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佛跳墙是什么?佛跳墙的历史由来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66
转发:0
评论:0
佛跳墙是什么?佛跳墙的历史由来,佛跳墙这道菜,相传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有两百多年历史。此菜以十八种主料、十多

  佛跳墙这道菜,相传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有两百多年历史。此菜以十八种主料、十多种辅料互为融合。其原料有鸡鸭、猪肚、蹄尖、蹄筋、火腿、鸡鸭肫;有鱼翅、海参、鲍鱼(鲍鱼食品)、干贝、鱼高肚;也有鸽蛋、香菇(香菇食品)、笋尖、竹蛏等共三十多种原料与辅料分别加工调制而成。

  关于这道菜的创始,说法颇多。据费孝通先生记,一说,发明此菜者乃一帮要饭的乞丐。这些乞丐拎着破瓦罐,每天到处要饭,把饭铺里各种残羹剩饭全集在一起。 据说有一天,有一位饭铺老板出门,偶然闻到街头有一缕奇香飘来,遁香而发现破瓦罐中剩酒与各种剩菜倒在一起。这位老板因此而得启悟,回店以各种原料杂烩于一瓮,配之以酒,创造了佛跳墙。 二说,福建风俗中有一个规矩叫“试厨”。

  按这规矩,新婚媳妇第一天上门,第二天回门,第三天须到夫家在大庭广众面前试厨,这是对新媳妇治家本领的测试。 相传有一个从小娇惯的女子,不会做菜。

  出嫁前因此而为即将到来的试厨而发愁。母亲为女儿想尽了办法,最后把家藏之山珍海味都翻找出来,一一配制后用荷叶装成小包,反复叮嘱女儿各种原料的烹制方法。谁知这位新娘到了试厨前一天,慌乱中忘记各种烹调方法。她到了晚上才到厨房,把母亲包好的各种原料一包包解开,堆了一桌无从下手,正在无计可施之际,又听公婆要进厨房。

  新媳妇怕公婆挑剔,见桌边有个酒坛,匆忙中将所带的原料都装入坛内,须手用包原料的荷叶包住了坛口,又把这酒坛放在了快灭火的灶上。想想明天要试厨,新媳妇生怕自己无法应付,就悄悄溜回了娘家。第二天,宾客都到了,却不见了新媳妇。公婆进厨房,发现灶上有个酒坛,还是热的。刚把盖掀开,就浓香四溢,宾客们闻到香味都齐声叫好,这就成了佛跳墙。

  还有一说来自笔记所记。按笔记所记,此菜创于光绪丙子年。当时福州的一位官员,设家宴请当时的布政使周莲。这位官员的内眷是位烹调高手,她以鸡鸭、猪肉同入绍兴酒坛内煨制,上桌后香气扑鼻。周莲品尝赞不绝口,命家厨郑春发仿制。郑春发求教于官员内眷,回来改造原料,多用海鲜少用肉,起名为“坛烧八宝”。

  据称,这道佛跳墙前后共改换过三个菜名。刚开始叫“坛烧八宝”,后来叫“福寿全”,再后来才叫“佛跳墙”。至于从“福寿全”改为“佛跳墙”,也有两种说法。

  一说,此菜在聚春园成为佳品后,经常有文人墨客闻名而来。这些文人品尝后,赞叹不已,免不了要以诗助兴。一天有一帮秀才宴饮之余,轮流赋诗。其中一位赋诗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意思是此菜香味太诱人,连佛都会启动凡心。另一说,则此菜启坛后浓香四溢,刚巧隔墙有寺,香气使隔墙和尚垂涎欲滴,于是不顾一切清规戒律,越墙而入,请求入席。

