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男子腰间挂“玉佩”有何讲究?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62
转发:0
评论:0
古代男子腰间挂“玉佩”有何讲究?,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中国古代男子佩玉,女子是不佩玉的,作为女子饰物的玉饰,仅有首饰中的玉簪、玉搔头和腕饰的玉镯。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制度性的,一是礼仪制度,一是服装制度。在中国古代,服装制度实质上也是一种礼仪制度,只是到了现代以后,服装的制度性才逐渐削弱了。

  玉的内涵

  《红楼梦》中有“金玉良缘”。“金”是宝钗项上所戴项圈上的金锁,俗称“长命锁”,是小孩子戴的饰物;“玉”则是宝玉和长命锁戴在一起的玉坠儿——通灵宝玉。金锁和玉坠儿上各有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虽然是艺术虚构,但也有其现实依据。

  用玉作女人的项坠儿,是现代以后才有的。这首先与古代女装制度有关。除了唐代,女性上衣的领口开得比较低之外,历代女装的领口都很高,根本没有给项坠儿留下展示的空间。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女装的演变,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服装制度对于女性颈项饰品的制约力量。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典型的制服时代。男装不用说了,即便是女装,也是严格制度化的。50年代的列宁装,60年代的工装,70年代的军装,即使社会观念不将佩戴项链看做是资产阶级思想,女装也没有给颈项饰品留下一点点空间。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不仅走出了制服时代,而且进入了服装大变革时代。在这个变革时代,尤其以女装的变革更为显著,更具有革命性。不仅裙装五花八门,花样翻新,上装的款式也越来越丰富,特别是领口的变化,给女性颈项饰品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金、银、珍珠、珊瑚项链,玉石、宝石项坠儿,一下子都涌了出来,争先恐后地装扮着女人美丽的脖颈。

  相比之下,古代男子佩玉与服装制度的关系不大,倒和礼仪制度的关系极为密切,而且正是礼仪制度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古代男子佩玉,女子不佩玉这种社会现象的。

  古籍《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也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

  咱们再回顾下历史,在周代,玉首先是器,被用来作为礼器或信物。这是男性的天地,也是男性权力的一种表征方式。

  璧是祭天的礼器;琮是祭地的礼器;璋既是朝聘、发兵、丧葬的信物,也是祭祀南方的礼器;琥是祭祀西方的礼器;璜则是祭祀北方的礼器。《周礼·春官·瑞典》中的周制六瑞——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穀璧、蒲璧,分别是王、公、侯、伯、子、男所持的信物。

  礼仪制度规定了玉与男子的关系,即使是佩玉,其审美意义也不如现代女性佩戴的玉饰品大,而主要承载着一种道德功能。

  《玉藻》中有一句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里面除了“君子比德于玉” 的道德象征性之外,还包含着通过佩玉节制男子行止的意义。“玉不去身”之玉,主要是指佩玉。

  佩玉的讲究

  中国古代男子的佩玉分为左右两组,“佩玉必双”就是这个意思。

  每一组为一佩,每一佩由七块玉组成,分别有云、龙、藻、蛇、麟等图案。佩上的横玉称“珩玉”,形如角菱或残环。珩玉上端有一孔,用来穿带,挂于腰带之上;珩玉的两角各有一孔、中间一孔,分为三组,都用丝带或珍珠贯穿起来。中间一组的中间部分为一块圆形佩玉,称“瑀”。瑀上下各有三孔,用来上下联结,其末端悬一块玉,形如半璧,两端呈尖形,称为“冲牙”。冲牙的半圆中间有一孔,用以穿带联结,其它两组在中间处各悬琚形玉一块,上下各一孔,用以联结上下半组。下半组末端悬一块璜玉,璜玉的形状如半璧,两璜相对,形如全璧。这三组佩玉在人行走的时候,随着人的行动而相互撞击,其撞击声响古称“珩铛佩环”。

  佩玉的意义:修身

  实际上,佩玉撞击并不是为了悦耳,而是起着一种提示作用,提醒佩玉男子的行止必须从容适度。走快了,佩玉的撞击声非但不悦耳,而且很乱;走慢了,力度不够,佩玉就不会发出撞击声;只有不疾不徐,从容适度,佩玉才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人起坐时也是如此。因此,这是一种通过外在手段强化男子道德修养的方式,其道德作用远远大于审美作用。

  同时,它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儒家的“修身”本就是内外兼修,既有“五日三省吾身”的内省,也有通过佩玉来节制行止的外修。因为,儒家的教化是全方位的,诗乐礼仪无不是实现教化的具体途径。可是,“佩”玉就具有装饰性作用,就会具有审美功能,不过,在中国古代,男子佩玉的审美功能不但与道德功能相比是比较弱的,就是与其区别功能相比,也要弱很多。汉魏以后,门阀世族子弟、官宦士绅无不佩玉,并相沿成俗。固然其道德功能还在起作用,起码在士阶层中是这样,但是,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表征,佩玉更多地发挥着一种社会区别功能。

