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西施为什么不姓西,孟姜女为什么不姓孟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58
转发:0
评论:0
西施为什么不姓西,孟姜女为什么不姓孟,西施和孟姜女都是历史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但若问“西施、孟姜女姓什么”

  西施和孟姜女都是历史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但若问“西施、孟姜女姓什么”,恐怕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西施姓西,孟姜女姓孟。”

  其实,西施并不姓“西”。孟姜女也不姓孟,而是姓姜。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解呢?这和战国以前中国人姓氏的习惯有关。如果缺乏“姓氏学”的知识,而用习以为常的社会习惯去判断两千多年前的周秦历史情况,就会产生这种错误。

  原来战国以前,中国人除了名字之外,还有姓和氏。一个家族的男性用氏。女性用姓。氏冠在名字之前,而姓置于名字之后——犹如现代欧美人的习惯。秦始皇的氏为“赵”,姓为“赢”,由于始皇是男性,所以就叫“赵政”,如果是女性,就叫“政赢”了,后世呼他为“赢政”,是不符合当时的习惯的。又如舜的家族姓妫,其后人封于陈国,因此以陈为氏,陈氏的一支又到了齐国,把陈写作“田”(陈、田在古代同音),又为田氏。齐国君主原是姓姜(姜太公之后)。田氏篡夺了,从此齐国又被称为“田齐”,田齐君主后来称王,其子孙又以“王”或“王孙”为氏。由此可见,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可以因时、因地、因官爵而改变。孟姜,按先秦的女子称呼,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这个名字是排行的称谓,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老小称“季”。孟姜就是“大姜”。按现代的习惯称呼就是“姜大姑娘”。西施也不姓西,而姓施。有一个成语叫“东施效颦”,说的是苎萝村的东半村和西半村各有一个姑娘。东半村的叫“东施”,西半村的叫“西施”。西施称号就是这么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西施为什么不姓西,孟姜女为什么不姓孟
西施和孟姜女都是历史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但若问“西施、孟姜女姓什么”,恐怕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西施姓西,孟姜女姓孟。”其实,西施并不姓“西”。孟姜女也不姓孟,而是姓姜。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解呢?这和战国以前中国人姓氏的习惯有关。如果缺乏“姓氏学”的知识,而用习以为常的社会习惯去判断两千多年前的周秦历史情况,就会产生这种错误。原来战国以前,中国人除了名字之外,还有姓和氏。一个家族的男性用氏。女性用姓。氏冠在名字之前,而姓置于名字之后——犹如现代欧美人的习惯。秦始皇的氏为“赵”,姓为“赢”,由于始皇是男性,所以就叫“赵政”,如果是女性,就叫“政赢”了,后世呼他为“赢政”,是不符合当时的习惯的。又如舜的家族姓妫,其后人封于陈国,因此以陈为氏,陈氏的一支又到了齐国,把陈写作“田”(陈、田在古代同音),又为田氏。齐国君主原是姓姜(姜太公之后)。田氏篡夺了,从此齐国又被称为“田齐”,田...
· 孟姜女不姓孟,秦始皇为什么不能叫嬴政?
姓:明血缘、别婚姻同其他民族一样,我们祖先很早就有了“姓”的区别。“姓”是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产生的。当时,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一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氏族都必须有一个标识,有别于其他氏族的称呼,这就是“姓”。“姓”字从女从生,表示“女所生”就是姓。即同一个老祖母所生后代,是一个“姓”,就是同“姓”。所以,先秦文献中,保留古老的一批姓都是从“女”的,如《通志氏族略序),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嬴、姒、妫、姞、矩、婤始、妊、嫆之类是也。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对姓的区别会那样重视呢?当时的姓在社会生活中有何作用呢?姓的区别在先秦时期的作用是很明显的,这就是明血缘、别婚姻。正如《白虎通义·姓名》所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别婚姻也。”我们的祖先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很早就总结出了人类不宜近亲繁殖的优生学的科学道理。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 孟姜女不姓孟秦始皇不能叫嬴政
姓:明血缘、别婚姻同其他民族一样,我们祖先很早就有了“姓”的区别。“姓”是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产生的。当时,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一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氏族都必须有一个标识,有别于其他氏族的称呼,这就是“姓”。“姓”字从女从生,表示“女所生”就是姓。即同一个老祖母所生后代,是一个“姓”,就是同“姓”。所以,先秦文献中,保留古老的一批姓都是从“女”的,如《通志氏族略序),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嬴、姒、妫、姞、矩、婤始、妊、嫆之类是也。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对姓的区别会那样重视呢?当时的姓在社会生活中有何作用呢?姓的区别在先秦时期的作用是很明显的,这就是明血缘、别婚姻。正如《白虎通义·姓名》所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别婚姻也。”我们的祖先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很早就总结出了人类不宜近亲繁殖的优生学的科学道理。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 溪口董村人姓竺,为什么不姓董?
董村,东距奉化城21公里,西北与余姚四明山镇有古道相通。流经村中的清流自北向南,发源于奉化与余姚交界的撞天岗山,名曰“筠溪”。另一支源于新昌四明雄峰的山溪,两条溪流在村口汇聚成清流,注入亭下水库。村前的山溪原来名叫董溪。千年之前,曾有董姓的人居住过。后来,竺姓迁入,董姓外迁,村名仍未改,但董溪改名为筠溪。“筠”,是竹的别称。《筠溪竺氏宗谱》上记载,竺氏先祖本姓姜,是殷商时代孤竹国的君王,以国为姓,始姓“竹”。到了殷商末年,孤竹君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叔齐,叔齐非常谦虚,一定要将王位让给哥哥伯夷,结果两人争执不下。后来,武王灭商,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双双饿死于首阳山。东汉时期,枞阳侯竹晏以“竹”姓源于伯夷叔齐两位贤人,便在“竹”字下面加了“二”字,遂成“竺”姓。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祖籍嵊县灵鹅村的竺表恩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中一支从嵊县迁至奉化泉口,即今奉化萧王庙镇大埠村。到第六代,...
· 孟姜女姓孟还是姓姜?(图)
先提个问题,孟姜女是我们历史传说中的名人,可是她的名字啥意思啊?一说,孟姜女姓孟,叫姜女;一说,孟姜女姓孟姜,女指的是孟姜家的女子;一说,孟是姊妹排行老大的意思,她应该姓姜,是姜家的老大;还有的说,她爹姓孟,她娘姓姜,她是孟和姜的女儿,所以叫孟姜女――这显然是典型的现代人组合方式了。说法种种,莫衷一是。突然追究这个问题,是因为最近看春秋故事,赫然发现,那个时候叫这“姜”那“姜”的女同志太多了。比如,郑国郑武公的老婆是申侯的小女儿,后人称其为“武姜”;卫国卫庄公的一个小妾叫“夷姜”,齐僖公的大女儿,人称“宣姜”;齐僖公的小女儿叫“文姜”。后来,文姜的儿子鲁庄公又娶了齐襄公的女儿,叫“哀姜”。当时娶的时候是一拖二,其中拖的一个是哀姜的堂妹,叫“叔姜”。你看,一口气就列出这么一堆“姜”。这些“姜”,当时的真名叫“翠花”还是“小红”,已经无法考查了。那么,是不是“姜”是当时流行的女性名字用字?就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