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彝族饮食 理南涧彝族“跳菜”是舌尖上的民间艺术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23
转发:0
评论:0
彝族饮食理南涧彝族“跳菜”是舌尖上的民间艺术,理南涧彝族“跳菜”舌尖上的民间艺术“南涧跳菜”又名“抬菜舞”(彝语称为“吾切巴”

理南涧彝族“跳菜”舌尖上的民间艺术

“南涧跳菜”又名“抬菜舞”(彝语称为“吾切巴”),是南涧无量山、哀牢山一带彝族群众举行喜庆、婚丧等活动时必不可少的一种习俗,是南涧彝族特有的传统饮食文化,它把粗犷、古朴、生动的民间艺术亮点融汇其中,堪称“东方饮食文化之一绝”。2003年3月,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授予南涧县“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2008年,“南涧跳菜”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跳菜”又名“抬席”,分两部分内容:宴会开始时叫“上席”、“出席”,宴会结束时叫“撤席”或“下席”,一般以前者为主体。凡遇婚、丧一类红白喜事,举行10桌以上的宴会都要“抬席”,主人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尊敬。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三声大锣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民乐齐奏;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高腔吆喝声与纯真优美的民乐声,汇成一曲高品位的民间交响乐而令宾朋好友欲仙欲醉。

当锣鼓声响过,人们翘首以待的“跳菜”师傅闪亮登场,大师傅们依次从厨房走出,他们手里托着托盘,盘中摆满菜碗,一般两人一对,一对跟着一对跳;有的一人骑在一人身上,下方两手托盘,上方吹奏金唢呐,头还顶着大菜;那“口功送菜”不亚于杂技,令人惊叹、叫绝。伴随着唢呐声,大师傅们迈着轻柔而敏捷的步子,缓缓入场,一摇一晃,姿势各异,变化多端,时而“金鹿望月”,时而“野鸡吃水”,翻转跺脚,大步舞盘,刚柔相济,旋转自如,不断地把装满菜肴的托盘在他们手中花样翻新。

跳菜是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的传统民间艺术,被誉为南涧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如今,随着南涧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传统跳菜艺术经过发掘、整理、创新,逐渐走出了大山、走向世界,成为南涧县的一张靓丽名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道上南涧“跳菜”艺术的民间化
看见"跳菜"二字,不要误以为是什么新的科技发明--会跳舞的蔬菜,或是在四川流行的"跳水泡菜",它实际上是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一种拥有1200余年历史的民间舞蹈。中国盛唐时期多位皇帝表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从唐太宗迷恋王羲之的《兰亭序》到唐玄宗直接出任唐朝"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正是在这种气候下,云南当时南诏国的《南诏奉圣乐》舞动长安,被列为唐朝14部乐礼之一。在《奉圣乐》的伴奏下,舞者奉盘或托盘起舞,舞袖旋转,姿态蹁跹,这种"抬菜舞"最初为雅致的宫廷舞蹈。这种创立于公元800年的《南诏奉圣乐》"抬菜舞",经历千余年的演变,已经在南涧县的民间扎根,成为民间礼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要一站,当新华社"踏访茶马古道"报道组一行一来到位于云南省西部,夹在大理、临沧...
· 彝族饮食彝族特色菜是什么风味血大肠很独特
餐厅里必点的彝族特色菜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每天这食物是一定少不了的,如果是美味的食物那一定是最棒不过的了,世界上好吃的东西说上十天都说不完。那么趣历史小编就要带你去彝族文化看看彝族美味的特色菜。彝族坨坨肉:坨坨肉是彝族人逢年过节及招待贵客的招牌菜,其肉为30市斤以下以非现代饲料喂养而成的小猪为原料,辅以彝族特有的香料、佐料稍加加工而成。其肉块硕大,一般呈正方形,故称“坨坨肉”,入口化渣,肥而不腻,口感细嫩,充分体现了彝族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放性情。烤小猪:烤小猪,是一道彝族独具特色的风味菜。选用20-30斤重的仔猪,杀后去毛,去内脏并洗净后架在火上翻烤。烤好的小猪,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具体吃法可将小猪切成“砣砣”,抖以佐料食用。也可将整个烤猪放在一个大盘内,另放几碟蘸水或其他佐料,然后各人拿刀,自割自吃。烤小猪肉外脆里嫩,酥香可口,味道鲜美无比。彝族辣仔鸡:彝族的辣仔鸡,用2...
· 彝族节日跳弓节是那坡彝族村寨的传统节日
跳公节,为期三天,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彝族村寨的传统节日。跳公节是彝族对击败外族侵略取得胜利的一种庆祝活动。庆祝活动历史至少有上千年,后人一直沿袭下来以示纪念。跳公节即跳弓节,彝语称为“嘈契”,意为“跳弓舞”,也称“孔够”,意为“快快乐乐,祈祷祝福”。跳弓节是居住在那坡县桂滇交界地区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各个村屯过节的具体日期虽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每年农历四月上、中旬举行。节的来历,据传是有一位祖先曾率领彝人在保卫疆土的战斗中被敌人围困在大山竹林中,情况十分危急。后他们以竹子制造弓箭,奋起反击,终获胜利。凯旋回来,受到族人的热烈庆贺,久而久之,遂成风俗节日。跳弓节的活动内容极为丰富多彩,而以祭神和歌舞为主,整个节日活动要举行三天才能结束。第一天,先祭祀祖先和天地众神。祭完神后,人们集中到村寨场坪跳集体舞,表现以前庆祝胜利归来的场面,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第二天晚上,人们又到各家各户去跳...
· 彝族民族概况彝族的起源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
· 走进广西彝族跳公节揭秘跳工节的由来和习俗
跳公节是广西那坡县和云南富宁县一带彝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对于跳公节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最主要的说法是纪念救彝族祖先的金竹。跳公节又称跳弓节,在当地,虽然过节的具体日期各村屯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在每年农历的四月上、中旬举行。关于跳公节的来历,有不同的传说,传说一:彝族的祖先在保卫疆土的战斗中被敌人围困在竹林中,情况十分危急。他们急中生智,用竹子制造弓箭,奋起反击,终获胜利。凯旋后,族人热烈庆贺,久而久之,遂成风俗。另一传说是彝族首领九公率部出征,在一次战斗中吃了败仗,无奈之下钻进一片金竹林暂避。广西彝族跳公节敌人雨点般的乱箭射向林中,但金竹林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令敌人无法杀伤,乘此机会,他们点燃竹叶迷惑敌人,敌方误以为九公在施妖术,不战而退。回乡之后,九公不忘金竹救命之恩,率族人于农历四月,在广场中央种金竹一丛以示纪念,并世代相传,形成那坡地区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跳公节的活动以祭神和歌舞为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