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祭风神是怎么回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63
转发:0
评论:0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祭风神是怎么回事,土家祭风神,俗称“祭土神”,起源于元朝元贞二年(296年),距今有七百多年历史。

土家祭风神,俗称“祭土神”,起源于元朝元贞二年(296年),距今有七百多年历史。清朝道光年间《思南府续志》记载:“印江则于六月六日,祭风神,或曰丰神,多以杨姓主其事,届日椎牛烹羔,鸡鹅鱼肉五牲毕具,跪拜仪节,迥与常殊,设楮旗于广场,日大白小白,拜舞其前,士女倾城往观。”此俗在印江自治县板溪乡等地至今尚存。土家人认为,祭风神能消除旱涝之灾,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据传元朝时,印江县板溪上下洞巡检司长官任子元(土家族)与四川秀山坪茶司杨姓长官的孙女杨氏(土家族)婚配,因上下二洞山高坡陡,土地癖薄,旱涝无收,杨氏不愿来此地居住,说:“上下二洞田大丘,三年两不收;要想吃饱饭,不离戽水篼。”杨姓长官将祖上遗留下来的红黑两面宝旗送给她说:“这旗能使你旱涝保收。天旱时,将黑旗挥三下,天则下雨;雨多则把红旗舞三次,当即云开日出。”自此以后,上下二洞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知这宝旗传到哪代人,由于戏玩导致天变,引起一阵雷火将二旗烧毁。从此,该地又年年遭灾,只好又派人到坪茶求杨家想法挽回天意。杨姓中有一法师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设法祭风神。于是,祭风神就这样兴起来了。

祭风神的时间为农历六月上旬。届时,上下二洞、大堂坪、风神坳、岩底寨等村寨,选出头人组织风神会(有会田二十多亩),准备供品,买一头大白牛和七十二牲(若七十二牲不齐,则多用鸡鸭代之),并精选高大的竹子做旗杆。

祭风神分大祭和小祭。大祭为十二年一次,上万人参加;小祭三年一次,参加者三千多人。祭坛设在下洞的风神堡上,中间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枫树,称之“神树”。树旁有一座长三间的白山寺,设坛于寺内正殿。坛上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四个神位。摆上供食之后,土老司披发执剑走进厨房,在灶前起神。灶前有一人执锅铲铲锅,一人舂擂钵,铲锅声和擂钵声以示雷雨来临。土老司起神敬毕,边歌边舞回到坛前作法。坛前两旁各立十二个陪着土老司祭神的人,每人头戴棕叶粘的尖斗笠,两手合十。两队列前各有一人,一个打鼓,一个敲锣作指挥。锣鼓同击三次,两列的人就要合手弯腰,向左边举手三次;接着打二锤又合手弯腰向右边举手三次。就这样,边歌边舞,左右来回表演,十分庄重严肃。动作不能错,旁观者不能笑,否则就要挨打,这表示要尊敬神灵。这种跳神表演叫敬“缀神”。

接着是竖旗。将两根旗杆排放在坛前,旗杆的顶端绑上旗,土老司敬法以后,由两旁的人群各抬一根旗,不许触地,不停步地抬到风神堡上竖立起来,哪边先倒并且没有犯规,就奖给水酒一坛。旗竖起后,等天下了雨才倒旗。

最后一道法事是杀牲。几个头人在大祭前要先拈阄,看谁拈到的号数占先,就由谁磨三天的刀,用于大祭时杀牛。祭时先用酒将牛灌醉,牛角牛尾挂上爆竹。祭毕,将牛及七十二牲都送到堡上神树前,等时辰一到,先将牛身上的爆竹点燃,使牛围着风神树转一圈,让其乱跑。杀牛的人抹花脸,穿短衣,手执大刀躲在牛必经之地,待牛跑拢,一刀将它砍倒,接着抛掉刀子,跳下河去躲避,称为“掩杀”。随即又将七十二牲全部杀死。

