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土家族建筑 土家建筑特色有“三大件”是什么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9
转发:0
评论:0
土家族建筑土家建筑特色有“三大件”是什么,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武陵山区最早居住形式为穴居、巢居和窝棚。随着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武陵山区最早居住形式为穴居、巢居和窝棚。随着生产力发展,“巢居”演变成为“杆栏”建筑。元明清时期,土司衙署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近现代以来,在土家族“转角楼”基础上,吸收汉族的马头形封火墙和四合院等建筑技术,使土家建筑更为完备。通过多年实地采风,我把民族特色明显的土家建筑精华归纳为“三大件”:转角楼、凉亭、花桥。

转角楼

“转角楼”是土家族标志性建筑。武陵山区现存成千上万栋土家族转角楼。在青山碧水之间、丛林密箐之处,一栋栋饱经风霜的土家族转角楼或依山靠峰,或傍河临桥,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保存土家族转角楼较多的特色村寨地势较高,同姓同宗的组成土家寨子,常以姓氏作为寨名,如向家寨、覃家寨、田家寨、彭家寨……也有用土家语作寨名的,如麦寨(汉意为太阳照到的地方)、苦竹寨(汉意为山坡上的寨子)、龙山县捞车村、永顺县列必村等,土家情趣十分浓郁。也有用汉语作寨名的,如保靖县木芽寨、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吴王坡、桑植县峰峦溪、武陵源区索溪峪土家族乡双峰村和永定区四都坪乡、沅古坪镇及王家坪镇石堰坪、马头溪、紫荆塔、伞家湾等。有些山寨设有寨门,寨子中心辟有广场。寨子中央建有摆手堂,为土家族人跳摆手舞、祭祀中心。

土家族人在正屋左右一头或两头,与正屋垂直向外延出一组或多组排架,每排柱子长短依地势高低而取舍,形成杆栏楼宇建筑,即“转角楼”。转角楼多为三排两间,上、下两层,亦有三、四层的,其屋脊必须低于正屋屋脊,寓“客不压主”,同时也是工艺需要。修得最多的转角楼是一正屋一厢房,土家族人称之为“钥匙头”。富有人家修的双厢走马转角楼为一正屋二厢房,围成“撮箕口”,甚至在口前加上“朝门”,形成“四合水”。转角楼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司檐和龛子。

山墙与挑檐相接,成为司檐,用于挡雨通风。龛子是土家楼阁的雅称,是转角楼的厢房,外有悬空走廊。吊脚的形式依地形有临坡吊、临水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等,林林总总,花样繁多。谓之楼,须有梯可上。就是楼梯也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直上的、有斜上的,有暗上的、有搭上的,有石的、有木的,有从室里上的、有从室外上的……拾级而上至楼房,矮小的对子门两侧放小格窗棂。楼阁多为闺房,是土家姑娘绣花、做鞋、织“西朗卡普”的地方。走廊是由落地柱向外挑出的挂柱形成过道,有单面的、双面的、三面的乃至四面的,称为“走马转角楼”,需有较高木匠技艺者方可为之。民间俗语“木匠难起转角楼,铁匠难打铁绣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转角楼两边上端,檐角翘起,雄伟壮观。转角楼的挂柱下常饰木雕金瓜,乡土气息浓郁。走廊装木花格,门窗除雕以“回”、“喜”字等吉祥图案,还以颜料作底,以光油掺入山漆,刷得光亮照人。别看转角楼“脚”参差不齐,柱子弯扭粗细不匀,眉毛枋凸翘平直不一,但是可谓形曲意直,韵到神足。土家民居的特点概括起来为:“八字朝门青瓦屋,飞檐翘角转角楼”。走进土家山寨,那形态各异、飘逸雄浑的翘角,那明暗高低、时隐时现的檐廊,那千姿百态、参差不齐的吊脚,那高低和谐、错落有致的瓦坡,映在翠竹绿树之中,犹如出自画家手笔的一幅幅中国画。

