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何中国从周朝开始丧服就使用白色?丧服尚白礼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7
转发:0
评论:0
为何中国从周朝开始丧服就使用白色?丧服尚白礼俗,丧服指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着的各种服饰,晚辈为长者服丧穿用的

  丧服指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着的各种服饰,晚辈为长者服丧穿用的丧服称孝服。由于民族风俗及宗教信仰等因素,丧服的颜色有所不同。正如法国作家拉伯雷所说,大部分国家的丧服颜色通常为黑色,这是因为许多国家都以黑色表示悲哀,以白色表示喜悦和快乐。比如在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习俗中,寡妇一身黑衣,居丧期后半年加穿白、灰、紫或淡紫色服装(称半丧服)。新娘身穿洁白的婚服。除了西方国家以外,即使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本,其风俗亦是以白色为结婚之吉服,黑色为丧服。对于日本人而言,白色是纯洁无瑕的处女象征。因此,日本人称新娘和式嫁衣为“白无垢”。时至今日,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为了突显出嫁新娘的洁白风采,出席婚礼的女性仍忌穿纯白色的和服或裙装。天皇及其父或母辞世时,则称“谅暗”。在此期间,天皇(或下届天皇)以下之宫内所有人员,一律穿接近于黑色的“钝色”丧服,并且不只限于衣裳,其束带、冠等也均换成黑灰色。

  中国古代服色的起源很早。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能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到了周代,民间已有专门的染匠从事丝帛染色。《尚书·益稷》记载:“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 周代的宫廷手工作坊中亦设有专职官吏“染人”,“掌染草”,管理染色生产。《周礼·天官》云:“染人染丝帛。”中国古代曾出现过黑色丧服的事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子墨衰……絰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视明、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周代开始,中国丧服开始使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都是白色,并有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在丧礼中不仅要求丧服是白色,而且不能穿黑色的衣服,也不能戴黑色的帽子,称“羔裘玄冠不以吊”(《论语·乡党》)。“羔裘”是黑羊皮,毛皮向外。朱熹注曰:“丧主素,吉主玄。”(《四书章句集注》)五服制度至今已不多见,但丧服颜色以白色为主却已成定制。即使到了清代,寡妇虽然穿黑色的裙子,然而在丧礼上仍需要着白色的丧服。整体观之,中国人主要以白色为丧服之颜色。中国人的丧服“尚白”,自有其传统文化和人们心理意识的根据。

  首先,“白色”在中国的象征意义,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约定俗成的。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文化现象。色彩,无论是艺术色彩还是语言色彩,它的象征性和寓意,都能反映一定的民族文化心态。中国文化的颜色象征,建立在中国早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状况的基础上,因此,颜色的象征意义有一定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我们的祖先因为弱小、无力,无法抗拒凶恶猛兽的攻击,在白昼下,他们暴露无遗,面临着随时成为猛兽美食的危险,因而对白色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恐惧感。同时,我们的祖先还观察到“月到中秋分外明”,因此将中秋之月的“银白色”与肃杀的秋季连在一起,于是,白色在中国文化里就成了一种颜色禁忌。这从中国的“五时衣”中也可以找到根据。《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乃阅阴太后旧时器服,怆然动容,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五时衣”将服饰定为五色,天子在一年中的不同时节分别穿着五种不同的颜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志》说的“迎气五郊,各如其色”,对应祈祥五方大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五时衣”的颜色为: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白色对应秋季,是一种大自然的杀气时节,所以丧服之白色,既是一种复古、忆祖的祭服服色,同时也是吊丧死者的凶煞服色。从隋唐到宋代,皇帝命百官也穿着“五时衣”服饰“迎气五郊”。《宋书·百官志上》记载,“乃出天子所服五时衣,以赐尚书令朴”。到明、清时期,“五时衣”已逐渐流行于民间,尤其江南,盛行此风俗。而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象征意义,少了一些神秘,其文化中的白色象征意义主要来自白色本身,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都令人陶醉。因此,在西方,白色高雅纯洁,它象征着纯真无邪、正直、诚实、高尚、廉洁和幸运;而黑色则是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色,它象征着死亡、凶兆、灾难,被西方人所厌恶。

