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瑶族传统的民间趣味体育项目都有啥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7
转发:0
评论:0
瑶族传统的民间趣味体育项目都有啥,瑶族漂泊游耕的生活炼就了瑶胞的不屈不挠、果敢刚毅的团体习性。他们创造着物质,

  瑶族漂泊游耕的生活炼就了瑶胞的不屈不挠、果敢刚毅的团体习性。他们创造着物质,探索着文明。瑶族居住地区多为带,村寨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形成了瑶族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

  对顶木杠、毛莱球(木头球)、打陀螺、人龙、打猎操、播公(打长鼓)、芦笙长鼓舞、串春珠、伞舞、刀舞、盾牌舞和瑶拳等活动形式,就是瑶族人民经常开展传统的体育活动。

  代表性体育项目

  对顶木杠,是广西龙胜红瑶民众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为一种较力型活动形式。

  瑶族的对顶木杠比赛,须先准备一根碗口粗,长约3米的木杠。场地无特别要求。比赛时,对垒两人各以红布缠腹,分别顶住木杠两端进行对抗较力。期间,双方用手扶住木杠,奋力向前推顶,直至一方不支败下,再换一人与胜者较量。这一比赛形式规定,凡能连胜五人以上者,将被誉为大力士。

  流行在瑶族民间的人龙活动,多在每年春节期间和10月16日的“盘王节”举行。共有“人柱、宝塔、串牌坊、雄鹰展翅”等18套技巧动作。一般由17人组成,构成八节。每两人一组为一节,一人站立,一人跨于其肩,向后仰头搭在后一组跨者的腿上,并双手扶住其双脚。

  后一组站立者双手扣住前一组仰卧者的,这样各组前后互相连接是为“龙”身;最前边一组的站立者由另一人紧贴胸前,双腿反夹其腰,是为“龙”头,有时站立者肩上还坐一小孩;最后一组的骑跨者身向后仰,悬空摆动,是为“龙”尾。

  人龙运动时,由“龙”头领先,作“之”字形、圆形、弧形的路线走动,速度或快或慢。每个人靠脖、肩、脚的横贯力和腰、腿的伸缩力互相配合,运动量很大,可以培养人们坚韧不拔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刀舞,是瑶族民间流行的一类民间武舞,带有武术套路的技击特点。刀舞流传于过山瑶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盘王为了抵御外族侵略,率领族人练兵而留下此舞,并在流传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完善。刀舞的道具有大刀和关刀(如戏曲中的长把大刀)。

  大刀套路有拖刀一、拖刀二、走四方一、走四方二、磨刀一、磨刀二、刀试下、篾刀一、篾刀二、上篾刀、顿刀、换刀、扎刀翻身、穿刀、对刀走路、大开刀、夹刀、转刀、撩头转尾、上试刀、下试刀、量宽、响刀等;而关刀套路则有前绕刀、分刀、跨刀、绕刀转身等。

  两“刀”的基本动作是一样的,有试刀、磨刀、刺门、砍刀、拖刀等。在刀舞过程中,通过躲闪、进退和跳跃等变化,表现两人对杀的情景,以及伐木、修路等生产劳作的画面。动作粗犷原始,带有武术的痕迹。

