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名讳为中国古代特殊文化现象:父辈名不能提及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2
转发:0
评论:0
名讳为中国古代特殊文化现象:父辈名不能提及,导读:名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遇到尊长、君主或者先辈,不能直呼其名

  导读:名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遇到尊长、君主或者先辈,不能直呼其名,甚至书写的时候也要避开。《公羊传·闵公元年》书云:“春秋为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后来范围越来越大,忌讳的也越来越多。

  例如,父母辈的名字绝对不能提及。翻阅《史记》,洋洋洒洒一部巨著,找不到一个“谈”字,为什么?因为司马迁的老爸叫司马谈。杜甫写诗数百首,吟咏花草的不少,却从不写海棠,因为杜妈妈名叫“海棠”。最悲催的是唐代诗人李贺,他老爸叫李晋,居然影响到李贺考进士,因为有人说“进”和“晋”谐音,李贺考进士就是不尊父亲,就算是韩愈极力为其辩护也没用,李贺还是出于压力,放弃了考试。拿着名讳说事,却害人一辈子的前途。

  因为这个,古人有时候无意中说到自己前辈的名讳,马上后悔得不行。据《世说新语·任诞》,东晋权臣桓温,其儿子叫桓玄,在当太子洗马的时候,有一次饮酒,发现酒冷了,随口说了句:“温酒来。”猛然发现犯了父亲桓温的名讳,后悔得“流涕呜咽”。还有人故意拿着这个开玩笑。据《世说新语·排调》载,有一回司马昭问名将钟会,上古时候的皋陶是个什么人?钟会则恶意地回答说:“亦一时之懿士。”是一时的道德美好之士。恰恰司马昭的老爸是司马懿,这种玩笑他也敢开,可见他们的关系是何等亲密无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文化-百忍文化现象
“百忍”文化现象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间,统治者为什么始终把数代同堂和睦相处,象稀世珍宝一样看待?答案很简单,是为了从礼法合一角度考虑封建道德标准的贯彻实施。至唐,关于家产继承,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习惯方式和律令规定。这些方式和规定,都明显地是为了维护封建道德秩序而存在的。“孝悌忠信”是封建道德的核心内容。为了“孝”,祖父母、父母在世时,不应该分家;为了“悌”,祖父母、父母亡后,诸兄弟也不应该分开。《唐律疏义》中有“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是说堂兄弟也必须等祖父母去世后才能分家,否则,要服三年劳役。但“应该”与“实际”是有差距的,“孝悌”的标准要求太高了,一般人家很难做到。北大陈寅恪先生考证后指出,这种律令执行起来很难,因此而实际治罪者并不多。纵观历史,数代同堂的大家庭,南史记载有13户,北史12户,唐书38户,五代2户,宋史50户,元史5户,明史26户,清史稿未做统计...
· 汪华文化现象
(1)概念的提出――“汪华文化现象”近些年来,出现了以汪华为核心而展开的各种汪氏家族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汪氏家族在继承家族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进取,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探索出了具有汪氏家族特色的发展道路,从而形成了“汪华文化现象”。所谓“汪华文化现象”是指以血缘显祖汪华为核心,建构起家族网络,通过编修家谱、修建祠堂、举行祭祖仪式等民俗活动将各地的汪氏族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发掘汪氏家族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求更好地服务于当下民俗生活。(2)“汪华文化现象”的表现1、举行祭祖仪式祭祖是孝道的直接体现,也是家族团结的重要手段,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仪礼》、《礼记》等祭祖仪礼文献,后来逐渐发展繁荣,到了宋明以后,祖先祭祀活动已普及成传统社会民俗生活的核心部分。现在,祖先祭祀依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和体现。在汪氏家族中,祭祖活动分为几个层次,一是家庭型祖先祭祀,...
· 他是大清最有为的皇帝,康雍都不能比,却鲜少被世人提及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后,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清朝共12位皇帝,总体来说,清朝这些皇帝质量高于此前绝大多数王朝。要论清朝哪个皇帝最有作为,当属皇太极。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清朝十二帝中的第二位皇帝,是大清王朝的创立者。他对清王朝的历史贡献,是任何一个清朝皇帝都无法比肩的。然而,人们谈起大清时,一般想到的都是康熙乾隆和雍正,却很少有人会记起皇太极。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皇太极出生时,努尔哈赤正从事统一女真的事业以满洲部为核心,已将其周围各部统一。七岁的皇太极就开始主持家政了,不但把家里日常事务、钱财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条。从小就受到努尔哈赤的喜爱。皇太极本人生来面色赤红,眉清目秀,行动稳健,举止端庄。他聪明伶俐,耳目所经,一听不忘,一见即识。他很爱看书学习,在努尔哈赤的诸将中唯有他识字。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日,当新年来到的时候,皇太...
· 明朝官场怪现象:“贪官为清官跑官”
一般来说,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官场历史中,贪官总是鸡犬升天、清官总是沉没淘汰。这是古代社会无法避免的弊端,更是封建帝制无法克服的顽症。试想,在家天下语境里,讨好卖乖是“人之常理”,至清至正是“官之大忌”,加上即便有监督也不可能全天候,必定让一些别有用心、投机钻营之人,崭露头角,福运常伴,不媚上或跑官得到个加官进爵,岂会善罢甘休?然而,在明朝的某个时期,官场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就是:不少贪官联合起来,出钱出力,齐心协力为跑官,把安插在贪官群里的清官送出去。这虽看似不合情理,却也大有奥妙在其中。故事就发生在明朝著名清官海瑞身上。提及海瑞,现代人很多都知道他的为人、他的清廉、他的事迹。海瑞(1515-1587),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谄媚逢迎...
· 虽不能和“春秋五霸”相比,却也屡屡被史家提及,他是卫灵公
卫灵公与弥子瑕卫灵公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君主,其知名度虽不能和“春秋五霸”相比,却也屡屡被史家提及。不过,卫灵公见诸史册却并不是因为其政绩或国事,而是与他的老婆或者宠臣有关,卫灵公与弥子瑕的故事就是一例。电影《孔子》卫灵公剧照据史载,弥子瑕本是晋国大夫,后投靠卫国,成为卫国将军。凭借着卫灵公的宠信,弥子瑕在朝堂上翻云覆雨,成为卫国的权臣。那么,卫灵公为什么会格外宠信一个外来臣子呢?据说,这与弥子瑕长得好看有关,按照当时的审美标准,弥子瑕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美男子,以至于卫灵公对其青睐有加。卫灵公对弥子瑕的偏爱,不仅体现在朝堂之上,更在日常琐事中表露无遗。根据战国韩非的《说难》记载,有两个故事足以说明卫灵公对弥子瑕的偏爱已经超出了一般君臣的关系。第一个是“余桃”的故事。卫灵公和弥子瑕一起游果园,弥子瑕手摘下树上的桃子来吃,吃到一半才想起旁边的卫灵公,于是将吃剩的果子放进卫灵公的嘴里。卫灵公不但没怪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