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土家族饮食文化 土家族的牛头宴是什么样子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1
转发:0
评论:0
土家族饮食文化土家族的牛头宴是什么样子,牛头宴又名土司宴,原本是送迎将士的出征和凯旋的犒赏,现在逐渐演变成了土家族接待贵

牛头宴又名土司宴,原本是送迎将士的出征和凯旋的犒赏,现在逐渐演变成了土家族接待贵宾的盛大礼仪宴会。相传,唐代末年,江西彭氏土司征服了五溪诸蛮以后,建都城于永顺县会溪坪。第十一代土司彭福石于公元1135年移都城于老司城。为了鼓舞士气,增强军民信心和斗志,在一次军队作战凯旋回城时,彭福石特命令城中军民杀黄牛犒劳将士。宴席上,土司王命人支起100口大锅,熬牛头以鼓舞士气,希望以后每次作战都能够牛气冲天,大败敌人。土家士兵吃了这“牛头宴”后,果然士气大增,以后每逢作战都能够奇迹般的获得胜利。

在史料中,也能寻找到关于“牛头宴”的吉光片羽,民国《永顺县志》卷24记载:“宣慰签天祭以白牛,牛首置几上,银付之。下令曰:有敢死冲锋者,收此银,吃此牛首。勇者报名,汇而收之,更盟誓而食之。”

老司城遗址考古过程中,发现动物骨胳近42000件,其中牛的骨胳占哺乳动物的一半,达13000余件,且黄牛骨胳数量多于水牛。考古发掘印证了土司时期永顺土兵被中央朝庭征调甚多,为了鼓舞士气,每每出征之前必宰杀牛无数,土兵勇士以吃牛首为豪,在战场上亦不负众望,奋勇杀敌。据说,永顺土司彭翼南为了战胜倭寇,出征前在老司城、王村、田家洞等地曾宰杀公牛无数,以牛头宴鼓舞土兵杀敌,最终大获全胜,被《明史》誉为“东南战功第一”。

“牛头宴”承载了太多土家先民的荣耀和希望。1728年,为消弱土司权利,清朝实施“改土归流”,“牛头宴”也随之逐渐失传。2007年,永顺县组织有关人员挖掘,经过反复的试制,才终于成功。20089月,在芙蓉镇首届土家族毛古斯文化节举行时隆重推出,一下就广受欢迎。

牛头宴的主菜——牛头的具体做法是,将整只牛头蒸熟后连大铁锅一起端上席,配以泡红辣椒、酸肉、蒿子粑、腊肉,客人们用刀子切割牛头上的牛肉食用,大快朵颐,喝竹筒米酒,体验土司时期土兵出征前满怀豪情准备英勇杀敌的感觉。牛头上每个部位的肉质对于火候的要求都不同,比如在受热相同的情况下,牛脸和牛眼的熟嫩程度就不一样。牛头宴的做法需要挑选了数十种辅料,才会使牛头上的每一块肉都那么鲜嫩湿润,令人唇齿留香。通常熟牛头一般重三四十斤,能出肉十多斤,光牛舌就有三四斤肉,上品牛头讲究骨酥肉烂、嫩爽入味、肉香四溢,用刀叉剌肉块,蘸几样小料(椒盐、辣椒、蒜末等)食用,配以棒渣粥、烧饼、或时令小菜。

而笔者最尝的一次牛头宴,在永顺芙蓉镇,只见青石大坪内,几十张木桌一致摆开,桌上山珍野味盆满钵满。桌边立有一火炉,炉上架一口大锅,锅内牛头煮得皮开肉绽,露着狰狰白骨,香气腾腾之中,两把系红布的匕首和钩子在锅边若隐若现。客人落座,在树皮做成的大号声中,一位身着土家族服装的汉子慢慢走向大锅,刀光勾影,手起刀落,如庖丁解牛般,不一会儿,几块牛脸就在钵内了,“逮!逮!逮!”几句吆喝,人们齐刷刷地站起,手端酒碗,一饮而下,“牛头宴”拉开序幕……以往的“牛头宴”,是由客人们用刀子切割牛头上的肉食用。而这次少了份粗犷,多了些文雅,客人们不需要亲自切割,由厨师们代劳,然后放在碗中,供大家慢慢享用。

