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黎族的农具和农田水利都有啥悠久历史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44
转发:0
评论:0
黎族的农具和农田水利都有啥悠久历史,生产工具和农作物种类1949年前,黎族人民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反映在生产工

  生产工具和农作物种类

  1949年前,黎族人民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反映在生产工具上亦如此,铁制工具品种很少,数量也很匮乏,种类“残缺不全”。不仅没有铁犁,甚至连做木耙的最必需的简单工具铇和凿也没有。所用木耙,只是用钩刀把木条修好后,拿尖刀或烧红的铁(多数是用残了的钩刀)戳穿成洞,镶进把柄和耙齿,便用来耙田。因制作这种木耙费工很大,因此,有的地方则用竹耙代替。竹耙是用砍成1.3米长左右的竹子,剖为两半,利用其原长在节上的枝修整后作耙齿(枝留5~6寸长),然后将2根1米多长的木棍,用藤条捆绑在剖开的竹上,成为筏状,即成耙。使用时,在木耙或竹耙上压几块石头,用牛拉着在田里来回拖曳。耕牛是黎族人民重要的生产工具,黎族地区的耕牛以水牛为主,黄牛较少,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在黎族地区使用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1949年前后有:犁、耙、锄头、钩刀、镰刀、铲、锹、铁爪、斧头、尖刀,铁制工具基本从汉族地区输入,木制的工具仍大量使用,除木犁、木耙外,木铲、木锹在一些地方也很通行。

  黎族种植稻谷的历史悠久,在唐朝徐坚的《初学记》里就说:“《广志》曰:‘南方地气暑热,一岁田三熟,冬种春熟,春种夏熟,秋种冬熟’”。

    到清朝时,文献谈到黎族地区稻米生长情况时就说:“依山涧为田,所获较外间数倍,其米粒白,味颇香美。”

  除了种植稻谷以外,黎族人民还种植杂粮。主要有红薯、玉米、花生、木薯、豆类等。

  农田水利

  黎族人民很早就开始重视水利工程,向汉族学习挖渠开沟的技术。与其它生产技术一样,黎族的农田水利技术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

  早在明代的历史文献里就有关于黎族地区农田水利方面的记载:“以竹筒装成天车,不用人力,日夜自动车水灌田”。当时,明朝一些较正直负责的官员,也积极地在任所之地推广教授先进的生产技能,包括农田水利方面的技能,如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任昌化知县的陈谳“教民筑堤蓄水,因以灌田,自是无亢旱之旧患,民甚赖焉”。

    但是,在1949年前由于政治经济社会诸多原因的制约,黎族地区的农田水利技术发展极其缓慢,直到民国时期的水利设施仍十分落后,对此,《琼中县志》是这样描写的:“民国期间,县境内农民常以火烧石头,凿渠引水,用木条、树枝、杂草、石头、泥土等建造临时性水陂。

