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土家族舞蹈 土家族舞蹈地花灯的介绍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29
转发:0
评论:0
土家族舞蹈土家族舞蹈地花灯的介绍,土家族舞蹈地花灯地花灯又名耍耍。旧时,是土家族年节期间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土家族舞蹈地花灯

地花灯又名耍耍。旧时,是土家族年节期间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有一男(丑角)一女(旦角)或两男两女表演,男拿扇子,女握方巾,或男女各执手巾边唱边舞,表演风趣,爱情色彩浓烈。丑角动作粗犷、洒脱、滑稽,旦角动作妩媚、轻盈、飘逸。

基本舞步有小八字步、大八字步、十字步、弓步、小跳步、矮子步等,常伴有各种技巧的跟斗。相传耍耍起源于古时祭祀活动中的娱神活动,在表演中也可窥见跳神的痕迹。耍耍有文武之分。以唱为主,由击乐间奏的叫文耍耍;以表演为主,在击乐的伴奏下表演各种技巧动作的叫武耍耍。耍耍的造型动作有“观音坐莲”、“丹凤朝阳”、“鹅儿扑水”、“燕儿衔泥”、“老鹰展翅”、“云手扫地”等。

耍耍曲调欢快、优美、动听,曲牌多为单曲体,以徵调试为主。唱词内容丰富,多为即兴之作,既唱农时节令、恭贺奉承的内容,又唱生产、生活知识,也唱古人、故事等。

有的唱词在长期的传唱过程中,经不断加工修改,内容相对固定。如:《十二月》、《十唱古人》、《闹新春》,《跳过耍神闹元宵》、《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在古代,耍耍为里巷之曲,登不了大雅之堂。只是逢年过节时,由耍耍班子(10人左右)以街道、广场、农家堂屋为演出场地。特别是年节,耍耍班子家家到,户户落,为贫民百姓送吉祥,贺新春。土家人燃烛挂灯,常以鞭炮迎送,并办酒席或以粑粑、甜酒、炒米消夜,盛情款待,习以为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北-土家族舞蹈撒叶儿嗬
鄂西土家族聚集地区流传着一种独具特色、以欢乐的跳舞形式悼念逝者的民间习俗,土家人俗称跳“撒叶儿嗬”,也称“跳丧舞”。跳“萨叶儿嗬”时一人击牛皮鼓叫歌,舞者一般2至4名,全为男性,大家随着鼓点,高歌俚调,头、肩、腰、臂、腿、脚尖、脚跟一齐动作,相对起舞。跳“撒叶儿嗬”表现了土家人对生命的乐观精神。牛皮鼓跳“撒叶儿嗬”
· 土家族舞蹈毛古斯舞是中国古代戏剧的活化石
毛古斯舞,是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它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被称为“中国古代戏剧舞蹈的最远源头”、“中国古代戏剧舞蹈的活化石”。土家族没有文字,但毛古斯舞代代相传不衰,其表演形态中所保留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远古信仰符号和写意性、虚拟性、模仿性等艺术元素。它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激昂,让人领略到远古原始风情,土家族每逢过年节跳摆手舞,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浑然一体。表演大多与跳摆手舞时穿插进行,有时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毛古斯舞动作特点别具一格,表演者屈膝,浑身抖动,全身茅...
· 土家族摆手舞舞蹈内容和表演方式是什么
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内容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看月”、“磨鹰闪翅”、“跳”等十多个动作。农事舞。主要表现土家人农事活动,有“挖土”、“撒种”、“纺棉花”、“砍火渣”、“烧灰积肥”、“织布”、“挽麻蛇”、“插秧”、“种包谷”等。生活舞主要有“扫地”、“打蚊子”、“打粑粑”、“水牛打架”、“抖虼蚤”、“比脚”、“擦背”等十多种。以前还有军前舞和酒会舞,现在其动作已经失传。土家族摆手舞的表演方式举行摆手活动时,人们扛着龙凤大旗,打着灯笼火把,吹起牛角号、唢呐、咚咚喹,点燃鞭炮,放起三眼铳;抬着牛头、粑粑、刀头(即大块的熟肉)、米酒等供品,浩浩荡荡涌进摆手堂。先举行祭奠仪式,由一位有声看的土教师带领众人行过叩拜礼后,便在供奉的神像下面边跳边唱神歌。唱的内容多是颂扬土王及祖先的恩德和业绩,表达土家人的无穷怀念之情。还要...
· 土家族服饰介绍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传统服饰及其文化象征摘要: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象,是民族无声语言的艺术传承,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之一。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土家族为表达民族的共同信仰与文化因素,创造了集纺织、绘画、扎染、刺绣、挑花等民族手工艺术为一体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特征的土家族服饰。本文从土家族服饰的演变、内涵与文化象征三方面研究土家族服饰,以期传承与开发土家族服饰。一、土家族传统服饰的演变《五峰县志》(1994)关于土家族服饰载:“旧时,家绩白布用锅灰或化香树叶熬煮染成‘吊灰布’、青布,做衣打粗穿”。“走亲访友穿青和纯白衣裳谓‘青打白扮’。”历史上,沿河、酉阳、秀山、印江、德江等土家族地区(以下简称沿河地区)受乌江切割,地势偏僻,山高林密、自给自足经济和农耕生活明显。所以自古以来,传统土家人的服饰反映了土家族先民荜路蓝褛,披荆斩棘的生活状况,表现了土家族从胼手胝足,刀耕火种走向现代文明的...
· 土家族舞蹈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的表现形式
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俗称“解钱”,是流传于湖北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祭祀歌舞。宣恩属武陵山余脉,境内山深地僻,层峦茂林。横亘其中绵延百余公里的七姊妹山,将宣恩分成南北两片,北为清江流域,南为酉水流域。酉水古称酉溪,发源于宣恩境内七姊妹山南端的锣鼓川,似一条玉带,流经鄂、湘、渝三省市边区的9个县市,最后注入长江。宣恩境内酉水流域是古代巴人后裔土家先祖的另一支——武陵蛮(亦称“五溪蛮”)的世居之地。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就是武陵蛮遗留下来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恩酉水流域做解钱法事,相传是土家族田氏子孙为祭战死的先祖田大将军(亦称田好汉)而进行的祭祀活动,后由田姓发展到彭、向等家族并延续至今。田大将军战死后膝下七子一女纷纷逃亡,兄妹八人分手时从父亲战马颈上解下8个铜铃,人手一个,作为后世寻祖归宗的证物。此后,兄妹八人分别逃到宣恩、来凤、鹤峰及湖南龙山等地“垒石为城,依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