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壮族文化 壮族人们怎样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交流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24
转发:0
评论:0
壮族文化壮族人们怎样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交流,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

  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现在散居于部分县城和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汉语为日常语文,不过城镇壮族在壮族总人口当中比例不大,总体上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人仍然占壮族人口的九成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学会了熟练使用汉语文,成为壮汉双语人口。人民币上印有用壮语文字书写的银行名称和面额。

  方块壮文

  一千多年前,壮族人民就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发音、语义,创造了方块壮字(土俗字),民间使用的土俗字据《古壮字字典》(苏永勤等编)统计大约为4800个,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的,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郡皆然。”但由于各地的字形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笔划过繁,书写不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没有为行政公文和正规教育所采用(当然这也和壮族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政权国家有关)。方块壮文至今仍然在壮族地区的民间流行。

  民间艺术家用它来记录、编写、整理出来的故事、传说、山歌、戏剧如《布伯》、《刘三姐》、《百鸟衣》、《侬智高的故事》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财富。199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委员会组织专家完成了古壮字处理系统的软件设计,并使用于壮族各类古壮字抄本的整理,相继出版了《布洛陀经诗译注》、《壮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和《欢岸》等壮族古籍,展现了古老而丰富的壮族传统文化风貌。

  拼音壮文方案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壮族语言与文字的发展,于五十年代制定通过《壮文方案》并在壮族地区推广使用,曾一度受到壮族人民的欢迎。50年代老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搀杂斯拉夫字母以及自创字母,80年代后壮文全部采取26个拉丁字母形式。拉丁壮文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壮语武鸣话为标准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壮族乐器壮族人是怎样用"天琴"表演的
用天琴伴奏歌唱(山歌或叙事歌)的表演形式,又称“唱天”。伴奏时换把较少,常以右手食指弹拨双弦,左手只按一弦,从而产生合音效果。由一人独唱、一人伴奏或一人自弹自唱的称作“独天”,两人以上弹琴对唱的称作“对天”,伴歌中,歌声和琴声的节奏、节拍、速度等均不相同,千变万化,但又结合融洽。过去的民间艺人还在脚尖挂上一串小铜铃,合着乐曲的节拍抖响,使“唱天”更富有地方特色。龙州清室文官黄敬椿有诗云:“口出蛮音莺弄响,足摇铃子手挥弦。”真实地描绘了演奏者唱、弦、铃三者兼顾的生动表演姿态。较著名的唱天曲目有:《开场曲》、《唱牛》、《四季》、《好年景》等。“跳天”是天琴演奏者边弹琴、边唱歌、边跳舞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这种形式多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常在节日、庆丰收或婚娶喜庆等场合进行,人数众多,场面浩大,个个情绪激动,人人欢畅快乐。在龙州一带,天琴还用于纪念民族英烈的活动中,这里很多地方都为东汉忠烈马援...
· 壮族历史壮族文字在近代是怎样发展的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壮族的意愿,创制了统一的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在创制过程中有过“老壮文”和“新壮文”两种方案。“老壮文”是1955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和广西语委根据壮族地区47个县52个点的壮语方言材料,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的。这个方案共设32个字母,其中有11个是非拉丁字母。方案经两年试用后,于1957年11月获国务院批准,正式在壮族地区推行使用。到1959年底,广西建立了52所壮文学校,参加壮文学习的群众达290多万人。1966年以后,由于“文革”的冲击,壮文的推行被迫中止。1980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根据群众的要求,决定在壮族地区恢复使用壮文。但由于原有壮文方案中所夹杂的11个非拉丁字母影响了整个文字形体的一致性,因而造成壮文在学习、打字、印刷以及电子计算机运用方面的困难。因此,壮文必须统一字母形体,实行全盘拉丁化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这...
· 壮族饮食文化除了糯米食品壮族人们还爱吃啥
喜食生食壮族生食的传统十分悠久。生食中即有植物,也有动物,甚至活的动物。唐代时,壮族先民即生食用蜜饲养的活的小老鼠,唐代张《朝野佥载》卷二载:“岭南獠民好为蜜蝍,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饲之以蜜,饤之筵上,嗫嗫而行,以箸挟取啖之,唧唧作声,故曰蜜蝍。”到了近代,壮族生食、半生食的传统得到了继承。民国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谈到壮族的饮食时,称壮族“喜欢半生半熟。樊绰蛮书说夷人食物有猪羊猫犬驴骡豹兔鹅鸭等,但食法与中土略异,因为他们不待烹熟,皆半生而食。此种风俗也与今日两粤的人士相类。……鱼生和生菜的生食已不待论,就是一般蔬菜和鸡鸭牛肉等,烹者亦以略生为主。”在壮族的生食品种中,最有名气的当属生血和生鱼片。壮族人常吃的生血有猪、羊、鸡、鸭等动物的血,认为常吃生血能增血补气。有学者认为,“此俗来源于早期人类对血液的神秘观念,是待客的礼俗之一”。在生血中,壮族人以生羊血为贵,认为它最滋补。清代陆...
· 壮族文化壮族医药文化是怎样发展的
壮族聚居地区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十分丰富的药材资源。据1983~1987年的调查,仅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中草药品种就达4623种之多(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在全国名列第二。其中壮医常用药达709种(据《广西民族药简编》统计)。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室自1993年以来,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壮药资源普查及开发利用研究》科研课题,进一步在全区进行壮药普查,又发现了新的壮药品种397种。因此,仅广西境内壮药品种就达千种以上。壮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某些品种的壮药较早地得到开发利用,同时成为著名的中药。例如《后汉书·马援传》载:“出征交趾,土多瘴气”,因常服用苡仁而能防治瘴疾。后带回中原。苡仁至今仍是壮医常用药,也是常用中药,盛产于壮族聚居的百色地区各县。在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铁冬青、金银花等壮医常...
· 壮族的多元文化的璀璨一脉:壮族的“师公戏"
壮族“师公舞”是流传于广西武鸣、邕宁、都安、钦州等县的一种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它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色浓郁,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师公戏,壮人俗称“唱师”、“跳师”,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流行最广泛的剧种之一。壮族“师公戏主要流传于河池、宜山、来宾、武呜、邕宁、贵县等壮族居住区,是在‘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师公”是一种迷信职业者。装师公的人,戴假面具,边跳边舞,以表现‘请神驱鬼,祈福消灾’或丰收酬神的宗教内容。因为师公在祭神驱鬼时常喃喃歌舞,它没有道白,一唱到底,接着以师公调唱一些咒语或宗教故事等,边歌边舞,多跳壮族民间神“莫一大王”、“甘王”、“三界公”等。师公将滩祭与当地的唱歌吟诗的风俗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独舞时,几个基本动作反复贯串始终,舞段完整,节奏鲜明,故又叫壮族诗剧。据研究,它在清同治年间就具有戏剧雏型。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