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土家族舞蹈 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的表现形式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50
转发:0
评论:0
土家族舞蹈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的表现形式,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俗称“解钱”,是流传于湖北酉水流域土家族地

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

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俗称“解钱”,是流传于湖北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祭祀歌舞。

宣恩属武陵山余脉,境内山深地僻,层峦茂林。横亘其中绵延百余公里的七姊妹山,将宣恩分成南北两片,北为清江流域,南为酉水流域。酉水古称酉溪,发源于宣恩境内七姊妹山南端的锣鼓川,似一条玉带,流经鄂、湘、渝三省市边区的9个县市,最后注入长江。宣恩境内酉水流域是古代巴人后裔土家先祖的另一支——武陵蛮(亦称“五溪蛮”)的世居之地。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就是武陵蛮遗留下来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恩酉水流域做解钱法事,相传是土家族田氏子孙为祭战死的先祖田大将军(亦称田好汉)而进行的祭祀活动,后由田姓发展到彭、向等家族并延续至今。田大将军战死后膝下七子一女纷纷逃亡,兄妹八人分手时从父亲战马颈上解下8个铜铃,人手一个,作为后世寻祖归宗的证物。此后,兄妹八人分别逃到宣恩、来凤、鹤峰及湖南龙山等地“垒石为城,依山傍水而居……”(宣恩高罗田氏石碑文),为祭祖还愿,便用8个铜铃做成马头铜铃杖,在做解钱法事时由梯玛摇铃舞唱。

土家先民喜歌舞、重祭祀的习俗历史久远,唐宋以来,土家民间流传的歌乐与鼓舞相结合的巴歌《踏蹄》已具有祭祀、娱神的特征。南宋朱熹《楚辞集注》载:“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息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明清以来,在土家族民间出现了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的“巫师”,即朱熹所说的“巫觋”,土家人称其为梯玛,民间又俗称“土老司”,是他们口传心授,将八宝铜铃舞传承至今。

做解钱法事跳八宝铜铃舞,酬谢祖先愉悦神灵,是土家人十分看重的大事。《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载:“每到解钱时,非常热闹,杀猪宰羊,亲友云集。土老司头戴凤冠,下穿八幅罗裙,吹牛角,舞司刀,摇八宝铜铃。”在他们看来,风调雨顺、六畜兴旺、驱邪祛病,是靠神灵相助,祖宗保佑。

酉水流域土家解钱祭祀的时间,固定的主要有农历七月十二的“亡人节”,正月初三至十五的“新年节”,二月初二的“土王节”等,主东家若是有大事需解钱,则由土老司择定黄道吉日。祭祀的场所在主家的堂屋。祭祀时,中堂上方悬挂三亲土王神像(田好汉、彭公爵主、向老官人);中堂右角设香案,上摆肉食、果蔬类贡品及香蜡纸草;中堂左角立一神位,供奉田氏家神大二三郎,即铜马、铁马、木马。每当解钱祭祖时,土老司头戴三亲五折冠,身穿八幅罗裙,左手握八宝铜铃,右手执司刀,或一人边唱边舞,或率众徒摇铃舞唱。跳起兴致时,围观者可与土老司对唱神歌或山歌,场面极为壮观。跳八宝铜铃舞时还有锣鼓伴奏,一般由6人组成,用一鼓、二锣、二钹、一牛角等土乐器,乐器虽简单,却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八宝铜铃舞的唱词为历代土家梯玛所唱的《神歌》,内容从土家的起源、民族的迁徙到渔猎的艰辛、战乱的残酷,从天地鬼神到世间万象,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涉。演唱音乐是“嗬嗬腔”,几乎唱每一段歌都要用“嗬嗬耶”、“了了神”等衬词,声腔古朴低沉,雄浑豪爽。

八宝铜铃舞的动作主要有“田氏三步罡”、“跨马勒缰”、“跃马闯滩”、“卧马射箭”等套路组合,舞姿步态丰富多变,“舞刀摇铃”、“喂马”、“上马”、“下马”、“奔马”、“赛马”等动作串连成套,给人质朴的美的享受。

八宝铜铃舞的动作特征,主要体现在叩胸屈膝、体态下沉、一步一颤成一步多颤,踏“三步罡”、走“太极图”。所谓叩胸屈膝、体态下沉、一步一颤,就是在表演时舞者的腰、腿呈曲线状,保持肢体重心前移略成弓形,每走一步都让腿、胯及全身部位处在或强或弱的不断颤动的状态之中,通过“踩罡”、“跳罡”和“旋转”构画出“三角形”和“太极图”图案,配合“踩罡”、“跳罡”、“旋转”等脚下动作,尽情展示“摇铃”、“抖铃”等手上功夫。“手舞之足必蹈之”,摇铃舞刀,或进或退,或左或右,或快或慢,左右旋转,颤曲有度,古朴优美,把土家人对先祖神灵的敬畏与虔诚,对天人合一、至善至美境界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东方芭蕾”,具有流动的韵律美。

八宝铜铃舞的音乐由声乐唱腔和器乐伴奏两部分组成。声乐唱腔是以梯玛神歌“嗬嗬腔”为内核而形成的一种独具土家韵味的歌乐门类,它音域起伏得当,具有易上口、易传唱的简朴性特征;“嗬嗬腔”中的“嗬嗬耶”、“了了神”等衬词都源于当地方言语音,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器乐伴奏一般为堂鼓、盆鼓、大锣、小锣(马锣)、大钹、二钹,伴奏班子演奏的曲牌大都源于当地的夹钹锣鼓、神锣、宵锣、戏锣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俗色彩。锣鼓伴奏虽然乐器简单,演奏起来却变化无穷,旋律悠扬。

