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周朝都有哪些具体国家制度?周朝国家制度简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52
转发:0
评论:0
周朝都有哪些具体国家制度?周朝国家制度简介,封建制度“封建制”也称“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古文献中之“

  封建制度

  “封建制”也称“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封建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封建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即相当于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即现代意义上的联邦的基础。

  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后的氏族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

  宗法制度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

周朝都有哪些具体国家制度?周朝国家制度简介

  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井田制度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礼乐制度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

  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俏”(“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

周朝都有哪些具体国家制度?周朝国家制度简介

    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

  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

  《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后来统治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周朝的国野制度是怎样的?周朝国家制度简介
国野之制在商代情形一般难以确定,西周国野之制最为典形,到春秋时期国野之制开始瓦解,到战国则普遍为郡县,周初周公东征和武装殖民。周朝是由位于岐、渭至河洛之间的“小邦周”发展而来,成功取代“大邦殷”而有天下之之后,但势力并不能有效控制商朝所有的领土,原商朝大部分地区,其民众与周人无论文化还是其他方面,都很不相同。为了进一步稳固控制东方之土,周公东征,摧毁商殷及同盟淮夷的势力,东征胜利后,在全国要冲大封同姓、异姓和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东方,以“藩屏周”,周初这种分封,其实是一种武装殖民,这些重要的武装殖民据点主要有:齐、鲁、燕、宜(吴)、蒋等诸侯国。周朝所分封之贵族及其所率领的公社农民进驻新占领的区域后,首先是建立一个军事据点,这样的据点称之为“城”,也称之为“国”,而“国”之外广大区域称之为“野”,王朝的畿内和诸侯国都有这种国野之分,即乡遂之别。王畿以距城百里为郊,郊内为乡,郊外为遂,王朝六乡...
· 秦始皇都创立了哪些国家制度?秦朝制度简介
创皇帝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国家。秦王嬴政兼采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号,宣布自己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个皇帝,后世子孙代代相承,递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万世皇帝,废除谥号,规定皇帝自称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这些都是为了显示皇帝的无上权威,表示秦的统治将万世一系,长治久安,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秦朝首都咸阳及其附近关中平原由内史直接管理。中央制度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机构,在这个机构中,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
· 周朝
周朝(公元前1066-前256)西周的兴起,发展及兴亡:西周(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年)从周武王灭商朝建国,到周幽王亡国,共历三百多年,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他的物质,精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先周是活动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传说是「帝喾(音「库」kuˋ」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磁。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周」。「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驱逐夷狄,力量更为强大,与商发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昌」继位。昌号称」西伯」,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
· 周朝
国号“周”的称呼,可能就是商王武乙给与的。周族擅长农耕,于是“周”字卜辞写成“田”,金文写成“田”、“上田下口”。很像是在一大块方形田界的农田中,农作物很茂盛的样子。金文的“口”表示国家政令所出。“周”原是一个发达的农业区的美称。西周历史农耕立国周族的始祖后稷画像,被尊为农神。周族是商朝时期活动在陕北黄土高原的部落。据周族传说,其部族起源于姜嫄,始祖为后稷,封于有邰(今陕西武功),自后稷至周文王共有十五王。周族时常被戎狄侵扰而搬迁。商朝中期,公刘率周族迁居豳(今陕西旬邑西南),建立城邑与发展农业。到公亶父时,因为犬戎的逼迫,约在商王武乙时期迁至渭河周原(今陕西岐山)。周原农耕条件优越,周国稳定的发展起来。周国与商朝的关系,可能早在商王武丁(武乙之前)时,双方就有战事,最后成为商朝的属国。公亶父去世后由幼子季历继位,长子太伯与次子仲雍则外奔离周。周国的拓展是从季历开始。他与太伯、仲雍所建的虞...
· 东林前六君子周朝瑞简介周朝瑞怎么死的?
周朝瑞是明朝官员,东林党重要成员之一,天启年间因为上书弹劾魏忠贤专政,而受到阉党的迫害,最终惨死狱中。当时与周朝瑞一同惨死的官员还有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顾大章等,因此后人将他们六人并称为“六君子”,后世称为“东林前六君子”。周朝瑞是临清人氏,字思永,生年不详,去世于公元1625年。明朝万历三十五年,周朝瑞高中进士,初仕为中书舍人。明光宗继位之后,周朝瑞升任吏科给事中。升职之后,周朝瑞就像明光宗上书,请求为万历年间,受到诬陷迫害的大臣平冤昭雪。在上呈的奏疏之中,周朝瑞劝诫皇帝亲贤臣,远小人,并且毫不客气的将矛头指向祸乱朝政的宦官集团。周朝瑞如此毫无顾忌的开火,触怒了这些宦官,最后被随便安上个罪名,贬官外调。而实际上周朝瑞,当时才刚刚升任吏科给事中四天。明光宗当皇帝没多久就去世了,于是皇位就换了刚刚十六岁的熹宗来当。明熹宗上位之时,发生了移宫案,而东林党人因为支持熹宗掌握大权,受到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