法事结束后,将牛及七十二牲的肉与米合煮成稀饭,由各寨头人领去,分给各家老小吃。土家人认为,多吃就能年年吃上饱饭,吃少了就会饿饭,所以,大家都争着多吃。至今,这一带土家人除祭风神外,还保持着天旱年间煮稀饭分食的民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跳丧舞的由来
跳丧舞又名跳丧鼓,土家语叫“撒尔嗬”,是恩施土家族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舞蹈。早在隋唐时期,土家先民就有“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的习俗。据有关史料记载:“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于柩旁击鼓,唱俚歌哀词。”这种祭祀歌舞,在古代巴人后裔土家族的聚居区世代沿袭,千古不绝。哪家死了老人,村民们闻讯而至,通宵达旦,这叫“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陪亡人”。这种丧葬习俗经过不断传承,逐步演变为恩施土家族的跳丧舞。跳丧舞的种类繁多,按跳丧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待尸”、“么连嗬”、“摇丧”、“打丧”、“哭丧”等20多种类型。按模拟形象动作分,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虎抱头”、“牛擦痒”、“猴子爬岩”、“狗吃月”、“狗撒尿”、“燕儿衔泥”、“古树盘根”、“幺姑筛箩”、“耍五巾”、“风夹雪”、“滚身子”等。跳丧时,锣...
· 土家族风俗习惯土家族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土家族由于山川隔阻,很少与外界来往,生活相对比较封闭,也比较少受到外界的影响。土家人是非常重视传统节日的。因为与世隔绝所以他们的习俗也比较古老的,没有过多的改变。想知道他们是怎么过清明节的吗?他们清明届又有哪些习俗呢?一起走进土家族文化看看吧。土家族文化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现只有部分地区保留这一习俗。过赶年,也称过蓑衣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年,因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
·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的生斋是什么意思
你听说过为活人办丧事的事吗?用庆典的方式为活着的人像亡者一样办丧事?在土家族地区长阳就盛行着这种为世界所罕见的为活人跳丧的习俗。这种习俗叫做生斋,也叫吃斋饭。即60岁生日这天把拜寿当成丧事一样办,俗称“跳活丧”,意思是替死还生,长命百岁。在土家地区,老人死后丧事则是喜办,认为老人逝去是顺头路,符合自然规律。所以老人死后必打“丧跳”。“丧鼓”也叫“跳撒叶嗬”。这种舞蹈是一种张扬生命力的舞蹈,它模仿的是老虎的动作,表达的是阳刚之美,毫无悲戚之态,即使是亡者的儿孙也可以参与跳丧。往往的情形是当布置好了一切,鼓师擂响大鼓,一群人就围在灵前跳起雄健的舞姿,唱起嘹亮的歌曲:跳起来,贺起来,拖起斧头乱劈柴,好柴不用榔头打,一斧落下两楂开,你是对手上场来。同样的,做生斋时必须跳这样的“丧鼓”,其布置按死者一样,设有灵堂、灵堂前摆有“遗像”,“遗像”后有棺材,棺材旁有大鼓,门前设有响匠台。人们送的礼也是祭幛...
· 土家族音乐土家族《梯玛歌》是如何表演的
《梯玛歌》是土家族长篇史诗,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龙山、保靖、永顺、古丈等县,它以“梯玛日”仪式为传承载体,世代口碑相传。其篇幅浩繁,长达数万行。它以集诗、歌、乐、舞为一体的庞大艺术载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祭祀、民族迁徙、狩猎农耕及饮食起居等广泛的历史内容和社会生活内容。被誉为土家族的“民族史诗”。演唱形式,在唱述时,以土家语为主要表述语言,在形式上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采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修辞上有比有兴,词汇丰富,想象奇特,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演唱时有唱有吟,有对唱有合唱,既有深沉,忧郁的古歌,也有轻松、欢快的盘歌,既有抒情、哀婉的祈祷辞,也有风趣、滑稽的玩笑话。表演形式,《梯玛歌》以歌舞贯穿始终,其舞,有豪放者如《墨日里日》,有潇洒者如《坐马》,有缠绵者如《解钱》,有粗犷者如《大赏兵》,有风趣者如《选男选女》,有洒脱者如《摆郎》等等。由于梯玛在舞...
· 土家族
现时支系毕兹卡北支土家族,占土家族人口的绝大部分,分布于湖南省湘西州北部、张家界市、常德市石门县;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的五峰、长阳自治县;重庆市渝东南各自治县、区;贵州省铜仁市,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孟兹黑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湘西州南部泸溪县境内一些紧邻的村落,有两千余人。五代十国时期,溪州土家族不堪楚国施加的繁重税赋,在国王墨呼送的领导下与楚国进行自立战争之后,双方重新划定边界,将南部土家族人口分布较少的领土割让与楚国,从而使得土家族聚居的溪州北部地区不再向楚国进贡纳赋。而南支土家族人便是当时被割让的南部领土中遗留至今的土家族人,自称“孟兹黑”,其语言为孟兹语(南部土家语),受周围苗语、汉语的强烈影响,与北部方言相差极大,无法互通。廪卡在湖南凤凰县当地自称“廪卡”(人客)的人现也被归为土家族,但廪卡人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也并不认同土家语为自己的语言,除了认为自己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