  其次,中国丧服“尚白”礼俗,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敬”之心。《史记·礼书》云:“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大戴礼记·礼三本》也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中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尊先祖”是“礼三本”之一。中国人先祖最早的服装原料取材于麻,并且是“牡麻”,即大麻中的雄株。中国远古之中原地区并不产棉布,除了从自然界获取的动物毛皮、羽毛外,最先是以葛、麻、丝帛为服装原料。清麻脱胶和丝帛漂练之后,自然呈现白色,因此,白色成了中国人最早的服色。白色是祖先的发明,服用白色丧服自然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敬。

  最后,中国丧服以白色为主又体现了礼的“真诚性”。中国丧服的原料选择原则是崇尚原始、质朴、自然。《仪礼·丧服》有关于丧服质地的描述,“丧服,斩衰裳,苴绖杖”;“疏衰裳齐”;“不杖,麻屦者”;“大功布衰裳,牡麻绖缨,布带,三月,受以小功衰,即葛”,“小功布衰裳,澡麻带绖,五月者”,“缌麻,三月者”。 由此可见,原料越是粗糙自然,就越能表示丧服的厚重和等级。中国古人对五种丧服制作的要求也不同,斩衰是五服中等级最高的一种,上衰下裳都是最粗的麻布,只裁割而不缉边,无修饰;齐衰仅次于斩衰,穿用粗麻布制成的衣,缝边,所以称齐衰;大功,穿用熟麻布做成的衣,麻布细于齐衰而粗于小功;小功,穿用细于大功的麻布制成的衣;缌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穿用细麻布制成的衣。越是与死者亲近的人的丧服,后天的加工越简单,以至于斩衰的原料是生麻布。《史记·乐书第二》云:“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唐代张守节正义云:“著,明也。经,常也。著明诚信,违去诈伪,是礼之常行也。”则常行之礼,在于诚,在于去伪。所以“布筵席,陈樽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史记·乐书第二》)。郑玄注曰:“言礼乐之本由人君也。礼本著诚去伪,乐本穷本知变。”为礼之本的“著诚去伪”,影响着中国古人的着衣,“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后天颜色的修饰,被认为是一种“伪”,是礼之末也。因此,无论是从颜色,还是从质地、工艺的角度来说,中国人以麻的纯色—白色为丧服颜色,体现了为礼之本的“著诚去伪”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丧葬礼仪:丧服为何是白色的?
导读:百善孝为先,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的国家,而在这些礼仪当中,孝道是最为重视的。提到孝道就不得不说守孝。我们都知道守孝要穿丧服,那丧服是从何时起开始是白色的呢?小编在文中告诉你答案。中国历史上传统丧服也用白色。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和敬意。网络配图白色,往往使人联想起冰雪、白云,给人以明亮干净、畅快、朴素、雅致与贞洁之感。在欧洲,白色总是象征着友谊与爱情的纯洁无瑕。西方人举行婚礼,新娘的婚纱必须是白色的。在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就常以素衣寄寓自己的清高,有身份的人通常着白色——《管子·幼官》:“九和时节,君服白色。”奇怪的是,中国传统丧服也用白色。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和敬意。而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丧服颜色通常为黑色,以黑色表示悲哀,以白色表示喜悦...
· 殡葬服饰的起源,丧服有哪些特征?
殡葬服饰,顾名思义指的是丧葬活动中的各类服饰。我们今天参加丧礼所用的白花、黑臂纱、死者的寿衣等,都属于殡葬用的服装和首饰之列。我们今天主要谈谈生者所穿的服饰。一、殡葬服饰的起源服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服饰最初的功能是遮羞、御寒等,随着精神文明的发展,服饰又具备了一些精神和社会需求类的功能,比如体现审美观、体现一定含义、区分不同职业、适应不同场合等。二、丧服有哪些特征1、尊重死者丧服和帽子一般选用质地粗糙的白麻布,就是我们常说的披麻戴孝,为什么要穿得如此寒酸呢?其实就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我们在这么沉痛的时刻,愿意放弃世俗的锦衣华服,陪着逝者一起度过这一艰难的时刻。古人还有为父为母守孝三年,三年之内不娶妻、不玩乐等习俗,也是表达对死者逝世的尊重和哀悼。2、体现长幼尊卑次序比如我们常说的五服,就反映了生者与逝者的远近关系,关系远近不同,需要穿不同的衣服加以区分。在古代,...
