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土家族民族文化 土家族吹木叶有什么讲究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5
转发:0
评论:0
土家族民族文化土家族吹木叶有什么讲究,土家族人吹木叶,据来凤县百福司镇合关村吹木叶传承人张开友介绍说,他们家祖祖辈辈都

土家族人吹木叶,据来凤县百福司镇合关村吹木叶传承人张开友介绍说,他们家祖祖辈辈都吹木叶,还说他父亲吹木叶吹得特别好,可以吹出二十多种鸟叫声,声音很像,还可以吹出猪、马、羊、牛等叫声,可以用吹奏木叶的声音把马、牛、羊等呼唤到面前。另外,他可以用木叶吹出好听的山歌,而且可以与他人对吹,旁人能听出他们吹的内容,声音悠扬,高亢动听。可惜他没有学到父亲那手绝活,目前,他只能吹出部分鸟鸣及一些山歌,一两段京剧调子。介绍完后,他就顺手从山道旁树上扯下一张树叶,用双手捏着含在嘴中吹了几首山歌和《红灯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选段。

土家族不少男女都可以吹木叶,只不过是有吹得好与不好之分。如果单吹几声鸟叫,基本都会。大山深处的不少树木之叶,都是木叶吹奏的材料,但是要选较软和较嫩的那种叶子,吹出效果才好,才清脆,并富有一定的颤音。

土家族人吹木叶,也不是一学就会,而是要经过多练才有收获。选择木叶也是关键,老了不行,太嫩了也不行,要选不老不嫩的叶子才能吹奏出优美的歌声。

吹木叶最好是清早起来练习比较适合,因为早上树叶非常新鲜,还沾有露水珠,放进嘴里富有清新感。特别是学鸟叫,先是听准某种鸟叫声后,才开始练,要反复练多次,才能达到像音效果。要想把吹木叶这种特技学好,最起码要三年以上才能成功,但还不算精湛。

家族人吹木叶传承已久,很早年代,土家族祖先就用吹木叶方式狩猎,打逢逢鸡以及其它的兽类,都很成功。对于用这种形式来吹奏山歌,在土家族有关志书上尚无记载。但在唐朝时期吹木叶非常盛行,记载较多。《新唐书•言禾志》就有“吹叶一人”的明确记载,那时,吹木叶艺人身价倍增,受到宫庭乐班的特殊重礼相待。

如果你略加注意古典名人诗句的话,就可以从中发现白居易的一首诗:“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转叶吹为玉笛声。”凭以上诗句就证明白居易这位伟大诗人,不仅会作诗,而且可以深入其境,观察甚微,初次观察就能知道乐妓手里拿的是什么,能吹出如此微妙的歌声,所以后面那一句“转叶吹为玉笛声”就能充分证明这一点。

还有唐代诗人郎士元的《闻听杨叶者二首》诗词,其中第一首就把吹木叶描述得更加真实,如“妙听杨叶动悲笳胡马迎风起悢赊。若是雁门寒月夜,此时应卷尽惊沙。”

唐代诗人对乐妓的观察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证明唐朝时期宫庭中就用上吹奏木叶这种乡土音味,而且吹奏技艺如此之高。这就更加说明,吹木叶在唐代比吹奏其它乐器难度要大,显出了它的独特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别的乐器哪种不值得去写去描述,而诗人偏偏把吹木叶描写放在其重点突出部位。没有“天生一艺更天伦,寥亮幽音妙入神。吹向别离攀析处,当应合有断肠人”这样的绝世佳作。

所以说,吹木叶是个比较特殊的乐工,吹出的音乐感人魅力不同凡响。

据四川省成都博物馆展出的五代前蜀皇帝建墓中二十四幅浮雕中,有一幅就是一位乐师口含木叶吹奏的图像。吹奏木叶乐人席地盘脚,衣襟端正,右手两指盆开扶叶,左手拿着一串备用木叶,整个形象表情十分逼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栩栩如生。给人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吹奏木叶绝技的行家理手。

