国边陲,地广人稀,山多沟深交通极其不便,鞭杆、棍棒此类器械至今仍保持兴盛不哀,流传地域广泛,特别在秦安、甘谷、天水、陇南一带,几乎习武者人人皆会,就是一般乡民们都能挥二鞭,可以说非常普及。其原因有三:其一,这些区域城乡交通多为山岭沟洼之途,山道盘蜒、行路不便,歹人虎狼时常出没,凡出远门之人须随身携带这轻便,防身,能当拐杖,还能将所带之物挎在鞭杆小头,担之肩后,大头留有尺余以防不侧的多功能的鞭杆。

其二、很多村民便于将本地区的农作物土特产、用筐担挑出去到城镇集市去售卖,在沟洼不平的道路上长途跋涉,担夫带鞭杆以防身为主,既能一手柱杖,一肩挑担,减轻脚力,还能将鞭杆大头握在手中,小头撬在扁担下,减轻其肩部受压重量。其三,近来,挑担者们在鞭杆小头处,套按上一种形似双股叉的U型铁器件,这样一举三得,防身、柱杖、支棍(中途疲劳卸肩休息时,用这种U型叉卡在扁担中间撑起)。鞭杆上装置铁叉,更有效的制服所侵的对象,这在鞭杆史可谓是一大发明。现在在城市肩挑售卖者,偶而还能见到这种装置U型铁叉的支棍。

由于上述原因,鞭杆运动的长盛不衰也是必然现象。因此,在数代前辈们的实践、探索、钻研、不断总结使得鞭杆在内容上得以丰富。格斗技术上得以提高,并流传下来了很多鞭杆套路。

鞭杆的握法,即持鞭法别致,与人较鞭格斗时,两手横握鞭杆与肩略宽的中端,两端余出的棍头大致相等,双臂略弯下垂,鞭杆横置丁小腹部,双手背朝上握鞭为阴把。一手拳心朝上握鞭,另一手不动为之阴阳把,不同的持鞭法,含有不同变化的各种招式。另有一种单手持鞭法,右手或者左手握鞭杆大头7寸处,小头触地置于身左或身右侧,拳眼朝上者为正握鞭,拳眼朝下者为反握鞭。

还有一种持鞭法可谓罕见,就是所谓人护(包)鞭的方法,以右手或左手,在鞭杆大头7寸处拳眼朝前方为正握把,拳眼朝后为反握把,但不同的是鞭小头触地,大头握把或左或右持鞭的臂向后伸直,托鞭于身后,使对方看不见鞭杆,脚下用盖步、插步、横裆步和骐鳞步上身随步法的左右移动虚晃,持鞭的手在身体的虚实掩护下,左把在身后串右把或右把串左把,迷惑对手,造成假象,一得机会,突然出击,使对方不知鞭从何出,防不胜防,这是一种少有的持鞭法。

鞭杆在技法上以搬、拦、裹、劈、勾、挂、霍、剁、滚、格、墩、戳、砸、掠、挑、窝、飞、点、绞、压等二十字诀动作为主要内容,同时也柔合移置刀剑枪棍的一些招式,组成了许多鞭杆套路。

例流传在陇南一带的赤龙鞭杆,五虎群羊鞭杆,云摩鞭杆,扭丝鞭杆等不下数十种之多。但是古老的鞭杆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弊病,如在劲力上滞扭呆板,步法迟缓,身法僵硬,内容重复,套路冗长,已远远不适应现代武术的发展。

鞭杆的特点是长短适宜,运用方便、泼辣迅猛,两头并用,把法多样,换手掉棒,变化多样,适宜激烈格,尤其把法的变化招式可以说是极尽巧妙,是武术短器械艺术上的独造。

经过无数鞭棍拳家的归纳总结,交流,现在的甘肃鞭杆,形成了粗犷迅猛,快速多变的,大开大合,吞吐伸缩的具有西北独具特色的鞭棍风格现象,引起了海内外武术界的深切关注。在西北地区较为流行的鞭杆和棍术套路有“缠海鞭杆”“五阴、七手十三法”、“风磨棍”“天启棍”纽丝棍等。