· 中国古代竟然也有野生动物保护法,从周朝就已经开始了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野生动物的保护,而且有独到和成熟的经验、做法。我们不妨来看看,在古代,人们都是怎么做的。最早的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和法令早在几千年前的五帝时代,就非常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当时管理山泽鸟兽的官员被称为“虞”。大禹治水时,舜帝同时派益为“虞”。现在看来,“虞”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所以益是世界上第一位生态保护官员。后来,在儒家经典著作《周礼》中,详细地记述了周代管理山林川泽官员的建制、名称、编制及职责等。周代设地官,地官大司徒是政府官员中的六卿之一,地位非常重要。他分管农、林、牧、渔等生产部门。而下属山、林、川、泽的官吏分别称为山虞、泽虞、林衡、川衡,并按山林川泽的大小制定了大、中、小三类机构,及员工的数目编制。可见当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机构是相当健全的,其职责也很明确。周以后的朝代多数也设置了虞、衡等机构来管理山林川泽等,以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其中专管禁猎政...
· 满人的丧服是什么样子的
旗族人因大小有个一官半职,虽只是一名"马甲",只有二两银子钱粮,也不免有些官派,丧服便也官样起来。满蒙旗族男子丧服,穿"四开启孝袍子"(启念作"器儿",即会典所谓袍几裾),小领钮扣和大褂一样,除左右开启外,前后还有两开启和袍褂的袍子一样。父母以至祖、曾等直系尊亲穿"大庄粗布"孝袍,衣边外吐,谓之"吐边孝"。不钉钮扣,只钉布条,系粗布孝带。头戴青布小帽,只安青线帽顶,不用白帽结,足穿青布靴(后改青布鞋),鞋上也不蒙白布。孝服至轻,除孝袍吐边外,几乎看不出是亲丧来。本族人丁,孝袍用"绒花粗布"缝制,唯胞侄为胞叔服孝也应穿大庄粗布孝袍,一切全和儿子为父母穿孝一样,分别只在领子。子用白领,侄用青布领。凡穿绒花粗布孝袍的,可以不系布条而钉纽袢。外甥为舅父母、姨父母,亲家儿对亲翁母,婿对岳父母皆应穿漂白洋布孝袍,是为孝服中最轻的。但如甥舅和翁婿本人家中已无尊长老亲,也可穿绒花粗布孝袍。以前穿漂白洋布孝...
·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族、昭、穆族、大宗、小宗、亲属、丧服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巩固了统治阶级的世袭统治,在封建社会中长期被保存下来,为封建制度服务。学术界有不少人据近代中国社会仍残留有宗法组织的事实,把直至近代的中国社会一概称为宗法社会。而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宗法社会只存在于秦以前的时代里。宗法在三代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治、经济、军事秩序等等都是按宗法编制起来的。宗族领袖也就是行政长官、经济管理者和军事首领。秦以后的宗法组织虽仍存在,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西周时已不可同日而语,郡县制、君主直接委派地方官吏、土地制度和兵制的改革,都使宗法组织和宗族领袖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下面把有关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一些主要的知识分四方面加以叙述。一族、昭、穆族,表示亲属关系。《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依旧说,九族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这是同姓的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