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皇帝称谓的由来 古代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30
转发:0
评论:0
皇帝称谓的由来古代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皇帝称谓的由来: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

  皇帝称谓的由来: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赢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

  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尊贵。

  另一种说法:

  秦灭六国后,秦王政觉得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不出他的伟大,更不能让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们商议改帝号之事。

  丞相王绾禀奏:“三皇五帝的名称,是天下共主,实际上本身所占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自商周称王后,才真正拥有天下,而且周维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认为王的称号最好。”

  秦王政不悦的说:“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的朝代。”

  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建议称泰皇。”

  秦王政一听,高兴的说:“泰皇仍与以前分别不出来,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另追尊庄襄王为太上。”就这样,赢政被称为“秦始皇帝”,通称“秦始皇”。

  皇帝为何自称“朕”

  在秦始皇以前,朕只是一个普通的字,谁都可以用的,并非国君专有。此前国君专有的是孤和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谦称。自秦始皇开始,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朕。孤归了王爷以下的贵族,例如侯爵,孙权致书曹操,“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当时他只是吴侯。寡人就没人用了,反正也不需要再谦虚了。

  皇帝为何自称“寡人”

  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古代王侯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 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唐以后唯皇帝得称寡人。

  “陛下”的由来

  人们在文艺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况。为什么把皇帝称为“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陛下”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后来,人们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自己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在礼仪上不敢忘记自己本来无此资格

  “太上皇”的由来

  秦朝末年,楚汉争霸,汉高祖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刘邦十面埋伏,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突围不成,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每天都去参拜自己的老父亲。谁知有一天当他又去参拜父亲刘太公时,却见父亲穿着一件旧袄,手拿扫帚,毕恭毕敬地迎接他。刘邦大吃一惊,急忙上前搀扶父亲,而刘太公却连连后退。刘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然是您的父亲,也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杀头的。我也不想为这事坏了天下的法纪。”汉高祖犯了愁,对于怎样才能不失礼度地对待自己的父亲,他一直想不出个好办法。后来,有个大臣说秦始皇曾尊去世的父亲为太上皇,建议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听了这话大喜过望,马上举行大典,将刘太公扶上太上皇位。皇帝的父亲从此就被称为“太上皇”,这一叫法历代沿袭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皇帝称谓的由来皇帝的称谓到底是谁发明的?
皇帝称谓的由来: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赢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尊贵。另一种说法:秦灭六国后,秦王政觉得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不出他的伟大,更不能让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
· 古代的时间称谓
从前:曩从那时以来:迩来一向:素向来:向近几年:迩年满一年:期年这一年:是年刚开始:初曾经:尝已经:既很久:良久、久之一顿饭工夫:食顷过了一会儿:逾时过时:失时将近:几、垂刚才:适旦旦:天天一天:日年:岁初一:朔十五:望阴历十六:既望立刻、马上:遽、旋一眨眼:瞬息一会儿:俄而、俄、顷刻、少顷、顷之、须臾、斯须不久:寻、已而没多久:末日常常:辄急切、赶快:亟时候:秋突然:奄、卒、猝忽然:倏儿早晨:旦、夙天亮了:质明正午:亭午天黑了:瞑晚上:宵夜晚:暮半夜:子时、中夜、夜分夜深:夜阑第二天:翼日、翌日将来:异日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
· 古代帝王的各种称谓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里所说的三皇五帝,均是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为何称为“皇”和“帝”呢?《说文》:“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地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尔雅•释诂上》:“皇,君也。”“帝,君也。”清吴大澂《说文古籀补》:“皇,大也。日出土则光大,日为君家,故三皇称皇。”“皇”和“帝”都是君主、帝王的称号,二字相连也是君主、帝王的合称。清梁章钜《称谓录》:“德合天者谓之皇,合地者谓之帝,合人者谓之王,父天母地,养人理物谓之皇帝。”“皇帝”一词,早在《尚书•吕刑》中就曾出现过两次:“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这里的“皇帝”是对前代帝王的尊称。《庄子•齐物论》中也曾出现“皇帝”一词:“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这里的“皇帝”则是指的三皇五帝,尤指黄帝。而“皇帝”一词作为封建时代君主的正式称号,起源于建立...
· 古代帝王的各种称谓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里所说的三皇五帝,均是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为何称为“皇”和“帝”呢?《说文》:“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地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尔雅•释诂上》:“皇,君也。”“帝,君也。”清吴大澂《说文古籀补》:“皇,大也。日出土则光大,日为君家,故三皇称皇。”“皇”和“帝”都是君主、帝王的称号,二字相连也是君主、帝王的合称。清梁章钜《称谓录》:“德合天者谓之皇,合地者谓之帝,合人者谓之王,父天母地,养人理物谓之皇帝。”“皇帝”一词,早在《尚书•吕刑》中就曾出现过两次:“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这里的“皇帝”是对前代帝王的尊称。《庄子•齐物论》中也曾出现“皇帝”一词:“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这里的“皇帝”则是指的三皇五帝,尤指黄帝。而“皇帝”一词作为封建时代君主的正式称号,起源于建立...
· 面条的古代称谓
我们都知道面条是一种再普遍不过的面食,但是一说到“汤饼”“不托”“溥饪”等词时,恐怕就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了。其实这几个词都是面条的古称,指的是同一种东西。据史书记载,唐朝时,人们开始把面条称作“不托”,意思是用刀把面饼或面片直接切成条状之后再煮食,不用手掌托着。用以区别在此以前直接用手掌压而成的薄片“汤饼”。并且自唐时起就已风行过生日吃寿面的习俗,到宋代时,民间又好称“汤饼”“不托”为“溥饪”。孩子出生后三天,还要请亲朋友去吃面条,开“汤饼宴”以示庆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