八宝铜铃舞源于民间祭祀,而且只在宣恩酉水流域田、彭、向等土家族大姓流行,自古沿袭“父传子、子传孙及兄传弟”的“传内不传外”的传承方式,加之土家族只有民族语言而无文字等原因,传承范围相对狭小。目前,八宝铜铃舞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现状堪忧。

八宝铜铃舞是万物有灵的宗教文化观念在民间艺术中的遗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交流价值。特别是八宝铜铃舞的表演古朴优美,充满了民族舞蹈的翩翩神韵,深受土家人民喜爱,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所以,挖掘抢救、保护利用好八宝铜铃舞,对促进民族文化大州建设,开发乡村土(家)苗风情旅游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保护八宝铜铃舞,宣恩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保护计划,建立八宝铜铃舞培训基地,命名表彰了一批优秀民间艺人。2006年,八宝铜铃舞被成功申报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八宝铜铃舞原生地沙道沟镇被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土家族舞蹈土家族舞蹈地花灯的介绍
土家族舞蹈地花灯地花灯又名耍耍。旧时,是土家族年节期间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有一男(丑角)一女(旦角)或两男两女表演,男拿扇子,女握方巾,或男女各执手巾边唱边舞,表演风趣,爱情色彩浓烈。丑角动作粗犷、洒脱、滑稽,旦角动作妩媚、轻盈、飘逸。基本舞步有小八字步、大八字步、十字步、弓步、小跳步、矮子步等,常伴有各种技巧的跟斗。相传耍耍起源于古时祭祀活动中的娱神活动,在表演中也可窥见跳神的痕迹。耍耍有文武之分。以唱为主,由击乐间奏的叫文耍耍;以表演为主,在击乐的伴奏下表演各种技巧动作的叫武耍耍。耍耍的造型动作有“观音坐莲”、“丹凤朝阳”、“鹅儿扑水”、“燕儿衔泥”、“老鹰展翅”、“云手扫地”等。耍耍曲调欢快、优美、动听,曲牌多为单曲体,以徵调试为主。唱词内容丰富,多为即兴之作,既唱农时节令、恭贺奉承的内容,又唱生产、生活知识,也唱古人、故事等。有的唱词在长期的传唱过程中,经不断加工修改,内容...
·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跳丧舞的由来
跳丧舞又名跳丧鼓,土家语叫“撒尔嗬”,是恩施土家族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舞蹈。早在隋唐时期,土家先民就有“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的习俗。据有关史料记载:“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于柩旁击鼓,唱俚歌哀词。”这种祭祀歌舞,在古代巴人后裔土家族的聚居区世代沿袭,千古不绝。哪家死了老人,村民们闻讯而至,通宵达旦,这叫“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陪亡人”。这种丧葬习俗经过不断传承,逐步演变为恩施土家族的跳丧舞。跳丧舞的种类繁多,按跳丧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待尸”、“么连嗬”、“摇丧”、“打丧”、“哭丧”等20多种类型。按模拟形象动作分,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虎抱头”、“牛擦痒”、“猴子爬岩”、“狗吃月”、“狗撒尿”、“燕儿衔泥”、“古树盘根”、“幺姑筛箩”、“耍五巾”、“风夹雪”、“滚身子”等。跳丧时,锣...
· 土家族舞蹈毛古斯舞是中国古代戏剧的活化石
毛古斯舞,是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它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被称为“中国古代戏剧舞蹈的最远源头”、“中国古代戏剧舞蹈的活化石”。土家族没有文字,但毛古斯舞代代相传不衰,其表演形态中所保留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远古信仰符号和写意性、虚拟性、模仿性等艺术元素。它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激昂,让人领略到远古原始风情,土家族每逢过年节跳摆手舞,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浑然一体。表演大多与跳摆手舞时穿插进行,有时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毛古斯舞动作特点别具一格,表演者屈膝,浑身抖动,全身茅...
· 土家族摆手舞舞蹈内容和表演方式是什么
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内容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看月”、“磨鹰闪翅”、“跳”等十多个动作。农事舞。主要表现土家人农事活动,有“挖土”、“撒种”、“纺棉花”、“砍火渣”、“烧灰积肥”、“织布”、“挽麻蛇”、“插秧”、“种包谷”等。生活舞主要有“扫地”、“打蚊子”、“打粑粑”、“水牛打架”、“抖虼蚤”、“比脚”、“擦背”等十多种。以前还有军前舞和酒会舞,现在其动作已经失传。土家族摆手舞的表演方式举行摆手活动时,人们扛着龙凤大旗,打着灯笼火把,吹起牛角号、唢呐、咚咚喹,点燃鞭炮,放起三眼铳;抬着牛头、粑粑、刀头(即大块的熟肉)、米酒等供品,浩浩荡荡涌进摆手堂。先举行祭奠仪式,由一位有声看的土教师带领众人行过叩拜礼后,便在供奉的神像下面边跳边唱神歌。唱的内容多是颂扬土王及祖先的恩德和业绩,表达土家人的无穷怀念之情。还要...
· 土家族歌舞土家族的摆手舞有什么文化内涵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活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和外来文化的渗入,形成了以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局面,使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土家摆手舞是一个以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为主体外来文化不断渗入呈文化多元化局面的民族舞蹈,其中,巴文化与楚文化两大主体交融十分明显。从许多史籍资料中不难看出,土家人的祖先巴人尚歌舞,敬虎、蛇,而长江中下游的广大楚地则巫风盛行,以龙、凤为图腾,而酉阳的酉水地区处于巴、楚文化交融的结合部,是两大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最理想之地。土家摆手舞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变化,明显地体现了巴、楚文化交融的事实。巴人尚武,武者舞也。巴人的后裔是土家族,是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们一致的结论。史料表明,巴人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华阳国志》云:“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可以想见,当年的巴人不仅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