“牛头宴”看起来吓人,吃起来却十分鲜美,每一块肉都那么鲜嫩湿润,肥而不腻,令人唇齿留香。这种清淡的牛肉,看起来极为普通,但它的奥妙就在用了几十斤牛骨汤炖制而成,鲜味几乎浸淫到了每一块肉的缝隙里。现场上千名游客品尝后,无一不大呼“过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土家族服饰介绍土家族的服饰是什么样子
土家族服饰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并没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服饰的审美倾向。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进入全盛时期,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自然成为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描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一统志》、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载。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沿袭旧习:“男女垂发,短衣跣足”“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清乾隆《永顺府志》)。到了乾隆二十年间,土家民族形象第一...
· 土家族饮食文化土家族饮食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饮食文化反映了人们在日常饮食中的方式、过程和功能等结构组成的一个总和。它是一个民族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思想和哲学。同时一个地方的饮食也受到环境,生产力的影响。在土家族文化中饮食这方面就有着较重的地域色彩。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土家族的饮食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
· 土家族的礼仪土家族的四大礼仪是什么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土家族是一个讲究礼仪之风的民族,在社交活动与家庭生活中,特别重情尚义,讲究礼尚往来和文明礼行。土家族这种古朴淳厚的礼仪之风,不但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风范,而且还世代相传,不断地发扬光大,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以及土家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今天公民“明礼诚信”等道德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人文和实践意义。所谓礼仪,即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如婚礼、葬礼等。土家族人在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礼仪较多,但最重要的只有四大礼,即诞生礼、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寿礼、葬礼。这四大礼是土家族礼仪之风的集中体现,既有社会特征,又有信仰特征,它们把土家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吉凶祸福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民俗样式,而且长期地支配着土家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1.诞生礼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土家人相当注重为婴儿举行诞生礼,它...
· 土家族文化土家族的游艺文化是什么
在土家族人们忙于农业之余,还有着一些体育游艺活动。他们这些活动都是来源于平常的生产活动,而且大多的活动都是集体性的,因为土家族人居住分散,加之生存环境恶劣。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游艺的土家族文化吧。体育活动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逐步产生,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土家族民间所流行的体育游艺活动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礼仪、信仰礼俗、战事战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土家人居住分散,加之生存环境恶劣,土家族人每有大事总是集体行动,团结一心,因此与之相伴随产生的体育游艺活动大多是集体性活动。如摆手舞、茅谷斯、赶仗、抢花炮等等,都体现出团结的力量。土家族不少民间体育游艺活动也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开展的,如“荡藤”、“撑杆越沟”、“打秋千”等就是利用自生自长的树枝、藤蔓作活动的器械。山上的竹、木、藤、条、石都成为体育游艺的器材。如“抢贡鸡”、“发界鸡”用的“鸡”是用草、藤、竹编成的;“喀蟆抢蛋...
· 土家族的礼仪土家族待客三部曲是什么
土家族是一个纯朴的民族。土家人待人真诚热情,极富人情味儿,家中每有客至,只听得幺姑娘一声:“外面客来哒!”这时,无论来的客人是亲是疏是远是近,男女主人都会赶紧放下手中的话计,笑脸相迎:“您儿是稀客、稀客”。接下来少不了装烟,泡茶、做饭三部曲。呼叶子烟客人进屋后径直来到火垅坐下,主要将事先准备好的柴火堆放在一起,用吹火筒一吹,火就毕毕剥剥地燃起来。火的上面吊着一只黑不溜秋的炊壶烧水,。主人从炊壶里倒点水在洗脸盆上将手搓洗,又在自已穿的衣服上面蹭几下,秒进屋拿烟去了。主人往往会同时拿出两种烟,一种是买来的盒装卷烟,也叫纸烟,另一种是叶子烟。叶子咽又分几类,有的切成烟丝状,有的仅仅是晾干而已,也有讲究的,在卷好的叶子烟外面再包上一层写字用的白纸,看起来跟买的纸烟相差无已。土家人管抽烟叫“呼”烟,一个呼字似乎可以显示出一种力度和满足。乡下人似乎更乐意呼叶子烟,切成烟丝就用烟具装着呼,有的烟具的杆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