  人龙,是湖南江华一带瑶族民间流行的具有舞蹈特点的传统体育活动。

  瑶族的人龙活动相传起于明代。明代嘉靖七年,瑶民因忍受不了当地官绅的压迫与剥削,便推举17名代表上京告状,终于废除了“不准瑶民摆桌子吃饭”和“逢年过节要宴请官绅”的两条陋规。回到家乡后,这17名代表受到热烈欢迎,他们自己也激动地互相拥抱,骑上肩膀集体舞了起来。后来,这种骑在肩膀上的集体舞便逐渐发展成了一种“人龙”的体育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瑶族节日瑶族传统节和倒稿节都有啥习俗
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人民传统的欢庆丰收的日子。这时,稻子、红薯、包谷、粟米等农作物都己收割完毕,瑶族人民把这一天定为“倒稿节”。在这一天之前,谁种谁收,不准乱割滥收,否则按乡规民约处以罚款。过了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捡成果,谁收谁得,不得干涉。“倒槁节”这一天,人口多的大瑶寨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斗牛赛”,选择大田垅或一块平地做赛场,牵一膘肥体壮的水牯牛到赛场,牛角上系一红绸结,吃完一倒稿饭:(一般是鸡。鸭、鱼、肉俱全,仅次于春节),寨上的男女老少和请来的客人,纷纷来到赛场。主赛人宣布比赛开始,寨上的青年小伙子自告奋勇地站出来,长辈们给他们头上扎好“英雄节”,并讲一些吉利祝愿的话。长者退场后,赛手们手持棍棒与牛角斗,直到把牛斗得精疲力尽,自动退阵为止;到了晚上,男女青年自动集合在一起唱“倒稿歌”(即丰收歌)。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约定一个坪场为歌堂,吃完晚饭,烧上一篝火,男女青年围着篝火...
· 瑶族的舞曲都有啥形式的?瑶族音乐简介
瑶族舞曲简介:作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作曲家以民间舞曲《长鼓歌舞》为素材用管弦乐的手法,丰富、生动的展现了瑶族民众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乐曲用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的生活情貌。综述:管弦乐《瑶族舞曲》,刘铁山,茅沅曲。这是一首非常值得仔细聆听,反复回味的单乐章管弦乐曲。据说,该曲先由刘铁山有感于粤北瑶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庆节日场面,以当地传统歌舞鼓乐为素材创作了《瑶族长鼓舞歌》,后由茅沅将该曲的部分主题改编为管弦乐,最终完成了这首中国管弦乐作品中的奇葩——《瑶族舞曲》。《瑶族舞曲》突出了民族乐器的音色与性能,善用同组乐器的不同音色组合。作曲家周文中评价彭修文具有丰富的想像力,指其改编工作差不多是重新创作,是一首按照“西方化”的表现手法,由中国民族乐曲改编成的现代乐曲。它表明在接受了西方管弦乐队的影响的中国正在起着怎样的变化。结构管弦乐《瑶族舞曲》为单乐章复三段体结构(A→B→A...
· 瑶族传统节日瑶族人在"干巴节"上都干啥
“干巴”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每节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农历二月下旬各村寨的瑶族人民便忙碌起来,商议节日活动的内容,然后各村分头准备。上山狩猎的村寨,负责修理枪支、冲火药、打码子,做弓弩等。下河捕鱼的村寨也置鱼网、鱼叉等器物。节日这天,天刚蒙蒙亮,原商定上山围猎的村寨的成年男子,手持火枪、弓弩,带上耙耙等食物,上山围猎,老年人和妇女则在家中宰鸡杀鸭,染制各种糯米饭,舂耙耙,准备酒菜。男子上山获得的野物,拿回来分配时,人人有份。要是获不到野物,就会被人们取笑。尤其是“门胞”(小伙子)要被“门煞”(姑娘)所轻视,因此上山狩猎的“门胞”总是不辞艰险,千方百计地捕获野物。原商议下河捕鱼的衬寨也在黎明之前出发,男女老少结队而去。捕到的鱼虾,也按户分配,共享节日的欢乐。傍晚,人们回到寨中,互相串门,互相祝贺,取出香甜的米酒,吃着香味扑鼻的糯米花饭,用当天的猎物或鱼,美美地饱餐一顿,但或多或少要留下一部...
· 瑶族礼仪简介瑶族对待客人是都有啥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
· 瑶族的传统服饰
(一)女子服饰瑶族妇女服饰,可分3种类型: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者,衣裤的长短各地不同。有穿无领短衣,以带系腰,下着长短不等的百褶裙、裹腿者。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在领襟、衣背胸前、袖口、裤腿及裙身等处饰大面积挑花或织花,花纹皆为几何形图案,与苗、彝等族刺绣多用曲线图案迥然不同。头饰瑶族妇女头饰异彩纷呈,其中有宝塔式、飞檐多、凤头式、平顶式、帆船式、圆筒式等等。广西大瑶山的部分瑶族妇女,头上戴有三条弧形大银钗,两头上翘,重达一斤左右。广西贺县瑶族地区妇女喜欢宝塔式的头饰,它高一尺左右,用十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而成,并用丝线和五色珠子加以装饰。贺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