土家族人虽然可以用任何一种木叶吹奏,但并不是所有的木叶都能吹出优美、清脆、婉转的歌声。同时,山里还有不少木叶有毒,不能随便放入口中,假如选择不识就会中毒。所以说吹木叶第一手就是如何选好木叶。通常所选的木叶有如下几种:桔树叶、柚树叶、桐树叶、柳树叶、龙眼叶、青树叶及映山红树叶。还要优中选优,一般以厚薄均匀、正反两面平整光滑、柔韧适度、不老不嫩的树叶为佳。叶子太嫩不易发音,老叶子太硬,音不柔美。选择木叶时长宽要适中,还要多选几张备用叶。

木叶传人张开友介绍说:“平常在山上吹木叶,可以随便吹奏、练习,但在接待客人中吹奏木叶,必须掌握好自己的心态,一是不紧张,二是放松自然。吹奏时,将木叶横放在嘴下唇,轻含住树叶,手指扯住叶子的两端,右手食指、中指稍微岔开,轻松地贴在叶子背面,拇指反向托住叶片下缘,使食指、中指按住的叶片上缘稍微高于下唇,运用适当气流吹动叶边,让叶片振动发音。这时的叶片就是,口腔如同共鸣箱,双手也可以帮助起共鸣作用。通过嘴劲、口形、舌尖的控制,手指绷紧或放松叶片等多种技巧,改变叶片的振动频率,可以吹奏出高低强弱不同的音调,还可以达到十一二度。

如果能够灵活地掌握不同的吹奏方式,发出的声音就会更加清脆,还会产生波浪音,发出优美动听的旋律。吹木叶技巧很高的吹奏师,可以一口吹奏两张木叶。不过,现代人都是把金钱放在首位,谁又去苦练这种口中不技呢?如果吹木叶能够发挥大作用,获取经济效益,当然也会有人去下苦练这个技巧的。像我,要好好地练半年,技巧肯定有进步。吹木叶技巧你说它难也难,说它不难也并不难,其实只要掌握了技巧,随心所欲,不拘格调,多练,就可以吹出优美动听的歌声。”

土家族本身就是善舞的民族,加上深山老林有的是木叶,而且还可利用劳动间歇,学练吹木叶,自然条件最适合。过去,来凤田诗学同志就会吹木叶,还把木叶吹上省、州大雅之堂。他曾经说过:“吹木叶一靠心计,二靠耐力,三靠技巧,只要达到了这三项,你吹木叶的技术起码达到一半功底。只要有功底,要学吹奏东西,山里太多,有上百种鸟叫声,有也不少昆虫的叫声,都是学练吹木叶的选择对象。如果一个人吹木叶吹得很好,你可以听出他吹奏木叶所发出的声音,知道他的心事,高兴时吹奏的木叶最令人兴奋,因为它优美动听;如果不高兴,他所吹的音调就显得悲泣忧怨。”

土家族过去有吹木叶传情,从男女双方吹出的声音就可以辨别各自的内心情感。当今还有一首山歌就是这样唱的:“满山木叶堆成堆,问郎会吹不会吹,有朝一日学会了,只用山歌不用媒。”