木屋花桥

土家“木屋花桥”是中国桥梁经典。土家祖先在溪河上面架的“花桥”木廊只有一层,或者一层一檐。桥面上建廓者,意在保护桥梁免遭雨淋腐朽,又可供过路人小憩。土家地区花桥设计独特,装饰华丽,由桥墩、桥廊两大部分组成,故称“木屋花桥”。桥墩用岩石砌成,以桐油石灰或者水泥缝合,呈梭子形上下排列。墩子铺设桥木,以柏树、楠木为佳。桥木上面再铺横板,厚约2寸。横板比桥木宽,两边等距离形成飞悬之势。花桥核心部分是桥廊,又叫桥屋。它架设在横板上,由木质柱梁组成。要立中柱、立檐柱,两头边缘处立亮柱,上面穿棋筒架过梁。檐柱下脚部分安装坐板,亮柱下脚部分安装靠板,中间形成过道,宽约2至3米。桥廊建设注重土家风格,屋脊堆制罗汉,四方飞檐翘角。翘角上有的搬鳌鱼,有的做喜鹊。

土家花桥是民间工艺经典,如今有能力设计、施工的匠师不多。此类桥梁佼佼者,当推龙山县洗车河花桥、桑植县洪家关贺龙花桥、慈利县溪口镇花桥、咸丰县丁寨乡十字路花桥、鹤峰县走马镇白果村花桥、恩施市沐抚乡花桥、印江县汪家沟共济桥、德江县楠杆花桥、思南县筑溪佛圆桥、松桃县大路花桥、石阡县汪河花桥和永定区四都坪乡乌木峪花桥、王家坪镇马头溪花桥等。龙山县洗车河镇“洗车河花桥”由清代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绅士萧家霖等人倡修。桥有三孔,为石磴木面花桥。桥顶画有太极图形;两边桥帘刻有各种花纹;走廊两边建有木栏杆,并设平板坐凳。

德江县楠杆花桥建于清代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长15米,宽5米,木质桥面巧建三重檐、四角攒尖顶长廊。其廊造型颇为特殊:底层为歇山顶长廊,顶层为攒尖顶阁楼,上层、下层两侧增建两个悬山顶屋面,空间组合灵巧,建筑层次丰富。花桥长廊之所以如此修建,与其特殊功能密不可分。原来桥廊上建筑物内供有观音菩萨和杨泗将军,实为建于桥上的“杨泗殿”和“观音阁”。慈利县溪口镇杜家溪修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土家木屋花桥”,四角飞翘,雕梁画栋。永顺县老司城附近保留多处木屋花桥。永定区王家坪镇马头溪村至今保留一座古老的“木屋花桥”。

永定区四都坪乡乌木峪花桥为四扇三间,可供过往土家族人歇息。桑植县洪家关贺龙故居木屋花桥既长又宽,气势雄伟。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老磨湾西北500米处的土家花桥“展卷桥”,雕梁画栋、朱漆彩绘,由著名作家沈从文题写桥名。永顺县大坝乡向凤生在张家界森林公园美食一条街建一座土家花桥,长25米,宽9米,高9米,飞檐翘角,气势壮观,深受游客喜爱。土家建筑大师李宏进为宣恩县修建一座大型花桥,桥长80.08米,桥宽10.08米,5墩5亭,一层双檐。

花桥是飞架溪河之上、连接两岸的福利性建筑,属于地方善事范畴,常由一寨人或几寨人邀约捐资修建。花桥是尝“花”品月之地。村寨里的俊男俏女,会聚桥头,或者挑花绣朵,或者嬉戏聊天。坠入爱河的恋人,以歌为媒,借声传情,挑姣选郎,结对配双,成就一桩桩美事。

