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满族文化 闻名于世的满族剪纸是什么样的呢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1
转发:0
评论:0
满族文化闻名于世的满族剪纸是什么样的呢,据考证,满族剪纸的兴起和流行的是与其基础条件形成分不开的。满族是一个深谙民间

  据考证,满族剪纸的兴起和流行的是与其基础条件形成分不开的。满族是一个深谙民间艺术的古老民族。长白山和黑土地哺育了满族人民,使他们对自然和生活具有很深的理解。就剪纸而言,各家族在久远的家祭和野祭活动中,已经形成多种风格和流派。明剪、暗剪、折剪、叠剪、翻剪、熏影、手撕、拼张等艺术手法都已普遍使用。材料使用上更是极其广泛。从前没有纸时,满族人便用皮张、树叶、树皮、蚕丝、布片等来贴剪。而瓜尔佳氏的剪纸,更以天才的创作手法着称,被称为瓜尔佳氏满族剪纸。

  由于满族剪纸材料和工具上面的简单,再加上历史、地理以及民族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很强自身特色的风格,主要可以分为这样两个方面:一来满族剪纸题材相当广泛,主要记录和刻画的是人物、动物以及民间生活习俗;二来具有有别于其他剪纸风格的独特剪纸技巧,相比于我们更熟悉的汉族剪纸,其造型古拙、走剪粗犷。

  正是由于满族剪纸所依附的满族民间文化、生活背景,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语言和风格的承载着长白山一带灿烂厚重文化的民间剪纸艺术。经过数百载的传承与发展,满族剪纸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很强文化影响力的民间技艺。

  剪纸是满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心灵手巧的满族民间艺人把见到的、听说的、喜爱的人物、景物等都剪成作品,装饰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满族剪纸始于明代,由于对嬷嬷神的崇拜,满族剪纸产生了《嬷嬷人儿》,这种剪纸是满族剪纸的代表作;由于对动物神灵的崇拜,《狗》、《龟》、《鹊》、《鹿》、《鹰》等剪纸十分多见,常常作为吉祥物贴在墙上。

  满族剪纸内容丰富多彩,满族剪纸中的“挂旗”和“佛头纸”也是一种地道的满族特色的剪纸。“挂旗”是多彩的,刻有满文或汉文,多表现吉祥、奇瑞之意,是给活人用的。

    剪技粗犷,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意识。“佛头”即是用白纸或黄纸剪成一串外圆内方的钱串子,扎到杆上,插在坟头,意为摇钱树,是为死人用的。满族五彩斑斓的祭祀道具,与汉民族的色彩习俗十分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满族文化满族民间剪纸是怎样流传的
满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对美的热爱和欣赏习俗,并以自己的慧心巧手美化生活,创造出丰富多彩又具有民族风格的民间工艺,其中以剪纸和刺绣最为突出。剪纸是满族民间最常见的工艺品。早在狩猎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人们就用桦树皮、麻布、薄兽皮等材料剪刻成各种图案,装饰在衣物、日用器皿等生活用品上。后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纸张的使用日益普遍,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剪纸作品。剪纸艺术恰如活的化石,记录着远古人类文化的诸多信息。尤其是以萨满文化为特征的满族、赫哲、锡伯、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等民族的民间剪纸,这些作者以其渔猎人所独具的气质提供了独特的审美意趣。在东北的满族,大凡都有九月份贴窗花的习俗。因而,在民间曾代代相传着“九月糊窗花,不糊窗花鬼来抓”的说法。每到九月,满族挨家挨户的窗户上便贴满了各式窗花,如一片殷红霞光,具有驱鬼辟邪美化环境之功效。旧时的满族窗户,窗格一般是中间大,四周小,...
· 满族文化独具特色的满族民歌是什么样的
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虽然要随着不断发展的历史而持续演进,但其传统音乐基因总是顽强的保留下来,由于满族在文化上与汉族高度融合,满族的民歌曲调也与汉族民歌相融合,变成了满汉共同的民间歌曲。但满族音乐对汉族音乐的影响却不能磨灭,如东北地区的二人转,京剧,辽剧等无一不受到满族音乐的影响。满族山歌的种类有“夸山调”和“爬山调”前者是赞美富饶秀丽山川的歌,例如满语演唱的《巴音波罗》;后者是牧童牛背上的对歌在塞歌时也称“压油”、“抬杠”、“拉锯”,一般无固定固定歌词,多为触景生情即兴演唱。满族的小调又称小曲、俗曲、时调等,是在劳动之余,娱乐及其节庆活动等演唱的民歌。题材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爱情婚姻,风土人情等,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演唱形式丰富多彩,大多为各地群众随口演唱,逐渐稳定、流传下来。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添配新词。地区差异及不同的演唱风格等诸多原因,常形成不同的、变体...
· 满族服饰满族“香囊”是什么样的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是满族妇女挂在身上装香料、香花的装饰品。香囊质地种类很多,有玉镂雕的,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和丝绣的。一般制成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等,囊多是两片相合中间镂空,也有的中空缩口。但蹲透气P孔透气,用以散发香味。香囊长约十厘米,宽五厘米,厚二厘米。顶端有便于悬挂的丝绦,下端系有结出百结(百吉)的系绳丝线彩绦或珠宝流苏。在百花盛开的春夏季节,满族妇女采来白兰花、茉莉花、玳玳花放人香囊中,挂在身上,以闻其香。冬天无香花时节,放上香料、香草,挂在身上提神开窍。尤其在暑天三伏,在香囊中放入紫金锭,既能避暑防瘟,又能防蚊驱虫。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老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由于香囊制作工艺精致、漂亮,满族妇女...
· 满族乐器简介满族的“腰铃”是啥样的
西沙,汉译“腰铃”,以其围于腰间演奏而名之。它是满族萨满乐器中的另一种重要乐器,亦称“摇铃”(以扭腰摇晃演奏而名之)。我国东北许多地方史志中都有关于西沙的记载,譬如《呼兰府志》、《安东县志》、《吉林新志》、《瑷珲县志》、《依兰县志》、《东丰县志》、《望奎县志》等等。在清代宫廷的萨满跳神活动中,西沙也是必备之器,这在清乾隆皇帝敕撰的《钦定满族祭神祭天典礼》中已有比较详细记载。众所周知,清代仪典,多为沿用明礼,实为汉制,而“惟祭天于堂子祭神于坤宁宫犹能保存故俗”,这“故俗”,即萨满跳神。清宫萨满所用乐器已加进了琵琶、三弦等,但仍未丢掉腰铃。《钦定满族祭神祭天典礼》中绘有西沙的形制图,并标有比较明确的尺寸,分为大、小两种西沙在不同的祭祀程序中使用。大西沙在表演时,将西沙系于表演者之腰际,舞时腰胯左右摇摆,西沙随之“啷啷”做响。小西沙则仅仅用于“背灯祭”中,拿在手中演奏。西沙,由腰带、衬裙、锥铃、...
· 满族的语言和文字是啥样的?满族文化历史
满族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大致从完颜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由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创立的女真文字,后世谓女真大字。满文书法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后世称女真小字。金代女真文字在金朝灭亡后曾一直沿用到明朝初年,明廷会同馆所编《女真译语》为这种文字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但金代女真文与辽代契丹文一样,是借用汉语文习惯创制的孤立表意字,而女真语属多音节黏着语,语音加缀,动词变格的频率相当高,孤立的表意字并不能很好与语言相适应。金代女真文缺少格助词,也不能表示动词词尾变化,长期以来只能用于书写官方公文,根本不能表达口语,教学难度大,加之明朝民族政策到16世纪初就逐渐失传了。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