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元朝科技:在天文历法方面比较发达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3
转发:0
评论:0
元朝科技:在天文历法方面比较发达,天文历法元朝在天文历法方面比较发达,元世祖邀请阿拉伯的天文学家来华,吸收

  天文历法

  元朝在天文历法方面比较发达,元世祖邀请阿拉伯的天文学家来华,吸收了阿拉伯天文学的技术,并且先后在上都、大都、登封等处兴建天文台与回回司天台,设立了远达极北南海的27处天文观测站,在测定黄道和恒星观测方面取得了远超前代的突出成就。元朝有名的天文学家有郭守敬、王恂、耶律楚材、扎马鲁丁等人。耶律楚材曾编订有《西征庚午元历》,1267年扎马鲁丁撰进《万年历》,郭守敬等人修改历法,以近世截元法主持编订了《授时历》,《授时历》于1280年颁行,延用了400多年,是人类历法史上的一大进步。

  扎马鲁丁与后来的郭守敬研制出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窥几、正方案、候极仪、立运仪、证理仪、定时仪、日月食仪等十几种天文仪器,当时在天文台里工作的还有阿拉伯天文学家可马剌丁、苫思丁等人。回回司天台一直存在到元末明初,仍由回回司天监黑的儿、阿都剌、司天监丞迭里月实等修定历数。

  地理

  地理学方面《元一统志》的编纂、河源的探索、《舆地图》的问世及大批游记类著作的出版是其主要成就。《元一统志》由政府主持,扎马鲁丁、虞应龙具体负责。该书对中国各路府州县的建置沿革、城郭乡镇、山川里至、土产风俗、古迹人物均有详细描述,具有较高史料价值。1280年元世祖命女真人都实探求黄河河源,认为星宿海(火敦脑儿)即河源,比较接近实际。潘昂霄还据此撰成《河源志》。道士朱思本考察了今华北、华东、中南等广大地区地理形势,参阅《元一统志》等地理学著作,以“计里划方”法,绘制成《舆地图》,成为元朝地理学及中国地图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游记类地理学著作有耶律楚材《西游录》,李志常整理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汪大渊《岛夷志略》等,对元朝国内外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贸易来往等颇多描绘。

  农学

  元代的农业技术主要可见于《农桑辑要》、《王祯农书》与《农桑衣食撮要》等三部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商朝天文历法
商人不知有否占星术,但他们已会观察天象而定历法。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闰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在甲骨卜辞中已有日蚀、月蚀和星辰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的宝贵资料。日蚀和月蚀的蚀字,甲骨文写作、等形。卜辞中所记日蚀,目前已知的仅二见:癸丑贞,日夕[(有)]食……田(上甲)?(《京》3965)癸酉贞,日夕又(有)食,佳若?癸酉贞,日夕又(有)食,非若?(《佚》374)这里的“日有食”与《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同。日蚀一般都发生在白天,但也有发生在傍晚的,“日夕有食”,便是其证。甲骨卜辞中又常有“日有哉”的记录,如云:辛巳贞,日又,其告于父丁。(《后上》29·6)庚辰贞,日又,非祸,佳若(《粹》55)“日又哉”有两种解释,一如郭沫若所推测,以为“哉与食,音同,盖言日蚀之事耶?”...
· 黎族的历法彝族的天文历法简介
彝族的天文历法也在博大精深的毕摩文化中体现,毕摩们为了给人生属性一个完整的诠释,同时也为了占卜测算的需要,对天文历法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于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天文历法。在美姑地方,彝族传统的方法是用与汉民族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应的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十二种动物属相来轮换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以十二属相为一个周期,故有“年有十二年,月有十二月,日有十二日”的之称。民间谚语道:“年以鼠为首,月以鼠为首,日以鼠为首”,可见十二属相以鼠为首。其来历在民间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种传说是,在远古时候,有一次洪水泛滥,唯一剩下的人类祖先居木乌吾(笃慕俄)被洪水冲到兹伙尔尼山(洛尼白)上脱险后,他在山顶上第一天救起了被洪水冲来的老鼠,第二天救起了牛。以后依次救起了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于是把救起所属动物的那天定为所属日,后来,...
· 商人的天文历法
商人不知有否占星术,但他们已会观察天象而定历法。在甲骨卜辞中已有日蚀、月蚀和星辰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的宝贵资料。日蚀和月蚀的蚀字,甲骨文写作、等形。卜辞中所记日蚀,目前已知的仅二见:癸丑贞,日夕[(有)]食……田(上甲)?(《京》3965)癸酉贞,日夕又(有)食,佳若?癸酉贞,日夕又(有)食,非若?(《佚》374)这里的“日有食”与《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同。日蚀一般都发生在白天,但也有发生在傍晚的,“日夕有食”,便是其证。甲骨卜辞中又常有“日有哉”的记录,如云:辛巳贞,日又,其告于父丁。(《后上》29·6)庚辰贞,日又,非祸,佳若(《粹》55)“日又哉”有两种解释,一如郭沫若所推测,以为“哉与食,音同,盖言日蚀之事耶?”①;一如陈梦家所说:“()读若识志或痣,乃指日中黑气或黑子”②,后者殆非③。甲骨卜辞中记载月蚀的比较多些,有的还记有月份,如云:癸未卜,...
· 中国古天文历法学
历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观象授时”语出《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华夏先民观天象的目的是“授时”,这与西方天文学有很大不同。1.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日”与“年”的时间概念。太阳东升西落,一个白天一个夜晚合为一日。中国古代最主要纪日方法是干支法,即运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甲子循环纪日。早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就有“己巳卜,庚雨”“乙卯卜,翌丙羽”之辞。据可靠资料,公元前720年,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古人立竿测景(影),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夜晚最长。日影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白昼最长,每年春夏秋冬循环一次。《...
· 藏文化—天文历算—藏族的天文历法
藏族天文历算之学是研究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运行和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科学。它在藏族五明学中属于小五明的星象学。在藏族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应用范围很广,如授时、编制历法、测定方位等。它是伴随带着高原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断观察日月星辰、冷暖气候等天象和四时节气、动植物生长变化等大自然现象,总结和积累实践经验并吸收兄弟民族和友邻邦国的学说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藏族谚语中讲:“观察禽鸟和植物是珞、门法,观察雪和冰是橙巴法,观察星和风是藏北法,观察日和月是岗卓法”。谚中的“珞”即珞巴族,“门”即门巴族,“橙”即指僜人,藏北指北部羌塘大草原的牧区,“岗卓”则指半农半牧区。总的说明居住在这片辽阔土地上的各民族,不同生产情况地区的人们观察天象物候的方法和经验。据《青史》记载:朗日松赞时期,从汉地传入医学和算明。尤其是藏历铁牛年(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时随带着许多天文历法的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