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壮族端午节:壮族端午节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9
转发:0
评论:0
壮族端午节:壮族端午节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大部分地区的壮族都过端午节。这一天壮族人民用糯米包成各式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大部分地区的壮族都过端午节。这一天壮族人民用糯米包成各式各样的粽子,煮熟后自己食用,有的地方将一些投入江中,以祭奠诗人屈原的英灵。有的地方则有着各种各样的规定,例如:这一天不吃肉,只吃凉粽子,表示对屈原的清孝;有的地方则当月不剃头,以示孝敬等。有的把雄黄酒喷洒到房屋的四周,说是可以辟邪;有的则喝雄黄酒,或者用雄黄酒洗澡,表示消灾;有的地区则用艾草、枫叶或茅草插在门口上,说是可以驱邪等等。而靠近江河边的壮族,则举行赛龙舟活动,他们用长竹筏做龙舟,在河面上进行比赛。

  而居住在文山地区的一部分壮族在端午节这天则杀鸡、宰鸭、鱼等来祭奠伟大的屈大夫,就像祭奠自己的祖先一样供奉。这一习俗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直到现在壮族人民一样还在深深的缅怀着为国家、为民族而牺牲的屈大夫。

  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记载,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千秦,但遭到楚国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免职,赶出了都城,而且还被流放到了沅、湘流域.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楚国京都被强秦所破,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家被外敌侵略,怒愤交加,心如刀割,与五月五日抱石投进汩罗江以身殉国.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们非常悲痛,都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大夫.渔夫们则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的打捞屈大夫的遗体,有位老人拿出为祭奠屈大夫准备的饭团和鸡蛋等食物,扔进江里,说是为了让水中的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为老医师则拿出一坛黄酒倒在江里,说是让药酒药晕了江中的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的身体.后来又为了怕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那端午节又与壮族有什么关系呢?这我们还得从庄桥说起。首先,屈原和庄蹻都是百越人,也就是我们今天壮族的祖先。公元前299年,庄蹻因不把东地割让给齐国而据地自治,屈原也因反对楚国割让东地给齐国,被认为是庄蹻的同谋,并迁怒了楚顷襄王,被辞官流放。

    尽管史料中并没有庄蹻和屈原有任何的直接联系,但从屈原死后庄蹻接受楚顷襄王的招安来看,庄蹻是被屈原的思想影响了的。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楚国京都被秦国攻占,屈原悲愤交加,抱石投入汩罗江以身殉国。也因为屈原的爱国之心打动了庄蹻回归楚国,愿意接受楚顷襄王的招安,誓死保卫楚国。

  垂沙战役后,庄蹻据东地反楚自治,与楚为敌,屈原是楚人,非常怀念之前的团结局面,垂沙之战,使楚国四分五裂,这是屈原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以屈原才因“忌讳”而不写庄蹻反楚自治之事。屈原在晚年之所以颠沛流离于沅、湘流域,把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社稷之中。但到了最后换回的却是国家的四分五裂,国破家亡。屈原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庄蹻的爱国之心,救国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屈原以身殉国后庄桥接受楚顷襄王的招安。

  根据史书的记载,楚顷襄王一十九年(公元前276年),时值战国中晚期,庄蹻到达滇池地区,在庄蹻与秦争夺楚巴、黔中郡时,道路被秦所断,只有率众返回滇池故地,灭掉夜郎国,然后王滇,建立滇国,开始了其统治滇池地区的历史。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服滇国,设置益州郡,后来因滇国内多次发生内讧,末代滇王被杀。句町国战胜滇国,大部分的滇国民众成为战利品或者战俘,被迫南迁,一部分到达广西西部一带,有一部分则到达云南文山等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或生活在一起,成为了现在壮族的祖先。

