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半老徐娘是指多少岁的女性?半老徐娘什么意思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94
转发:0
评论:0
半老徐娘是指多少岁的女性?半老徐娘什么意思,襁褓——指不满周岁孩提——指2~3岁髫(tiáo)年——指女孩7岁。

  襁褓——指不满周岁

  孩提——指2~3岁

  髫(tiáo)年——指女孩7岁。垂髫(tiáo):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龆年——指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黄口——指10岁以下

  金钗之年——指12岁(女)

  豆蔻年华——指13岁(女)

  舞勺之年——指13~15岁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之年——指15岁(女)。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女)

  舞象之年——指15~20岁

  桃李年华——指20岁(女)

  弱冠——指20岁(男)。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花信年华——指24岁(女)

  梅之年——指至出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半老徐娘——指至30岁(女)

  而立之年——指30岁(男)。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岁。艾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指60岁。花甲,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杖朝之年——指80岁

  耄耋之年——指80~90岁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古人提倡十岁入学,今天我们规定七岁入学,尽管相差三年,但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应该是符合现实要求的。尤其古代提出三十“有室”,这和今天世界一些地方盛行的三十结婚,晚婚晚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的寿命延至七、八十岁以上。民间流传的“二十三十青少年,四十五十正当年(即壮年),六十七十满街转,八十九十不稀罕”民谣,这和“四十称强、五十称艾、六十称耆、七十称老”的提法,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年龄的分段,分明是极为科学和合理实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李世民为何爱上嫁过5次的48岁“半老徐娘”
历史上迷倒君主的MM不计其数,然而,历经多次改朝换代,却还能让美女成群的君主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女人,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寥若辰星、屈指可数。萧皇后就是这样一位奇女子,一举摘下了历史上最抢手女人的桂冠。萧皇后天生丽质,娇媚迷人,至于说她美到什么程度,语言可能根本无法描述,从她年近五十仍让李世民看得丢了三魂六魄来看,倾国倾城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网络配图也许,萧皇后天生就是一个人间,出生时,一个占卜奇人曾为她的相貌而惊奇不已,仔细推算了其生辰八字,最后得出了八个字的结论——“母仪天下,命带桃花”。萧皇后以后的人生经历似乎正好印证了这八个字。她自13岁作了晋王妃后,便开始不断地被迫更换身份,历经了隋炀帝的皇后、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宠妾、两代番王的王妃,最后又成了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的昭容。千般沧桑、万种风流,全溶进了她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使她成为一个命运奇特的女人,这也就是她命中注定的“桃花劫”吧。就在萧...
· 鬼节是指中元节吗?
在这个秋风送爽的季节里,我们总会提到一个既神秘又温馨的节日——中元节,而它,也常常与“鬼节”联系在一起。那么,问题来了,鬼节与中元节,是同一回事吗?实际上,在多数文化和习俗中,鬼节确实常常指代中元节。中元节,又称七月半、盂兰盆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超度亡魂、祈求平安的日子。它源于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后来逐渐融合了佛教的盂兰盆会,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元节,也就是大家口中的“鬼节”。鬼节是农历七月十五,但在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如广西,人们会提前在七月十四过鬼节。在鬼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仪式,如祭祖、烧纸钱、放河灯等,以此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同时也希望逝去的亲人能够安息,保佑家族平安。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孝道和家族观念,也蕴含着对生命轮回的敬畏与思考。中元节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鬼”的节日,它更是一个传承文化、弘扬孝道、促进家族情感交流的重要时刻。让我们在这个...
· 《煮酒侃三国》之:“不毛”是实指还是虚指
诸葛亮《出师表》中有这么两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关于“不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曰“不生长草木五谷,不种桑麻,也指最荒瘠的或未开辟的地方”(见《辞海?不毛》);二是认为“不毛”中的“毛”是“苗”的假借。如段玉裁《说文》注中云:“毛苗古同音,苗亦曰毛,如‘不毛之地’,‘不毛’即‘不苗’,也就是不生长庄稼的地方”。这两种注释都认为诸葛亮文中的“不毛”,是虚指那些“不生长草木五谷、不种桑麻”或“最荒瘠的或未开辟的地方”。如果“不毛之地”真如以上所云,那诸葛亮又何必历尽千辛万苦南征到这些地方去呢?就是深入了“不毛”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也有悖于诸葛亮南征的目的。那么,“不毛”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历史。后主刘禅即位之后,蜀汉人心尚未稳定,雍闿、孟获叛乱,严重危及蜀汉政权。诸葛亮要实现“思惟北征”一统汉室的宏伟目标,首先就要进行南征,平息叛乱。蜀汉建兴三年春,忽闻...
· 《煮酒侃三国》之:“不毛”是实指还是虚指
诸葛亮《出师表》中有这么两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关于“不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曰“不生长草木五谷,不种桑麻,也指最荒瘠的或未开辟的地方”(见《辞海%26#8226;不毛》);二是认为“不毛”中的“毛”是“苗”的假借。如段玉裁《说文》注中云:“毛苗古同音,苗亦曰毛,如‘不毛之地’,‘不毛’即‘不苗’,也就是不生长庄稼的地方”。这两种注释都认为诸葛亮文中的“不毛”,是虚指那些“不生长草木五谷、不种桑麻”或“最荒瘠的或未开辟的地方”。如果“不毛之地”真如以上所云,那诸葛亮又何必历尽千辛万苦南征到这些地方去呢?就是深入了“不毛”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也有悖于诸葛亮南征的目的。那么,“不毛”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历史。后主刘禅即位之后,蜀汉人心尚未稳定,雍闿、孟获叛乱,严重危及蜀汉政权。诸葛亮要实现“思惟北征”一统汉室的宏伟目标,首先就要进行南征,平息叛乱。蜀汉...
· 成语科普:“三姑六婆”古指女性什么职业?
三姑六婆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元末明初的文人陶宗仪的笔记《辍耕录·卷十》。从宋代开始,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为平民妇女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这个词原本指的便是古代中国民间女性的几种职业。三姑是尼姑、道姑、卦姑,卦姑专门为人占卦。六婆则是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牙婆为人买卖奴婢妾侍;师婆类似画符施咒的巫婆;虔婆是妓院内鸨母的别称;药婆从事卖药;稳婆则是接生婆。明代以后,妇女生活的空间渐被收紧,这个词慢慢演变为贬义。因为从事这些杂业的女人们,通常可与良家妇女接触,不时会发生她们诱骗妇女图己私利的事情。久而久之,弊端丛生,“三姑六婆”也逐渐成为不务正业、搬弄是非、诱人入彀的代名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