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彝族文化 彝族彝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62
转发:0
评论:0
彝族文化彝族彝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汉文史志称之为“爨文”、“爨字”、“爨书”、“倮倮文”、“

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汉文史志称之为“爨文”、“爨字”、“爨书”、“倮倮文”、“韪文”、“夷经”;彝族自己则称“诺苏补玛”、“乃苏讼纳”、“聂苏索”、“尼斯”、“阿哲苏”、“纳苏缩”等。

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现在还无定论。不过,从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时代晚期陶文,与彝文非常近似,并且全部可以识读,云南省昭通地区发现西汉堂郎府彝文印章,贵州大方有东晋彝文“济火碑”,结合彝文经籍和汉文志书上的记载来推算,彝文最迟也很可能产生于汉代或更早一些时候。有关彝文的创始人,在民间传说中有:吉禄老人、本夺本耿、毕阿伍、伯博耿、宓阿叠、冉冉一义等。由此看来,彝文不是一人一时的创造,而是先后有若干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对彝文进行过整理或改进。

彝文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这些彝字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析,大致有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四类。彝文独特体字多,合体字少。滇川黔桂彝文古书中的彝字形体,大部分相同或近似。只因彝族居住分散,山川阻隔,方言差别大,各地彝文又随着方言发展,导致读音不一样,用字不统一,再加上辗转传抄,某些字的写法出现差异。四川凉山一带彝文一般由右向左横行书写;云南、贵州、广西一带则由左向右竖行书写。日长月久,自成体系。

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和研究、翻译机构都有大量收,藏在国外,英国、日本、法国和瑞士的一些机构也有不少彝文藏书。散存在民间的彝文经典,更是数以万计。这些彝文文献涉及宗教、历史、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医药、天文、地理和农技等各个方面。例如:《西南彝志》有三十七万八千余字,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其书记载彝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人类历史的认识;论述“八卦”、“河图”和“经络”原理以及彝族古代天文历算。《齐苏书》是用彝文写成的药典,被誉为“哀牢明珠”,系明嘉靖年间所作。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是用彝文写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还有《洪水泛滥史》、《创世记》、《人类的起源》等。一般用毛笔或竹签写在纸上或布帛、羊皮、麂子皮上,也有少量用小刀刻在竹筒、竹签或牛羊骨的上面。手抄本多,本版书和石印本很少。这些文献是研究彝族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祖国文化宝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彝文刻石和碑文也很多,如贵州大方县的《火齐碑》是东晋时期所刻。贵州大方县有名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铸造的铜钟,镌有彝汉两种文字。云南省禄劝县《镌字岩》刻有彝汉两种文字,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之作。其他墓志、指路碑多得难以计数。刻在牛肋骨、羊骨上的彝文卜辞和瓦片上的彝文也不少。

当前的彝家山寨,正推行着两种不同的彝族文字,一种是传统彝文,一种是规范彝文。规范彝文又分两类:一类是表音的音节文字,以凉山规范彝文为主,一类是表意的音节文字,主要在云南地区试行。彝文为广大彝族人民找开了一条通向文明之路,并为彝族地区的四化建设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彝族乐器双管巴乌是彝族的一种特殊乐器
双管巴乌是一种单簧气鸣乐器。双管巴乌是由两个巴乌升级组合而成的。而升级过后的双管巴乌音色更好,而不会影响原巴乌的魅力音乐。你知道这个独特的乐器是哪个民族的吗?本期彝族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双管巴乌又称双眼巴乌。彝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蒙自、建水等地。双管巴乌是在传统巴乌的基础上,通过两支巴乌的组合,在不破坏巴乌天然最美音段的基础上,对巴乌音域及演奏进行扩展。双管巴乌从形状上看酷似两支巴乌捆绑,有两支主管,因此形象的称之为双管巴乌。从单支主管的音域及演奏方法上看,也和传统巴乌一样。其创新在于两支主管上运用的手指法不同,从而使得巴乌音域扩展3个音。这种异调双管巴乌,由吹头插座、管身、和牛角垫构成。吹头插座为两个独立的铜制吹管,上端为弯形吹口,下端设有安置管身的插座,吹头里面置有铜制,为避免吹奏双管时漏气,在两个吹口之间夹有牛角垫。两支管身均由内径较细的竹管制作,...
· 彝族文化习俗彝族人火塘会是做什么的?
彝族人最爱的传统活动之火塘会在生活中把平凡得人生过得多姿多彩才叫生活!而我国也因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创造出了不一样的传统活动,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互相碰撞,各个民族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特色,彝族人的火塘会就是被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彝族崇拜火,火塘会是提供群众歌咏打跳的场所。天上有一个太阳,地上有一个火塘,火塘是最显彝家风格的地方,彝家人尚黑尊左,所以每家都把火塘放在堂屋左边的最显要位置,煮饭、取暖、议家里大小事都离不开它,火塘里的火种长年不熄灭代表家族能繁衍昌盛。彝家在农历的6月24日有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关于火把节它还有一个传说,当天地相连时,玉皇大帝派来一个神收税,彝族对它过分的征税感到气愤,便点燃了火把,税神无法逃跑被烧死了。玉皇大帝为此很恼火,派来成千上万只昆虫毁坏庄稼,彝族人民便用他们的火把烧死了害虫,为了祈求庄稼丰收,他们决定在每年举行一个燃火把的仪式,这就是火把节的来...
· 彝族民族概况彝族的起源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
· 彝族文化彝族织布文化“腰机”织布的历史
织布文化在中国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而最早的织布机是坐在地上的踞织机,俗称“腰机”。在彝族文化中就有“腰机”的织布文化,所纺织而成的服饰品是最古老的手工创造。“工艺源于大自然所给予的材料。没有材料,就无工艺可言。工艺本无故乡,因其不同的种类、变化与趣味,才产生了不同的故乡。地方特色也体现了工艺之美。因为是在某个特殊地方的特殊材料的产物,所有都是天然之恩赐。”由此来看,对于任何服饰,制作服饰的材料是最基础的物质载体,如果离开了材料这个载体,任何服饰上的图案、配饰、工艺等都无从谈起。而制作服饰面料的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决定着服饰在质感、款式、色彩及艺术上的风格。凉山彝族“腰机”织布工艺的存在接续了中国传统服饰由经纬线交织的古老文明。“腰机”织布的历史在纺织历史上最早的织布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也叫腰机)。这种足蹬式腰机没有机架,而是将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用分经棍...
· 彝族文化彝族的婚俗有什么奇特之处
彝族文化:奇特有趣的彝族婚俗彝族婚俗是一部“活态”的婚姻发展史,是彝族人民婚姻的缔结,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为,而且与整个家族、婚亲、邻居都有关系,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播与接受的过程。其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了独特的民俗情趣。彝族婚俗中的恋爱彝族的恋爱是相对来说比较自由的,他们有专门的恋爱场地——姑娘房。姑娘房是青年谈情说爱的场所,姑娘长到十六七岁时,就要离开父母,搬到姑娘房去住,白天回家干活,晚上就在姑娘房绩麻纺线、挑花绣朵。有小伙子来相会时,陪坐谈天。彝族人认为在家中谈情说爱是不礼貌的,必须在姑娘房进行。姑娘房一般是公房。在姑娘房里,姑娘可以留宿来会自己的小伙子,二人同床而睡。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不见怪,无拘束。但是照彝族规矩,姑娘小伙同床,只能动口,而决不能动手。稍有越轨,就会群起而攻之。姑娘房大小不一,大的可以住十余人,小的可以住三五人,一般都建在村头或村尾,一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