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历史上古人这样过“鬼节”:烧纸钱放河灯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2
转发:0
评论:0
古代历史上古人这样过“鬼节”:烧纸钱放河灯,导读:“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

  导读:“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这是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描写的七月十五中元节习俗。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人们要在这一天祭祀鬼魂,以助其投胎托生。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所以,中元节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中元”之名源自道教。道教经典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又将“三元”与“三官”相配,说天官神主赐福,生于正月十五;地官神主赦罪,生于七月十五;水官神主解厄,生于十月十五。道家以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届时地官检查、考校天上地下神仙、凡人、动物的表现,以便定罪免刑。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东汉《老子章句》引《道经》:“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又《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道教会举行“中元普度”,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顺带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盂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盂兰盆经》中所记目连救母的故事,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

  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中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中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清潘荣陞在《帝京岁时纪胜》记着:“每岁中元建盂兰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使小内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数以千计。”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时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中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鬼节的时候为什么要放河灯?
在鬼节,放河灯成为了人们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重要仪式,同时也是对现世亲朋的美好祝愿。除了鬼节,诸如三月三、七夕节、中秋夜,也常会放河灯。古代,当渔民们远航捕鱼,他们便用木板和竹条制作小船,装载着祭祀用品,插上点燃的蜡烛,再配以彩纸制成的帆和灯笼,让这承载着祈福的小船随波逐流,向海神祈求航行的安全与丰收。时至今日,这项传统习俗仍活跃在台湾、福建、广东等地的渔村,被称为“彩船灯”。早在周朝,周公辅佐武王,借助占卜选定都城洛邑,随后在曲水旁举办庆典,将放酒杯的盏上点灯,曲水流觞的雅趣变为灯火美酒与流水共舞的壮观景象。《诗经》中亦有提及秦洧两水边,人们秉烛招魂续魄、执兰除凶的民俗。而在古代战争中,当船只载着熊熊火焰成为攻城略地的武器,牺牲的战士们往往被水葬,船上绽放的花朵与燃烧的灯火一同流淌,渐渐地,这样的仪式演化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放河灯习俗。到了晋代,放河灯的风俗进一步发展,人们在夜晚竞相点燃...
· 七月十五放河灯
在淮河的上游,每到阴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放河灯,这是传下来的规矩。传说,在古时候,淮河边上有一户姓王的人家,夫妻俩老来得了个闺女,给闺女起名叫仙花。这仙花模样俊俏,人见人夸。仙花在她十五岁这年的七月十五突然没影儿了。老两口到处找,也找不到。左右邻居也都帮他们找,但是哪儿也没有仙花的影子。眼看天黑下来了,王老头儿说:“仙花一定是迷路了。咱弄几盏灯放到河里,一来给孩子壮壮胆,二来她见了灯,兴许就知道我们在找她,会朝放灯的方向一路找回来。”大伙儿都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回家纷纷找来材料,各自扎了几盏能漂在水上的灯。还有人在灯上写上了仙花的名字,为的是仙花看见灯之后就知道大家在找她。之后,大家来到河边,把扎好的河灯放到河里去了。一夜就这样过去了。第二天天还没亮,仙花真的回来了。一见面,她就搂着娘大哭起来。爹娘不知她受了什么委屈,就问:“孩子,你这一夜去哪里了,把我们急坏了,左右邻居也跟着着急,到处...
· 为什么人死之后要烧纸钱?烧纸钱起源于什么时候?
为什么人死之后要烧纸钱?烧纸钱起源于什么时候?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在人逝世之后,现在都会有“烧纸钱”的习俗,每年上坟的时候,会带上各种纸钱,在坟头烧掉,这在民俗中是给逝去的人送一些钱,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可以过得很好。不过,这样的习俗又是从何而来?为什么人死之后要烧纸钱?古代烧纸钱在最开始诞生的时候,也是为了给逝者送钱吗,还是有什么别的目的?烧纸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而是东亚祭祀鬼神和祖先时候的传统。烧纸时候的纸称为纸钱,又称冥纸、冥钱、冥镪、阴司钱、阴司纸、金银纸,大多数纸钱是必须用火焚烧。当然也有不焚烧的纸钱,如墓纸。古代墓祭用彩色纸剪成长缕,悬挂墓上称为挂钱,继承古俗,现代墓纸也不用烧,扫墓时用碎石子、土块压在坟墓上,代表有主墓地及修缮坟墓之意。在死者丧事、移动棺材时,也有家属会将纸钱洒在道路、河川上,以供路上、河川的鬼神花用,避免刁难死者亡魂,称为“买路钱”。早时每至险...
· 民间故事:清明节为何烧纸钱?
从东汉时期开始,每到清明节,人们都要上坟烧纸。烧纸也是有一定的来历的。下面,小编和大家讲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造纸。造纸是蔡伦发明的,他研究的年头太多,把家产都搭进去咧。但是造出来的纸还是没人要,不知道有什么用。媳妇就闹他,常和他吵架。后来,蔡伦琢磨来琢磨去,找来个大萝卜,用刀在上边刻了点什么,还找了点颜色,之后就在纸上印东西。这些他都没跟媳妇说。{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有一天,蔡伦对媳妇说:“你这么办,这么办……咱们造的纸就有用咧!”他媳妇说:“这行吗?”蔡伦说:“行!”等第二天鸡叫之后,蔡伦就装死躺在院中。他媳妇就喊:“我叫你遭,成天遭!弄这么多没用的东西……”很多人听这里喊得不是声不是调,便都过来看热闹。过去墙头矬,蔡伦媳妇喊了一会儿扭头一瞧,见墙头上爬了很多人。她就喊:“我叫你造!我全给你烧喽!”边喊...
· 内服、佩戴、熏烧、熏蒸···那些年古人用过的香
以香品防病疗疾,在我国最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从曾经出土的文物以及古代医药典籍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现实。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葛洪、陶弘景、张仲景、李时珍等许多名医用香药组方直接治病,方式涉及内服、佩戴、涂敷、熏烧、薰蒸、泡浴等多种用法。我国用香品或香药防御流行性疾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本草纲目》、《普济方》、《肘后方》等许多中医典籍中都有用香品或以香药为主组方防病治病的内容。许多简便易行的防疫方法至今还在使用,如民间使用艾草、白芷、藿香、薄荷等焚烧的方式来防疫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并且效果良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