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古代各朝庙号中的太祖和太宗区别是什么?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4
转发:0
评论:0
揭秘:古代各朝庙号中的太祖和太宗区别是什么?,我国的庙号制度起源于商朝,不过真正发展完善开始于汉朝。所以刘邦应该是我国历史

  我国的庙号制度起源于商朝,不过真正发展完善开始于汉朝。所以刘邦应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庙号的人。《史记》记载,刘邦“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并谥号高皇帝。也就是说刘邦本来应该叫汉太祖,却被误传为汉高祖。后世历朝历代都沿用了汉朝的庙号系统。几乎所有的开国皇帝庙号都为太祖或者高祖(其实庙号本无“高祖”这一个),例如,曹魏,曹操是太祖,曹丕是高祖;晋朝,司马懿是高祖,司马昭是太祖;隋朝杨忠是太祖,杨坚是高祖;五代之后,则没有“高祖”了,开国皇帝清一色是“太祖”,例如赵匡胤,朱元璋,努尔哈赤等都是“太祖”。

  那么开国皇帝以外的皇帝呢?这些皇帝一般都为称宗。例如唐朝好皇帝唐太宗,宋朝的宋仁宗,明朝的明英宗等等,可以说中国历史中的绝大多数非开国皇帝,都是称宗的。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比如明成祖朱棣,清圣祖康熙。当然,这只是个例。那么“祖”和“宗”区别是什么?为什么开国皇帝都为“祖”,其他的则是“宗”?这源于庙号系统的“规则设定”,《孔子家语》载“祖有功,宗有德”,进一步解释就是,开创为功,守成为德。这就是为什么开国皇帝一般都为祖了。而其他的一般为宗了。

  不过由于刘邦是刚开始实行庙号制度,人们还没有形成惯例,导致本来应该称为太祖的刘邦被称为了高祖。由于这一错误,导致本来不属于庙号系统的“高祖”乱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汉以后,“高祖”和“太祖”几乎没什么区别了,开国皇帝们凭喜好,想用哪个就用哪个。而且通常开朝的前两个皇帝,一个用高祖,一个用太祖。直到宋辽后,才统一使用太祖,高祖这才退出历史舞台。

  说了这么多,不难发现,“祖”算是一个高级的庙号,想混个“祖”当当的皇帝,那门槛可是相当高的。不过,自然也有“不要脸”的。比如曹操的孙子曹睿庙号为烈祖,这个就有点水货嫌疑了。对于一些中兴的皇帝,又有不同,比如刘秀,他仍然属于汉朝,不能称太祖,不过由于他也有开创之功,于是称世祖。但是向开创南宋的赵构,由于实在没有开创之功,只能称宋高宗了。

  当然,也有一些皇帝不是开国皇帝,但是也获得了祖的庙号。比如明成祖和清圣祖,清世祖。不过他们也有些“正当”的理由。朱棣本来是太宗,结果他的后代为了拔高自己的祖宗,说他靖难等同于开创之功,于是改为成祖,也是醉了。顺治的世祖怎么来的?因为他有入关之功,始有大统,似乎也说的通,那康熙呢?他儿子又有理由,康熙平三藩、除鳌拜,收台湾,名为守成,实同开创,这特么也可以!好吧,总之,他们都成了祖,曹睿带了个坏头,祖有点烂大街了,要是照这么说,那唐太宗、柴荣等等好多皇帝都可以称祖了,都能数出一堆理由。

  当然,现如今庙号系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了。因为新中国自然不可能有庙号系统,所以庙号已经彻底成为历史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帝王的谥号和庙号有什么区别?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还是谥号?
历史上的帝王,我们经常会用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来称呼他们,而不是直接叫他们的名字。实际上,高祖、武帝、太宗这些称号,都是他们去世后,后人对他们一生功过是非的评价。可以区分为谥号、庙号。那么谥号和庙号又有什么区别?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谥号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官方根据他生前事迹、道德修养等情况,给予其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考证,谥号制度形成于西周中期。周朝时,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获得谥号的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的人死后才有资格获得谥号。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者有资格获得谥号。而文人士子的谥号则由其亲友或门生故吏所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不具备官方性质。谥号最初只有“美谥”、“平谥”,是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而那些作恶或没有贡献的国君,死后就没有谥号。用没有谥号来表示“恶谥”。“恶谥”同样起源于...
· 皇帝的庙号有太祖和高祖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还不知道:太祖和高祖有什么区别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庙号是古代特有的一种习惯,皇帝死后要被供奉到庙中,而庙号就是对他的称呼。这种习惯最早是源自于商朝,那时的人们喜欢祭祀,也就慢慢演变出了这种习惯。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的皇帝中,有的人被称之为太祖,有的人被称之为高祖,那么庙号和庙号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太祖和高祖的区别其实很简单,这两个庙号一般都是给开国第一个皇帝的,就像是宋太祖,唐高祖。一般都是开国皇帝被称为祖。那么为什么又有太祖和高祖的分别。其实二者的差别主要是,开国皇帝是不是白手起家的。如果是白手起家,就被称之为太祖。如果是在祖先的基础上夺取天下的,那么就是高祖了。就像是朱元璋出生贫寒,在他的努力之下才登基为帝的。因此也被称之为明太祖。像是李渊,他的祖辈就已经是一方的诸侯了,有权有势,自然他也被称之为高祖。但是也有特例存在。刘邦也是白手起家的,本来也应该被称之...
· 谥号和庙号的区别谥号和庙号有什么不同?
以清朝皇帝为例:先说“庙号”,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以外,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庙号是什么意思?辞海里庙号有一个解释,它这么说:“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始于殷代,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就是说庙号起源于殷代,一直到清朝,庙号的特点是皇帝死了之后才有,皇帝死之后他要进太庙,或者家庙,奉先殿。庙里头有一个神主,一个木牌位来祭祀他,这里头要给他一个称号,叫做庙号。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庙号“太祖”,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庙号“太宗”,第三个皇帝顺治庙号“世祖”,第四个皇帝康熙庙号“圣祖”,第五个皇帝雍正庙号“世宗”,第六个皇帝乾隆庙号“高宗”,第七个皇帝嘉庆庙号“仁宗”,第八个皇帝道光庙号“宣宗”,第九个皇帝咸丰庙号“文宗”,第十个皇帝,同治庙号“穆宗”,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庙号“德宗”,在清朝如果把皇帝的庙号说错了,那是要犯弥天大罪。譬如说努尔哈赤他庙号是太祖,如果说...
· 古代帝王的“庙号”和“谥号”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呼有何意义呢?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
· 揭秘古代各朝“普通话”:古代普通话是什么
官话是最早的“普通话”么?汉语方言纷繁复杂,自古已然。慎在《说文解字》里就说过:“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根据西汉扬雄所著《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的记载,汉初的方言大致已有十来种。方言太多,还差别很大,于是人们需要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大多数人可以交流的语言。这就出现了所谓的“通语”,即通用的语言。扬雄的《方言》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并与方言对应。不过,这种通用的语言实际比“通语”这个概念要早得多,各个历史时期通语的具体称谓也不一样。夏商周时期的通语叫什么指什么,现在已不可考。先秦时期的通语叫“雅言”,《论语·述而第七》里说:“子所雅言,《诗》、《书》、《礼》,皆雅言也。”不过,这里所说的雅言,更多的可能是指一种书面语。到了秦汉时期,多称“通语”,隋唐时期多称为“汉音”。至宋元时期,则称为“正音”或“雅音”。一直到了明朝才叫做“官话”,并且沿用至清末。1909年清政府设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