    1949年全县建有水陂48宗,灌溉农田867公顷。”“清至民国期间,民间多用牛罗叶柄制作戽斗汲水,用竹制水车提水灌溉,l952年后改用木制龙骨水车提水,”“民国期间,境内有山塘4口,灌溉面积4.67公顷”,“民国期间,本县没有水库”。1949年以后,黎族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多次掀起兴修水利高潮。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黎族地区水利设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引水到蓄水,从灌溉到防洪、排涝、防潮、发电、供水综合治理,综合利用,逐步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黎族为何爱吃米?黎族的特色主食都有啥
一、大米饭大米是黎族人民生活的主粮,他们十分重视对粮食的保护。在山区,村边有一座座小粮仓;在沿海平原地区,家家户户都有存放谷物的大竹篓。人们平常用独木桶或陶缸保存稻米。稻谷用木臼舂或用竹磨碾。稻米有白米、红米和糯米3种,白米、红米是制作米饭的原料,糯米是制作饭团、包粽和酿酒的原料。米饭的制作过程是:在三角石灶生火置锅,把锅内的水煮沸后,按水下米,用勺子搅均匀,火候适中。米饭煮半熟时盖上锅盖,将灶里柴火取出,用火炭的余热将米焖成香喷喷的米饭。由于海南岛中部和西部地区,日光照时间长,天气热。普遍早上煮一天吃的稀饭。煮米饭的时候,一般不洗米,认为洗米会失去营养。米饭煮熟后适量冲进凉水,调成稀饭。日常生活以米汤代开水喝,稀饭清凉可口,解渴又能填饱肚子。黎语称“稀饭”为“他南”。吃饭一词,黎语各方言称谓不同。有“啦他”、“啰他”、“唎他”、“德透”等称呼,一般以乐东抱由镇哈方言“啦他”为标准。二、山...
· 黎族婚俗简介黎族结婚的时候都有啥习俗
黎族民间有定婚、许婚、约婚、重婚、接婚、合婚、对婚和“不落夫家”等八方面的婚事形式。“定婚”,是父母的意愿,双方父母为子女商定婚姻,多是由于子女年龄较小或女大男小。“许婚”,向族外求婚,女子婚价高,并获得对方允许婚配。“约婚”,是男女青年通过社交择偶的婚恋,双方决定婚事,这种婚配在黎族民间占主流。“重婚”,过去黎族地区的头人,或合亩制地区的亩头,受汉族封建社会的影响,有一夫多妻的现象。“接婚”,是一桩婚事的继续。黎族婚俗中,有个别的婚姻家庭,由于家庭贫困,弟弟无钱娶妻,或者哥哥病死,家中子女多,需要嫂子管家。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嫂弟双方商量,可以实行“兄逝弟接”的婚配。但这种“接婚”要举行接婚仪式,才能获得社会上的公认,否则会受到众人谴责、耻笑。“合婚”,即是“招赘”。丈夫死了,寡妇继续留在夫家,把男人招进来,不要男方送婚姻聘礼,只是举行“合婚”仪式,获得社会的公认即可。“对婚”,是对等的婚...
· 黎族历史黎族民间流传的英雄故事是啥
黎族的英雄故事,多以人物形象为主,通过对人物的典型描写,加以神奇化和超人化,着力塑造黎族人民心中的理想英雄。故事《兄弟星座》讲述:勇敢善战的七兄弟,为了讨个公理,杀死了横行霸道的天猪,直闯天庭与玉帝辩理,并煮食天猪,然后在天宇犁地耕耘。故事表现了黎族人民无视天法的反抗精神。这在黑暗的黎族社会里,在野兽横行的刀耕火种的土地上,在饱受饥寒的黎族人民心中,燃烧起熊熊的希望之烈火。七兄弟是英雄“星座”,翘首天河,环行不息,激励着人们去战斗。另一个故事《勇敢的打拖》,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黎族英雄。故事讲述:万恶的老鹰精魔力无边,常常危害人间海国,凡年轻貌美的女子一旦被它发现,倾刻间便被它硕大的翅膀裹走,国王的公主、海龙王的女儿相继。打拖为了替人间海国除害,只身深入魔窟,勇斩老鹰精,救出了国王的公主和海龙王的女儿。当国王和海龙王向打拖赐婚,要招他为驸马和女婿时,打拖拒绝了。故事表现了打拖无私无畏的高尚...
· 黎族的民间传说都有啥?其中都有何寓意
解读黎族民间传说,我们发现古代黎族人民对图腾的崇拜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黎族民间传说《约加拉西鸟》是一篇图腾崇拜的代表性作品。相传,黎族祖先有一个女儿,母亲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约加拉西鸟就含着谷类来喂养这个婴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婴儿慢慢长大成人了,可约加拉西鸟从此再也不见飞回来。为了报答约加拉西鸟的养育之恩,后来黎族妇女以文身(鸟翅膀的图腾)来纪念约加拉西鸟。对于图腾的崇拜,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对象,黎族妇女对约加拉西鸟偶像的崇拜,是专注的、深情的。在黎族民间广为流传的《鹿回头的传说》,揭示的是对人间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黎族青年猎手阿勇手持弓箭,从五指山追赶一只花鹿,追了九天九夜,翻过了九十九座山,追到了天涯海角。前面茫茫大海,无路可走,青年猎手举起了弓箭,花鹿回头向阿勇深情一瞥,瞬间火光一闪,烟雾腾空,花鹿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和青年猎手结为恩爱夫妻……另一篇动...
· 黎族服饰文化黎族服饰都有啥特点
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远古的时候,有些地方还利用楮树或见血封喉树的树皮作为服饰材料。这种服饰材料,是从山上砍下树皮,经过拍打去掉外层皮渣,剩下纤维层,然后用石灰(螺壳烧成的灰)浸泡晒干而成。黎族祖先利用这种树皮纤维来缝制成的衣服、被子、帽子等,称为“树皮布”服饰。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其染料以在山上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范大成《桂海虞衡志》、赵汝适《诸蕃志》、周去非《岭外代答》等都有关于黎族织锦原料的记载。如《桂海虞衡志》:“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采,拆取色丝,间中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副联成一幕。”《岭外代答》:“海南所织(吉贝布)则多品矣!幅极阔……,间以五采,异纹炳然!”海南黎族所织的“黎锦”、“黎单”、“黎幕”,色彩鲜明,美观适用,颇为中原人士所赞赏。黎族服饰,并非全是根据体型而定,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