总之,土家族吹木叶的传承,对研究民族音乐、群众文化的发展,既有作用,又有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土家族文化土家族的酒文化有什么特别讲究
土家族人热情好客,每当有客人到来,除了用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酒更是不可少的。而且他们对喝酒的礼仪是特别讲究的,不可以随便喝喝就好,一定要当地的礼节来。这样别具一格的土家族酒文化,你是不是想更深入的了解土家族文化,一起来看看吧。酒渗透于土家族人民整个生产生活活动中,它与土家人民的宗教信仰、礼尚往来、民族性格、民风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酒是祭祀的必备品。土家文化与巫术文化紧密相关,在土家人众多的祭祀活动中,酒是必备之物。土家族最信仰的是白帝天王即白虎神。若遇家人有疾病,都到天王庙烧香许愿,待病好后,即前往神前献牺牲,请土老师礼祭还愿,祭毕则就在神像前招族人亲戚畅饮。每遇有争论冤屈之事,也得到天王庙前盟誓,刺猫血滴在酒内喝下去,叫做“吃血”。祈求神断,吃血后必须发誓“你若冤我,我大发大旺,我若冤你,我九死九绝”。事无巨细,吃血后不能反悔。吃血后三日,肆献牺牲酬愿,谓之“悔罪做鬼”(《来凤土家族历史...
· 土家族传统习俗哭嫁是怎么来的有什么讲究
通常嫁人是一件喜事,本来是要高高兴兴出嫁,但是在土家族文化中,哭嫁却是一种习俗,如果土家族姑娘不哭的话,是不允许出嫁的。土家族哭嫁的由来土家族哭嫁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土家族哭嫁的过程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
· 土家族婚俗土家婚俗中的“过礼”有什么讲究
土家族是礼仪之民族,修船造屋,婚丧嫁娶,待人接物,都有自己的礼仪和赞词,这些礼仪和赞词,大多蕴含着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赞词,大多高雅、通俗、顺口,以赞誉、祝福为主,体现着土家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中婚礼中的礼仪和赞词也无不如此。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结婚的前三天,新郎倌要给新姑娘送去梳头礼,礼物主要是梳子、篦子、发套、簪子管簪、首饰、丝帕子等,新娘收下梳头礼的第二天,就要请当地稍有名气的扯脸师扯脸梳头。扯脸师用两根缝制衣服的棉线交叉在一起,运用双手的拉力和棉线的闭合力,慢慢将新姑娘脸部的汗毛拔下,这不仅是修饰面部,也意味着新姑娘自此不再是毛丫头。扯完脸后就是洗头、梳头,梳头时要将新娘的披发或辫子打开收拢,然后在后脑勺上缠绕盘成圆形,再套上发套,别上簪子管簪,叫粑粑髻。梳头就绪,新姑娘正式结束了毛头姑娘的生活,同时也为迎接新郎过大礼作准备。正期的头天傍晚(土家人把婚期分为传客、正期、...
· 土家族春节习俗:打粑粑杀年猪有什么讲究
“打粑粑杀年猪”是土家族过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是春节到来的序幕。一般这两者都会在同一天进行。俗话说“杀单不杀双”,所以通常都会在农历腊月的奇数日来进行这项活动。在土家族文化中,这活动有什么特点,需要怎么做呢?杀年猪:杀年猪叫做吃刨汤。在古代“汤”是热水的意思,这里指烫猪用的热水;而杀猪用铁刮刮去毛的过程在民间称为“刨”。所以吧刚杀的猪肉放到热水中煮熟就成为刨汤。刨汤是火锅的形式,一般都是自己家做的酸汤煮沸简单的放入新鲜的猪肉、和田地里的蔬菜,就会成为一桌丰盛的美食。因为农家自己养的猪是吃糠咽菜长大的,绝对天然的有机食品。而不是市面上的饲料猪、催熟猪,以及打水猪肉。所以吃刨汤,能吃到鲜美的猪肉原味。打糍粑:用糯米做的食品就有糍粑、黄糕粑、清明粑、包谷粑、荷叶粑、二块粑、米花、花米饭等等。但是最最常见的就是过年家家必备的白糍粑。打糍粑的准备要从前一两天开始,家中的女人开始挑选、糯米,并用清水浸泡...
· 土家族民族文化土家民歌黄四姐的来历
黄四姐儿——喊我干啥子儿?给你送根丝帕子儿,要你丝帕子儿干啥子儿?戴在妹头上,行路又好看,坐着有人瞧,四姐好漂亮!我的妹儿啥——哎呀我的哥,送上这么多。我东西虽说少些啥,何必这么说——这是在建始县三里乡、红岩镇广泛流传的经典民歌《黄四姐》,它以喜花鼓的明快节奏和生动欢乐的情爱内容,表现了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追求、馈赠定情信物的情节,被誉为中国民歌中鲜艳盛开的奇葩,经历百年而不衰。解放后曾多次被省州县文艺工作者改编,1980年后曾被灌制成录音带在全国发行。随着时代的变迁,《黄四姐》的歌词不断的演变更新,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和蓬勃的生机。《黄四姐》原名《货郎歌》,源于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东龙河畔的老村寨子里,住着农民黄聪明。黄聪明有四个女儿,三个姐姐先后出嫁,小姑娘四姐儿年方二八,花容月貌,聪明绝顶。有一天,俊俏后生“贺二郎”手摇货郎鼓,担着货郎担穿乡叫卖,走进四姐院子里,咚咚咚的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