  现在端午节已经被联合国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为百越族的后裔,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有着更沉重的责任去发扬和继承端午文化和百越文化,让壮族的后代子孙都要记住我们的祖先所留给我们的一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壮族习俗壮族抛绣球有着怎样的传说
关于绣球,在壮乡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在800多年前的靖西县旧州古镇下的一个小村庄里,居住着一户贫穷人家。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美丽漂亮、生性善良,也深深地爱上了诚实、勤劳、勇敢的阿弟。有一年春天,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有钱有势的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坚决不从。当恶少得知阿秀深深地爱上邻村的阿弟时,为了让阿秀死心,恶少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贿赂官府,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阿弟关进地牢,并判了死刑,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听到这个消息后,似晴天霹雳,整日以泪洗面,哭瞎了双眼。在阿秀哭瞎了双眼以后,阿秀开始为秋后就要被问斩的阿弟一针一线地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被血浸染以后,绣球上的花更艳了,叶更绿了,鸟更鲜活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载满阿秀对阿弟深深的爱恋,浸透了阿秀鲜血的绣球做好了。在阿秀变卖了自己的首饰,买通了狱卒,在家人的陪伴下,...
· 壮族文化壮族壮锦有着怎样的传承意义
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壮锦在广西各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丰富而精彩的纹样,强烈地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敬,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表达出真诚的情感,在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把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壮锦是壮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可为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研究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还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壮锦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急需抢救和保护。随着自然经济结构的溃散,商品经济和都市文明不断冲击古老的民间文化,织锦这门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过去织锦工艺得到广泛发展,很大的一个因素是缘于它是不...
· 壮族文化壮族特色的酒文化有着怎样的历史
1.关于酒的传说古代广西酒有两种替代品,一为槟榔,一为椰子。关于槟榔代酒的记载颇多,清朝谢启昆《广西通志》载:“故尝谓槟榔之攻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每食之,熏然颊赤,若饮酒然。东坡所谓:江潮登颊槟榔醉者是也。”椰子能当酒用也有一则神奇的传说。据说是昔日林邑王与越王有宿怨,林邑王便暗中派了一名刺客去刺杀越王。刺客成功得手之后便把越王的头挂在树上,不久,越王之头竟化为树上之果实,即为椰子。林邑王非常气恼,下令人们把这个奇怪的果实割下剖开,当作酒器,但却发现果实中的浆汁甜美如酒。原来越王是在醉倒时被刺的,所以他脑中之浆才香醇如是。桂林三花是广西比较有名的壮乡酒,关于它也有美丽的传说。在今天桂林国家级景区七星公园内,有一座形似酒壶的“酒壶山”。传说过去的酒壶山是能出酒的,桂林人常去取酒招待远来的客人。后来,有一个贪心的县官派人把酒壶山的壶嘴凿大了一点,想得到更多美酒。但是酒壶山从此却再也不出酒了...
· 壮族“火猫舞”有着怎样的历史来历
壮族的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祭祀与节日文化活动。由于生活地域和早期铁质农耕技术和器具传入的影响,壮族以捕鱼为生的早期生活方式很快地转入了以稻作为主的农耕生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化,使壮族所崇拜的神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为了获得稻谷的丰产,在那听天由命的日子里,人们最为渴求的就是适时充分的雨水。因此,壮族人民从立春伊始,就有祈求青蛙神保佑壮家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为期长达近一周、内容丰富、仪式繁缛的“青蛙节”;时至插秧之后若逢天旱,那就要全寨出动对雷神的儿子—天公少爷—青蛙神举行极为虔诚的崇拜和祭祀活动,以期雨水的降临。届时,人们在以歌舞祀神的同时,将敲响鼓面上铸有铜质立体青蛙塑像,音色洪亮而厚重的铜鼓,来象征青蛙神代民请求父神鸣雷降雨。经过壮家的辛勤耕耘,肥硕的稻穗随风摇动,无边的稻田满目金黄、丰收在望时,人们一面将兴高采烈地做着收割的准备,一方面已开始准备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丰...
· 壮族服饰:壮族服饰的历史意义及其自身特点
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