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史记》的传播 史记在汉唐宋元朝时期的流传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55
转发:0
评论:0
《史记》的传播史记在汉唐宋元朝时期的流传,《史记》的传播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

  《史记》的传播

  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开始于这个时候。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在这以前,《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或简称《太史公》。

  《史记》有两部,一部在司马迁的工作场所(宫廷);副本在家中。在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开始把该书内容向社会传播,但是篇幅流传不多,很快就因为杨恽遇害中止。

  《史记》成书后,由于它“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汉书·司马迁传》),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因此,在两汉时,《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

  在西汉即使诸侯都没有全版的《太史公书》,东平王向朝廷要求赏赐宫廷中的《太史公书》也遭到拒绝。因为《史记》中有大量宫廷秘事,西汉严禁泄露宫廷语,因此只有宫廷人员才能接触到该书。汉宣帝时褚少孙在宫廷中阅读该书,其中已经有些篇幅不对宫廷官员开放,到班固父子时,宣称缺少了十篇,班固家被皇室赐予《太史公书》副本,其中也少了十篇。

  东汉朝廷也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表明东汉皇室依然不愿全部公开《史记》,只让杨终删为十多万字发表。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汉晋时期对《史记》也有一些积极的评价,西汉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西晋华峤也说:“迁文直而事核。”(《后汉书·班彪传论》。据李贤注,此句为“华峤之辞”。)在晋代,也有人从简约的角度夸奖《史记》。张辅说:“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晋书·张辅传》)这些评价虽然不错,但在今天看来,却还远不足以反映出《史记》的特殊地位,因为得到类似评价的史书并不止《史记》一家。如《三国志》作者陈寿,“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陈寿传》)南朝刘勰说“陈寿三志,文质辨恰。”(《文心雕龙·史传》)华峤所撰《后汉书》在西晋也颇受好评,时人以为“峤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晋书·华峤传》)至于说到简约,那也不是《史记》独有的,如“孙盛《阳秋》,以约举为能”,(《文心雕龙·史传》)干宝《晋纪》,“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晋书·干宝传》)总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并没有把《史记》看得很特殊。

  唐朝时,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

  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于是《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白氏分流传播
秦统一六国后,来一次焚书坑儒。不久农民起义楚兵入长安,又来一次“大火三天”,加上楚汉纷争中的烧毁,历史文物和人才大受损伤。汉王朝建立后,又加各种限制(思想禁锢)故文史坛上一度沉寂,直至百年后的西汉中期,才见司马氏写史记,介绍三代到汉初千多年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又过一百多年到东汉初年,又见班彪,班固,班昭父子兄妹写汉书,东汉末年因现实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应邵始作《风俗通》,初探姓氏的起源发生发展和作用(有史以来第一次)。不久三国之争,东西晋、南北朝之乱,时局不稳定,时尚也不同(南朝士大夫崇尚清谈),结果无人写史,即使有也难写出好史来(西晋司马彪曾写续汉书,据说尚属完善,不久即大部散失)。漫长数百年间文史坛中一片空白,白氏文史与大势共沉浮,自汉武至南北朝700多年间,见于史籍者(这些史籍是后人a写的)仅白生(汉奄里,即曲阜人)、白光(汉东海人)、白奇(汉山东人)、白霸(汉龟兹人)、白寿(三国蜀将...
· 宋代史书流传的“名人效应”
《通鉴纪事本末》是南宋袁枢依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编撰的,是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它开创了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先例。毛泽东曾说:“《通鉴纪事本末》是中国历史的简明读本,我喜欢看这本书。看一遍不行,要看五遍。”宋代史学发达,史书数量与种类繁多,史书流传范围广泛,这与社会各界民众广泛参与和支持史学活动密不可分。其间,在广大民众中拥有极高知名度和可信度的社会名流,他们在时人选择史书、阅读史书、刊印以及传录史书等史学活动中,常常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不仅他们所撰史著广受读者喜爱和追捧,而且由他们所推举的史著也往往受到时人广泛关注,由此便形成了史书流传时的“名人效应”。对于流传已久的历代名著,如《史记》《汉书》等,名家不仅将其视作治史经典,而且还作为个人修身的精神法宝这方面例子非常多。在对历代名著喜好方面,如钱若水“有清识,风流儒雅,好学,善谈论,尤爱《西汉书》,常日读一卷”。可见钱氏已将阅读...
· 宋代史书流传的“名人效应”
《通鉴纪事本末》是南宋袁枢依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编撰的,是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它开创了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先例。毛泽东曾说:“《通鉴纪事本末》是中国历史的简明读本,我喜欢看这本书。看一遍不行,要看五遍。”宋代史学发达,史书数量与种类繁多,史书流传范围广泛,这与社会各界民众广泛参与和支持史学活动密不可分。其间,在广大民众中拥有极高知名度和可信度的社会名流,他们在时人选择史书、阅读史书、刊印以及传录史书等史学活动中,常常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不仅他们所撰史著广受读者喜爱和追捧,而且由他们所推举的史著也往往受到时人广泛关注,由此便形成了史书流传时的“名人效应”。对于流传已久的历代名著,如《史记》《汉书》等,名家不仅将其视作治史经典,而且还作为个人修身的精神法宝这方面例子非常多。在对历代名著喜好方面,如钱若水“有清识,风流儒雅,好学,善谈论,尤爱《西汉书》,常日读一卷”。可见钱氏已将阅读...
· 邵姓宋元明清时期的迁徙传播
宋朝有籍贯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见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该地。北宋时期,有著名哲学家邵雍,随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阳,徙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后子孙昌盛,族大人众,发展成为洛阳望族。宋朝时期,浙江、安徽、江苏、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袭扰,邵姓为避祸已广布于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后为避祸,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区。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为邵雍的后代。邵雍的十六世孙邵重英,元代任户部给事中,其子邵质明初为华盖殿大学士,邵质子邵仲美任清江知县,仲美子邵让于明朝初期,自山西举家迁到河南新安县克昌村,为邵雍十九世孙。他的后代发展成为大族,分居在嵩县、渑池、伊川、宜阳、洛阳、洛宁、汝州、郏县、内乡等地。除这一支外,邵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宋明时期,邵氏还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历清...
· 《史记》:史记的故事史记中著名的成语故事
史记中有哪些故事——《史记》中的故事简介史记中比较有名的故事集锦轩辕天子出自《史记·五帝本纪》网开一面出自《史记·殷本纪》囊血射天出自《史记·殷本纪》酒肉池林出自《史记·殷本纪》左支右绌出自《史记·周本纪》焚书坑儒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拔山扛鼎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先发制人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沐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霸王别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无颜见江东父老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一败涂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约法三章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运筹帷幄出自《史记·高祖本纪》高屋建瓴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鸟尽弓藏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一狐之腋出自《史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