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避讳字 古时候人们是如何避讳字的?
什么是避讳字古时候人们是如何避讳字的?,避讳字,是指中国古代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的字。避讳字有以下几种情形
避讳字,是指中国古代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的字。
避讳字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是用同义字或义近字代替。
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讳“正”,因此,用“端”代替“正”。比如,把“正月”改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到今天。东汉光武帝名秀,避讳“秀”字,于是把秀才改为茂才。
第二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
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作《史记》,在《赵世家》中就把张孟谈改成张孟同。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以“元”代替“玄”,以“煜”代替“烨”。
第三是字缺笔画。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F”。
第四是拆字。
一个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为了不犯君主的讳,便只取字的某一部分以避开原字。五代晋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
第五是删字。
有的人是双名,如果其中一字犯了讳,便把它删去变为单名。如南朝齐开国叫萧道成,一个叫萧道渊的人便把名字里的“道”去掉,改为萧渊。
第六是用形似字代替。
五代后周君主名郭威,一个叫郭彦威的人就用“成”代替“威”,改名为郭彦成。
第七是改读。
孔子名丘,过去读书人把“丘”读成mou,实际上是用“某”的读音。
第八是增加偏旁,构成新字。
比如,为了避孔子的讳,凡是“丘”作地名或姓氏,一律改为“邱”,读qi,以与孔子名讳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什么叫避讳字?
避讳字,是指中国古代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的字。避讳字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是用同义字或义近字代替。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讳“正”,因此,用“端”代替“正”。比如,把“正月”改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到今天。东汉光武帝名秀,避讳“秀”字,于是把秀才改为茂才。第二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作《史记》,在《赵世家》中就把张孟谈改成张孟同。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以“元”代替“玄”,以“煜”代替“烨”。第三是字缺笔画。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F”。第四是拆字。一个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为了不犯君主的讳,便只取字的某一部分以避开原字。五代晋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第五是删字。有的人是双名,如果其中一字犯了讳,便把它删去变为单名。如南朝齐开国叫萧道成,一个叫萧道渊的人便把名字里的“道”去掉,...
· 关于“玄”字的避讳
作者:傅浩《中华读书报》2008年11月5日第10版“求疵录”栏载田吉《莫把玄烨换玄宗》一文提到,南怀瑾在《老子他说》一书第一章“玄元之妙”中“郑重其事地”讲:“唐明皇的庙号叫‘玄宗’,所以在唐玄宗以后,所有书写‘玄’字的地方,一律要改作‘元’字,以免犯‘大不敬’的忌讳。”其实,在过去,只有帝王或尊长的名(甚至不包括字)才应避讳。田文正确地指出,庙号是无须避讳的。但又说“直到唐玄宗去世九百年后,8岁的康熙皇帝玄烨即位,大小臣工们才忙不迭地将‘玄’字换成了意义相近的‘元’。”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首先,避“玄”字讳并不始于清朝的爱新觉罗·玄烨(当然也不始于唐朝的李隆基)。早在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3年)十月,崇信道教的宋真宗赵恒仿效李唐王朝尊太上老君李耳为先祖的做法,虚构了一位“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说是赵氏始祖,名玄朗(事见《宋史·礼志七》)。自此以后,宋朝就开始避“玄”...
· 名字惹的祸:古代的避讳制度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避讳的对象有四类: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
· 盘点:因为避讳而被改了名字的地方
我国古代一直有避讳的传统文化,为了避开皇帝的名讳,以免犯忌,很多地名都因此改过名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避讳制度,世人必须遵守,如有触犯,轻则受罚,重则遭受杀身之祸。所谓避讳,就是对皇帝、圣人、长官、长辈等人的名字,甚至字、号必须回避。讲话或写文章遇到与他们名字有关的字,不能直接写出来或讲出来。自己的名字如与他们名字中的某个字冲撞了,也必须改之。地名与其冲突了,也要改。在历史上许多地名都是因避讳而改的。现在的浙江嘉兴,秦代时称由拳县,三国时属吴国,那里曾出现“禾(稻)中长禾”的现象。这在当时,被视为祥瑞,于是将由拳县地名改为“禾兴”,以示纪念和祝福。但到孙权的儿子孙和立为太子时,“禾兴”的“禾”与孙和的“和”读音相同,成了忌讳。于是,这个充满祥瑞的“禾兴”地名被改为“嘉兴”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山西平遥古城...
· 古人处理避讳用字的方法
在古代中国,避讳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礼仪,特别是在书写和言谈中对帝王的名讳要特别小心。对于需要避讳的字眼(通常指的是皇帝或圣人的名字或尊称),古人采取了多种巧妙的方法来处理。首先是改字法,即用另一个读音相似但字形不同的字来代替。例如,为了避讳汉宣帝刘询的名讳,荀卿被改为“孙卿”,因为“孙”与“荀”在发音上相近。再如,陈寿在《三国志》中,为了避讳司马懿,将张懿的名字改为“张壹”。在唐代,由于李渊的祖父名为李虎,所以“虎”字在某些文献中被替换为“武”或“猛兽”,而《水浒传》中虎被称作“大虫”,也可能是出于避讳的考虑。其次是空字法,就是将需要避讳的字留空,不加书写,或者用“□”、“某”或“讳”字代替。例如,在唐代编写的《隋书》中,为了避讳李世民的名讳,王世充被记为“王口充”。而在《史记·孝文本记》中,文帝讨论立太子时,使用了“子某”来代替汉景帝刘启的名字,因为司马迁需要避讳刘启的名讳。最后是缺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