  此菜食物多样,软糯脆嫩,汤浓鲜美,味中有味,回味无穷,营养丰富,并能明目养颜、活血舒筋、滋阴补身、增进食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佛跳墙
历史此菜最初为一福州银局官员在家中设宴宴请福建按察使周莲时所制,主料为鸡、鸭、猪,原料约为10多种,用绍兴酒坛精心煨制而成。周莲品尝后赞不绝口,问及菜名,该官员说该菜取“吉祥如意、福寿双全”之意,名“福寿全”。郑春发为周莲的厨师,是次宴会帮厨,后对此菜加以研究改进,口味胜于先者。某次宴会上,宾客品尝郑氏改进后的“福寿全”感到极其鲜美,坐中文人即兴赋诗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同时,在福州话中,“福寿全”与“佛跳墙”发音亦雷同。从此,人们引用诗句意,普遍称此菜为“佛跳墙”。传说传说有个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勒令御厨若再做不出口味翻新的菜肴就要砍掉他的头。御厨冥思苦想,翻遍各种烹饪大全,又请教不少民间美食专家,可还是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最后他只好准备卷铺盖潜逃。反正也做不下去了,御厨在最后一次掌勺时,索性把各色素荤菜料拣好的放进锅里,在烹调上又使出了浑身解数。没想到这锅菜异香扑鼻,引...
· 名片的历史由来
百科知识名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内容。了解名片在历史上的情况,对于我们研究民俗和社会生活史,均有意义,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清代的名片。名片,古称谒、名剌、名贴、手本等,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在唐以前就很流行了。如果细细区分,早期的名剌、名帖等,有一些的内容更象今天人们所用“柬”,与后来的名片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所以清人说,象后世所用的这种写着姓名的小片,是从明末开始盛行的,在此之前,古人的的片子,都是亲笔书写的,明清以后才开始“刻木印之耳。”以我们现在见到的资料,这一时期,中国人的印刷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刻成一个小版来印刷,甚至如今天人们盖印章一样,盖到特定的纸张上,已经非常方便了。至于应用此种小名片的原因,记载中说是始于崇祯时期,因为官方对于互相“请托”,走门子,找关系进行控制,所以人们来往时常常使用这种小名片,投送起来比较方便罢了。但就其大体...
· 仿古青砖的历史由来
仿古青砖不是我国建陶业的产品,是从国外引进的。仿古砖是从彩釉砖演化而来,实质上是上釉的瓷质砖。仿古砖属于普通瓷砖,与磁片基本是相同的,所谓仿古,指的是砖的效果,应该叫仿古效果的瓷砖,仿古砖并不难清洁。经千度高温烧结,使其强度高,具有极强的耐磨性,经过精心研制的仿古青砖兼具了防水、防滑、耐腐蚀的特性。从产品的价值链谈到创新和品牌;从引进、消化、吸收谈到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后对仿古青砖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看法。仿古青砖早源自欧洲的上釉砖,之后首先由台商介绍到大陆,称之为泛古砖,之后又有称为古典砖、复古砖、仿古砖的,其中以仿古砖的名词用得较多,大家叫惯了,习惯成自然,就成了同类砖的商品名。欧洲人常常提到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提到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提到法国印象派风景画家西斯莱(1839-1899)和荷兰闻名画家凡高及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仿古青砖属于有釉砖,其坯体的发展趋势以瓷质为主(吸水率&l...
· “北京”的历史由来
百科知识北京城从诞生到今天,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北京最早的名字叫做蓟。早在2000多年以前,蓟城就见于文字记载。在唐朝的时候,蓟城又叫幽州。离现在1000多年的时候,契丹人建立了辽朝,他们占领了幽州城,在这儿建立陪都,把蓟城改称南京,又称为燕京。1153年,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强大起来,建立了金朝,金朝正式在蓟城建都,改名叫中都。中都城是北京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从这时候开始,北京就成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建都的地方。元朝建立了版图辽阔的大帝国。并且把它的都城从蒙古高原迁到北京,在这里重新营建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城市,它的名字叫做大都城,我们今天的北京城实际上就是在大都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经过100年,元朝被朱元璋推翻了。代之而起的明朝定都在今天的南京城,元大都在明朝初年改名叫做北平。公元1403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夺取了皇位,他把首都从南京迁到这里,把北平改为北京。从这时起,北...
· 季氏的历史由来
在季氏无论出自哪一支追源到【太王父】皆为季氏的始先祖古公父古公,姬姓,名父,人名,又被尊称为“周太王”。陕西省旬邑县(古称“豳”)人。据推算古公父是轩辕黄帝的第35代孙,是后稷的第12代孙。古公父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他是中国上古周族领袖。周文王的祖父。父“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而戎、狄等游牧部落却常侵逼。“古公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绵》),古公父率姬姓氏族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来到岐山(箭括岭)下的周原(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西部,它北倚巍峨的岐山,南临滚滚东流的渭河,西侧有F河,东侧有漆水河。东西长约7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岐山山脉绵亘东西,以西北诸峰为最高,山麓的平均海拔在900米左右)。周原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土肥地美,适于农耕与狩猎,岐山系天然屏障。经占卜后大吉,就决定在此定居。从此姬姓的部落就自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