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客家人的由来 汉族分支客家人是怎么来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67
转发:0
评论:0
客家人的由来汉族分支客家人是怎么来的?,客家人的由来: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

  客家人的由来: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历史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000万之众。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试想,在漫长的岁月里,“五胡十六国”,战火不断,哀鸿遍野,不逃离能活命吗?据说我们陈氏先祖就是在那个时期离开豫西故土辗转来到江西最后定居赣县的。“月是故乡明”啊,开始,先民们也许只想暂时客住一段时间,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于是建造房舍,开垦田地,畜养猪牛,长久地居住下去。由暂时的客住到长久的家居。就这样,也就永远的“客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迁徙的过程肯定是艰险的。扶老携幼,跋山涉水,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安家过日子。客家先民披荆斩棘,排除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们终于挺过来了,形成今天这样一支有着数千万人丁的兴旺发达的民系群体。

  迁徙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来。一位客属长者说:“安家最重要的是定屋场的位置。怎么定呢?要看风水。这个风水,不是地理先生讲迷信的那个风水。主要是采阳光,看风向,近水源,傍硬山,择高地。而坐北朝南、向阳背风、柴近水便、视野开阔则是理想的选择。”

  人们常常赞叹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坚毅和机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群体,由于先民数代屡次长途的迁徙,它自然比其他群体更多样更深层次地体验了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它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锤炼和滋养,积累了更多的处理与自然界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的经验。因此,客家群体现过大批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

  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嘉应州、赣州、汀州。

  说到客家最著名的就是他们的土楼了,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客家,会同时出现很多关于土楼的条目。如果你是集邮爱好者的话,你应该注意到了中国民居邮票里的福建民居之中有张便是客家的土楼。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像土楼似的“抵御性”城堡式建筑住宅。在福建,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而圆楼相对少见。

  关于土楼的一个笑话估计大家还有印象: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中美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楼。

  当然客家的豆腐同样也是很有名的:客家酿豆腐、四川麻婆豆腐、湖南臭豆腐,后两个只能算是小菜小吃,唯有客家人把豆腐上升为大菜、主菜。甚至他们闹新房的歌曲里都有豆腐,例如有一首这样唱道:

  新买磨石圆叮当,

  一心买来磨豆浆,

  三更半夜磨豆腐,

  呀呀啮啮到天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客家人的修谱热
客家人一词,是江西省,广东省,福建省等地居民,和客家人相对应的是土著(本地),客家人有“做客”,外来户,搬迁过来的意思。在我国,客家人非常的热衷于修家谱,这个现象几乎涵盖了大部分的客家人。修谱是一个家族里的头等大事,费时费力,如韩姓,王姓族人从筹划到实施,再到装订成册,发到各家各户,一般有3个步骤:1,编委会编委会一般是有一定社会地位,财富,话语权的族人构成,主修则是族长来当,另外还有倡修、监修、协修、校阅其他职位,和一些杂志社的编辑部一样,有着明白的分工。2,筹款编委会成立后,就开始筹款,古代有族田,祭田,或者是均摊,入谱的人叫“打旺丁”,按照旺丁人头每家每户出钱。也可以捐资,或者根据家谱提前订购来解决经费问题。3,修谱由编委会请修谱师傅,制定相关的宗谱编修计划,再按照计划实施。准备工作有制定字辈,按序排辈、排行记录姓名。然后就是出谱,拜谱,发谱。新谱在初步的定稿后,要通知到各家各户,选...
· 客家人的修谱精神
提要:“盛世修谱”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潮,客家人尤其重视对族谱的编修工作。早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初的1984年,为了配合广大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寻根热情,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发出国档会字(1984年)7号文件《关于协助编好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可见族谱确实有着重要的价值,也可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养分。各地各姓持续涌现的重修、续修族谱的行动,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追根溯源、崇祖思亲意识的一种回归。但由于现在的族谱基本上是由民间热心人士组织编写,在经过历史上的各种、灾难的破坏后,成系统的、流传有序的古谱本来已经不多,加上修谱人文化水平参差,也带来了现代家谱质量良莠不齐的状况。特别是受标榜门第、夸耀历史思想的影响...
· 我家是古氏南迁客家人
自南迁始祖云应公算起,至唐朝居梅州的延绶公为七世祖。此后,家族陆续分散谋生。十世祖凤信公迁到新会县。清朝初年,二十五世祖国壹公迁到黄姚。入乡随俗,我家讲新会县一带的粤方言。虽然不讲客家话,但或多或少保持客家的传统习俗。清朝末期,第三十二世的连宁公良登我的曾祖父遇到接二连三的不幸。真可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良登成家不久父母先后病故,妻梁氏生一女得病辞世。要钱给父母、妻子治病,所以田地家产几乎卖完。父女相依为命在一间简陋的老屋居住。白天,良登带着女儿到龙塘口的旱地种菜或到街上卖菜。晚上,当巡街的更夫。逢年过节给财主打短工。良登舂米,谷头少,几乎粒粒成米,不讲工钱,善解人意。“司马第”莫家财主知书识礼,为人豁达。他不经商,只收田地租。钟山县英家和本地都有他的田地。破落的亲戚朋友,送女孩来做丫环,他当女儿养大,还置嫁妆择良家送出嫁。莫家喜欢雇佣良登做短工。财主的母亲叫良登带上小女孩来做工...
· 我家是古氏南迁客家人
自南迁始祖云应公算起,至唐朝居梅州的延绶公为七世祖。此后,家族陆续分散谋生。十世祖凤信公迁到新会县。清朝初年,二十五世祖国壹公迁到黄姚。入乡随俗,我家讲新会县一带的粤方言。虽然不讲客家话,但或多或少保持客家的传统习俗。清朝末期,第三十二世的连宁公良登我的曾祖父遇到接二连三的不幸。真可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良登成家不久父母先后病故,妻梁氏生一女得病辞世。要钱给父母、妻子治病,所以田地家产几乎卖完。父女相依为命在一间简陋的老屋居住。白天,良登带着女儿到龙塘口的旱地种菜或到街上卖菜。晚上,当巡街的更夫。逢年过节给财主打短工。良登舂米,谷头少,几乎粒粒成米,不讲工钱,善解人意。“司马第”莫家财主知书识礼,为人豁达。他不经商,只收田地租。钟山县英家和本地都有他的田地。破落的亲戚朋友,送女孩来做丫环,他当女儿养大,还置嫁妆择良家送出嫁。莫家喜欢雇佣良登做短工。财主的母亲叫良登带上小女孩来做工...
·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圣地”
近日,文化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宁化县石壁客家祭祖习俗榜上有名。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是客家摇篮、客家人的祖地。石壁客家祖地的祭祖活动,是建立在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和寻根求源的基础上的传承古老传统的祭祀礼仪。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于2008年6月入选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年一度的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是当地最隆重的祭祖仪式。来自海内外的客家乡亲身穿黄马褂,在古装仪仗队的引导下,沿着“客家之路”,依次来到客家公祠前。三通鼓响后,客家乡亲虔诚地拈香顶礼膜拜,表达对祖先的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客家祖地,寻根溯源,感受那里奇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客家寻根圣地宁化石壁“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闽、赣边界的宁化县城,是个四野开阔的水城。偌大一条翠江携其众多支流穿城而过,隋末唐初开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