六角凉亭

元明清时期,土家祖先行走陆地,土家道路只有泥巴路、砂子路、石板路和猎路。每个土司建有用青石板铺面的官道,并且修建驿站和“六角凉亭”。土官出行,由轿夫抬轿。土家族人在山垭、山坳有风处修建“六角凉亭”,飞檐翘角。亭修木凳,以供行人歇息、纳凉和躲雨。土家凉亭形似“伞把柱”,以楠木作柱,上尖下圆,雕花镂空,工艺精细,古朴秀美。慈利县江垭镇和永定区普光寺保存的明代建筑梅花殿顶为“六角出檐”。“修桥补路、荫功积德”是做善事,对社会有益处。所以,土家族人纷纷集资出力,修建花桥和凉亭,改善交通条件。有些路旁修歇墩、挖水井,供人歇息时乘凉、饮水。故土家歌谣唱道:“大路凉水凉悠悠,有人吃来有人修;我郎此回修一次,让它清凉又长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土家族建筑文化土家族建筑有什么独特之处
土家族居住的房子,一般以吊脚楼为主,因为土家族人们为了避开野兽虫蛇,选择这样独特的方式来建造房屋。而且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方式也有所不同,出现不同形式的艺术风格。下面来我一起来看看有着独特建筑的土家族文化吧。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家吊脚楼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不住人,同时为了行走方便,在悬挑处设栏杆檐廊(土家叫丝檐)。大部分吊脚横屋与平房正屋相互联接形成“吊脚楼”建筑。湘西土家吊脚楼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建筑形制也逐步得到改进,出现了不同形式美感的艺术风格。在此,笔者将根据其形体组合、外观形式、比例尺度作深入分析。挑廊式吊脚楼挑廊式吊脚楼因在二层向...
· 土家族建筑土家族建筑奇观彭家寨的介绍
坐落在武陵山北麓的彭家寨,位于宣恩县沙道沟镇西南部。全寨45户250余人,均系土家族。彭家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色古香,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宣恩县西南边陲。远古梦幻相传,很久以前,一对年轻夫妇为完成先辈的遗愿,不惜长途跋涉,寻访先人旧址。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他们来到武陵山北麓,突然间一条大河挡住去路,无法前行。只见河对岸,两山对峙,其间,小溪流淌,似彩链与大河相连。左山桃花盛开,五彩缤纷,形同“金字塔”,谓桃花山;右山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状如“观音座莲”,曰观音山。眼前美境宛若世外桃源,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令这对夫妇幡然醒悟,“这不正是我们要找的先人旧址吗!”然而,眼前河水湍急,夫妇因无法过河而黯然神伤。焦急万分之中,忽见一道闪电划破长空,河中徐徐升起团团云雾,雾霭之中一座小木桥时隐时现,夫妇携手在飘飘欲仙之中渡桥过河……据说,这对夫妇就是彭家寨彭姓土家族的祖先彭怀伞及其妻杨氏...
· 建筑设计: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美学初探
吊脚楼主要分布在鄂、渝、湘、黔交汇山区土家族的独特建筑形式,它是结合当地山多岭陡、木多土少、潮湿多雨、夏热冬冷等生态特点而建造的具有典型生态适应性特征的传统山地建筑,也是土家族民风民俗、艺术审美等多种文化取向的实物载体。东西朝向,选址考究。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通常半立陆地、半靠山水;大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讲究建筑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半干栏结构,特色鲜明。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在有吊脚的部分,楼上通常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木墙青瓦,选材单纯。土家族吊脚楼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以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现在多用泥瓦铺盖。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人家还在木墙壁上里里外外涂...
· ​土家族吊脚楼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建筑形式
土家族吊脚楼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了桐油,既干净又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
· 畲族建筑畲族建筑有什么特色
因为地域的差异我们住的房子都是不一样的。畲族由于深居山区,交通不便,当地又没有可烧煅贝灰的原料“海蚺”。所以,建筑材料只能就地取材,用黄土做砖砌墙,茅草为屋顶,这样也大大的节省了费用。因为这样的房子承受不了大风的压力,所以房子盖的很低。那么,下面一起深入畲族文化了解当地的建筑吧。畲村的房屋格局基本上有二种类型,“竹竿寮”和“走马寮”。“竹竿寮”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竹竿厝。它门面小但纵深长,就象竹竿一样修长。通常每排立五根柱子,栋柱与第二柱相隔一丈;第二柱与廊柱相隔五尺,前五尺为走廊,正厅照壁在后二柱之间,照壁就在两边的挟柱。照壁中间设有神龛,奉祀祖先。一幢房屋至少有两“木扇”柱子在两边牵墙,形成三格。也有五、七、九格不等的。正厅左右对称,偏间铺以地板,前一丈的方间为“暖堂”。堂前中间的桌下放有方形火炉,冬、春季可取暖、烘干。后一丈间铺设有对面床,中间空地为通往厨房的通道,照壁后无天井,而是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