  在中国古代男子佩玉这种习俗中,道德功能与区别功能是佩玉的主要功能,不过在不同时代,这两种功能的重要性有所不同而已。

  相比之下,其审美功能始终比较弱。这与现代以后女性玉饰品的功能大不相同。女性玉饰品根本不具有道德功能,而是以审美功能与区别功能为主要功能,并且区别功能始终与审美功能共同发挥作用。甚至这样说也并不过分:离开审美功能,女性玉饰品的区别功能不会独自产生作用。因为对于现代女性来说,一件玉饰品首先是一个美的符号,然后才是一个身份符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这些玉佩在古代为什么叫禁步?佩戴有何讲究?
古时候穿着汉服时,常常给衣服佩戴配饰,有一种挂在腰间的配饰统称为禁步。从前,禁步一直都是非常流行的饰品,一些达官贵族,常常使用一些昂贵的禁步突出自己的身份。那他们到底是怎么选的呢?禁步作为古代的一种饰品,大体是将不同形状的玉佩,用彩线穿编到一起,连成一串,系于腰间,最初的目的是压住裙摆。为什么会有禁步这说法呢?这要追朔到北宋初期,有秋氏"百合绣庄"和王氏"锦绣名门"两家商户在绣品应该走海路还是走陆路的方案上产生不同意见。锦绣名门提议走海路,是因为王家预测到西北的常年战争有可能让陆路走不成。矛盾的是当时朝廷并不支持海路,赋税重。因为是竞争关系,王家赠予一直以来走陆路的秋家一对风烟纹禁步,意为他家做生意缩手缩脚,如同女子一样迈不开步子。秋家的人把禁步又给了待嫁闺中的方胜儿,心想,百合记就是用一个女子,也让你好看。方胜儿戴着禁步,把锦绣名门"赶"出了东京城。奇怪的是,禁步却"禁"不住方胜儿的心,...
· 古代穿搭指南,古人穿搭有何讲究?
衣服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并且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衣服的作用已经不单单是为了“蔽体、保暖”了,逐渐变成了一种具有格调的装饰物,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穿衣服都是讲究个性,要符合自己的气质和审美的。那么在古代,穿搭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来说,古人的穿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乱穿衣服的话,还可能会有杀生之祸。所以今天就跟着族谱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古人穿搭有何讲究?我们先从古代的衣服的演变来说说,在原始社会,基本上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不过发展到上古时期的时候,有了一些不大不小的古老部落,在这些部落里,进行了文明和开花的发展,像是在上古时期的早年,人们都是就地取材的,后来人们为了御寒,所以就用干枯的树叶和干草,编成了类似“衣服”的东西穿在身上,但是由于当时技术的落后,所以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图源自网络那么到了黄帝的时候,“上衣下裳”开始出现,因为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不断提...
· 古代祠堂的建筑格局,都有何讲究?
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宗族组织祭祀祖先或先贤并进行相关公共活动的场所。它也是一个家族精神的载体,是家族文化传承的体现,使族人具有更深切的归属感。古代祠堂的历史发展“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祠堂初始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全体家族成员联系起来,起着维系、团结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从宋朝开始,族居之风日盛,大大小小的村落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宗族繁衍的重要载体。明朝初期,由于人口不多,宗族一般都是先置祠于宅中祭祀祖先。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明嘉靖十五年,朝廷允许民间联宗立庙。从此,江淮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先后兴起建立祠堂的热潮。到了清代,统治者更是提倡庶民兴建宗祠家塾,民间建祠之风这才大盛起来,那些望族以兴修祠堂为荣耀。这一时期的家塾祠堂庙宇,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其中有的将家庙和家塾、宗祠与书院融为一体...
· 古代三合院风水布局有何讲究?
三合院是中国乡村的传统院落住宅,分封闭式和开口式两种。建筑材料或砖或木,因地制宜。中国民居一般坐北朝南。北面正中为堂屋,左右分别为客厅和粮仓;东厢房作厨房和餐厅,西厢房为卧室。四周有围墙或仅筑墙将东西厢房连接起来并在围墙同堂屋相对处开门的为封闭式三合院,无围墙的为开口式三合院。三合院形式的大厝三合院为古厝传统的基本形式,中国传统民居。三合院一般由北面正房(正身)和东西厢房(护龙)构成。由于房屋坐落于三个方向,故名三合院。中国的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左尊右卑。正厅为祭祀与接待来宾之处,左房是长居室,右房是尊长;左护龙为宗子所住,右护龙为次子所住;若中人丁旺盛,则于左右护龙外,再加盖「外护」,屋舍高度则随正厅(房)、护龙依次下降。三合院是四合院的简化形式,通常是将四合院南房直接用院墙代替,大门也采用门楼样式。从主屋来看,位于左手(青龙),右手(白虎)的房子呈现井然有序的状态,是仿照龙穴的模式建造...
· 古代穿衣有哪些讲究?
史说裙子是当今许多女子极其钟爱的服装,就裙子的功用来说,古代的裙子和现在的裙子有不小的差别。在古代,女子穿裙子主要是为了讲究礼节,而不是为了展示自身的妩媚和俏丽。中国古代对于女子的言谈举止以及装束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明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妇人之异于男子,全在。男子生而愿为之有室,其所以为室者,只有几希之间,掩藏秘器,爱护家珍,全在罗裙几幅。”古人对于女子的有着强烈的神秘感和神圣感,并强调女子以裙子遮掩,否则,就会被认为是轻薄和无耻。不论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女子,只要结婚成家,就要经常规规矩矩地穿着整齐的裙子,即使在家里也要如此。如果客人来访,遇到主妇没有穿裙子,就会被认为是对客人的不敬和失礼,传扬出去会遭到耻笑和白眼。女子在家里一般都穿黑颜色的裙子,其样式以褶裥裙为多。当时,对于裙幅的数量也很有讲究,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