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满族的语言和文字是啥样的?满族文化历史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96
转发:0
评论:0
满族的语言和文字是啥样的?满族文化历史,满族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大致从完颜阿骨打祖辈颇剌淑

  满族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大致从完颜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由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创立的女真文字,后世谓女真大字。满文书法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后世称女真小字。金代女真文字在金朝灭亡后曾一直沿用到明朝初年,明廷会同馆所编《女真译语》为这种文字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但金代女真文与辽代契丹文一样,是借用汉语文习惯创制的孤立表意字,而女真语属多音节黏着语,语音加缀,动词变格的频率相当高,孤立的表意字并不能很好与语言相适应。金代女真文缺少格助词,也不能表示动词词尾变化,长期以来只能用于书写官方公文,根本不能表达口语,教学难度大,加之明朝民族政策到16世纪初就逐渐失传了。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

  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加以改进。在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新满文”或“达氏满文”。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后,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逐渐学习汉族年代久远的语言、文字。

  对汉字学习和应用的普遍性,使提高书写艺术性成为必然趋势,一批满族书画爱好者随之出现。到了康、雍、乾三朝,直至嘉庆年间,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除一些语言学者和东北地区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新疆的锡伯族人(通古斯民族)使用的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在故宫研究满文档案的人大多数是锡伯族人。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满语学校(政府)、哈尔滨阿城区的公办学校了组建了满文中专,黑龙江大学也建立了满文专业等。哈尔滨工程大学成立了满通古斯语言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满族文化交流协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满族文化满族语言起源与发展史是啥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女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与明朝和蒙古各部的联系日趋频繁。仍借用蒙古文字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创制满文提到了工作日程上。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努尔哈赤“欲以蒙古字编成国书”,命令精通语言文字的官员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制满文。额尔德尼和噶盖推辞说:“我等习蒙古字,始知蒙古语。若以我国语编创译书,我等实不能。”努尔哈赤说:“汉人念汉字,学与不学者皆知。蒙古人念蒙古字,学与不学者亦皆知。我国之言,写蒙古之字,则不习蒙古语者不能知矣。何汝等以本国言语编字为难,以习他国之言为易耶?”见二人仍然面有难色,不得要领,努尔哈赤接着又说:“写阿字,下合一玛字,此非阿玛乎(阿玛,父亲)?额字,下合一默字,此非额默乎(额默,母亲)?吾意决矣,尔等斌写,可也。”于是,额尔德尼和噶盖奉命在蒙古文的基础上,遵...
· 满族乐器简介满族的“腰铃”是啥样的
西沙,汉译“腰铃”,以其围于腰间演奏而名之。它是满族萨满乐器中的另一种重要乐器,亦称“摇铃”(以扭腰摇晃演奏而名之)。我国东北许多地方史志中都有关于西沙的记载,譬如《呼兰府志》、《安东县志》、《吉林新志》、《瑷珲县志》、《依兰县志》、《东丰县志》、《望奎县志》等等。在清代宫廷的萨满跳神活动中,西沙也是必备之器,这在清乾隆皇帝敕撰的《钦定满族祭神祭天典礼》中已有比较详细记载。众所周知,清代仪典,多为沿用明礼,实为汉制,而“惟祭天于堂子祭神于坤宁宫犹能保存故俗”,这“故俗”,即萨满跳神。清宫萨满所用乐器已加进了琵琶、三弦等,但仍未丢掉腰铃。《钦定满族祭神祭天典礼》中绘有西沙的形制图,并标有比较明确的尺寸,分为大、小两种西沙在不同的祭祀程序中使用。大西沙在表演时,将西沙系于表演者之腰际,舞时腰胯左右摇摆,西沙随之“啷啷”做响。小西沙则仅仅用于“背灯祭”中,拿在手中演奏。西沙,由腰带、衬裙、锥铃、...
· 满族服饰满族的旗头与马蹄底鞋是啥样的
旗头发冠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马蹄底鞋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马蹄鞋底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马蹄底鞋的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
· 满族文化惟妙惟肖的满族补绣啥样
满族民间补绣不仅是为了装饰、美化生活,同时也反映了满族人民的道德观念、理想追求和审美习俗,因而具有装饰性、艺术性、实用性和功利性等特征。从绣品功能意义上看,大多是满族姑娘为自己刺绣的嫁妆,因而补绣纹样往往与幸福、爱情、命运等连结在一起,倾注了她们对大自然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纹样多采用离意图案和吉祥纹样的象征意义,以体现喜庆、吉祥气氛。如笔者近几年在铁岭东部山区收集的补绣枕头顶纹样“榴开结百子”、“吉祥盘长”,是满族妇女多子多福、生活美满、长久吉祥寓意的体现。满族民间补绣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在开原威远东山沟收集的满族补绣坐垫,是用四种深浅不同蓝色家织布,剪出复杂多变的“鱼戏莲”图案,在朴素、单纯中求丰富、变化。律动的线、跳跃的点、静止的块面形成了丰富多彩、节奏和谐的抒情画。满族补绣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纹样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一、...
· 满族的文字
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满族人民创制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语是由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人的语言继承发展,不断融合新的成分而形成的。在历史过程中,满语的语音发生了演变,因此可以分为清代满语和现代满语。现代满语较之清代满语:语音的元音简化;切韵清字消失;辅音减少;音节受汉语轻重音推动而简化;单音节汉语借词取代一些固有多音节词;词的固定重音变为自由重音;有六种语流音变现象。词汇量扩大,出现大量借词。词汇可分为根词、派生词、复合词、粘合词。语法结构类型主要仍是粘着语特点,但有向孤立语结构类型靠拢的趋势。满族先民曾创制借用过几种文字,满族自己的文字是女真首领努尔哈赤1599年2月下令文臣额尔德尼、噶盖利用蒙古字母创制的。这种满文史称老满文或无圈点满文。这是一种拼音文字。1632年,皇太极命达海在老满文的基础上统一字母形式,增加圈点,增加新字母,改进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