风磨棍:风磨棍的内容和结构是按古人“枪中寓棍”奇枪五十五棍图的基本动作为匡架,以明代历史文献为依据,在趟子中加了“风磨式””磨旗式““迎风卷旗“”子午桩“报棍为向征,这也是风磨棍名称的来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锁镰:古代日本忍者奇门兵器其主要威力是什么
锁镰(くさりがま,kusarigama)是日本古武术中独特的奇门兵器之一,其功能长短互配,软(兵器)硬(兵器)合一,攻击范围兼顾远近距离,练习使用需要较高的功底,否则难以自如控制。锁镰的形制是在长柄镰刀的刃背上装有带长索锁链的铁锤或铁球(类似中国传统武术中的流星锤)。其实战技法一般是先从远距离用铁锤飞击对方,也可近身用镰刀钩斩对方肢体要害。知名的古传流派有卜传流锁镰术、正木流锁镰术、山冈流锁镰术、柳生流锁镰术、大草流锁镰术、无极心流锁镰术、直犹心流锁镰术、一心流锁镰术、心刀流锁镰术、二刀神影流锁镰术等。日本锁镰是从农具镰刀发展而来的一种兵器,由镰刀的柄上再接一条末端系有金属重物的锁链而形成。因其功效卓著,很受忍者喜欢。经典的使用方法是握住镰刀,挥舞锁链,缠住对方的兵器或身体后,再上前用镰刀攻击。使用这种兵器需要一定的技巧。在12世纪到17世纪,锁镰在日本很流行,很多学校还开课专门传授其使用...
· 中国古代冷兵器之铜戈:古代战争曾发挥重要作用
在巩义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西周时期的冷兵器铜戈,这件铜戈设计的脊厚刃薄,外轮廓平滑流畅,做工精致,重量分布均匀。看上去坚硬且冷峻,刃部锋利,想来在古代的战争中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戈可以用于横击、钩杀和啄击,戈的刃部叫援,尖端称锋,转折而下的部位叫胡,纳泌的部位叫内,援末胡上的孔叫穿,用于系绳(如图)。后来戈援上增加了一条中脊,当戈刺入人的身体,血就会顺着中脊流出,增强了戈的杀伤力。据《考工记》记载:“戈的规格是广2寸,内长7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尺寸并不完全一致,会有一些差别,这只是戈的头部,后边应该加一个竹柄或木柄。如果和矛合并使用,就被称作戟,具有更大的威力和灵活性。冷兵器是指不带火药、炸药或其它燃烧物,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近战武器装备,戈是冷兵器中最古老、最常见的,也是古代中国特有的兵器。4000多年前,戈就已经问世了,目前所能见到...
· 揭秘:冷兵器时代骑兵在古战争中的作用
骑兵顾名思义就是骑马作战军队。其实长处在于有强的机动力能力和冲击能力。我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我国在春秋时代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步兵仅起辅助作用,兵车的数量多少成为军事实力的象征,基本没有骑兵这一兵种。到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军队成为车步并重,各国的军队中有了少量的骑兵,同战车步兵混编,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到了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术的多样化及同北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要,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正式登上战争舞台。所以我们的骑兵谈就从战国时代说起。战国时代:(含秦代)历史进入战国时代,战争已经从早年的死板的兵车战术的正面战,转向更为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出现了,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千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骑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进行最大变革的首先是赵国。地处北边的赵国,与楼烦,林胡,匈奴等少数民族为邻,深受其扰边之...
· 揭秘马镫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起到多大的作用?
359年,马镫最早见诸史籍。马镫的出现,是古代冷兵器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它决定了骑兵作战方式的革命性转变。由此,骑兵在战争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在战争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骑兵冲击战术的成熟:马镫与马槊从单马镫到双马镫的历程在吴赤乌二年(239年),东吴交州牧吕岱平定一场叛乱,当时他年已八十,有人写信恭维他:“又知上马辄自超乘,不由跨蹑,如此足下过廉颇也”。从信件行文判断,当时上马应当有了某种辅助工具,可以帮助骑手“跨蹑”,吕岱不服老而故意不用,才直接跳上马背。信中引用老年廉颇被甲上马的典故,但战国时代尚无单马镫,廉颇展示的只是一名普通骑手的必备技能,而吕岱是有辅助手段而不用,才引起了时人的惊异。联系考古成果可以推测,在吕岱的三国时期,辅助骑士上马的单马镫可能已经出现。目前考古所见较早的单马镫造型,是西晋永宁二年(302年)长沙墓葬的随葬马俑,在吕岱平乱之后六十三年,其中有四尊陶马俑的左侧...
· 中国古代冷兵器:抓的来历和作战使用技巧
抓,也是一种中国武术器械,又称挝,在民间流传较广。抓头形似爪,缚以长绳或木柄。有长械、短械、软械三种之分。长械有“金龙抓”,杆长约2米,杆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四指屈挠。软械叫双飞挝,系暗器的一种,用金属打造,像鹰爪,缚以长绳,用于击人马,脱手掷去,着身后收回,使其不能脱走。使用方法融有长矛、大斧等长柄重械的技法。近代这一器械演练者已少。抓,中国武术很多流派都有此动作。近代有“少林十三抓”与“少林五拳”渊源颇深,取意“龙、蛇、凤、猴、虎、豹、马等十三种动物,以爪代拳,摹仿“龙蛇虎豹鹤猿鹰”等十三种动物的形态创出的一套轻灵翔动的抓法。少林十三抓,武术拳种。相传元时,有山西太原人白好技击,漫游四方,武技精进。游河南时,慕少林武技,遂入嵩山少林寺与武僧磋艺,后归少林。他在研习少林武技中不断汲取精华,融入旧法,创龙,虎,蛇,豹,鹤五行拳。“少林十三抓”就在五行拳的基础上派生而成的。“少林十三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