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白族民俗 白族的撒花秧是怎样的一种活动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6
转发:0
评论:0
白族民俗白族的撒花秧是怎样的一种活动,洱源县茈碧白族地区在夏插时流行一种叫“撒花秧”的活动。撒花秧是在农事最忙又最

  洱源县茈碧白族地区在夏插时流行一种叫“撒花秧”的活动。撒花秧是在农事最忙又最辛苦的栽种中途进行的。

  花秧(白语叫:“花纸”)是从整丘秧田里长出为数极少的两三株有别于其它的秧苗,拔秧时偶尔发现。花秧是整株或其中有两三片秧苗的边缘,镶着白里透黄的一道细细的颜色,显得独特、好看,当地白族赋予它一个很美的名字叫“花秧”。

  清晨,男的拉田,女的拔秧。拔秧时无论老少青壮,若遇上花秧,预示着当年有好运气。拔到花秧后,找来几分硬币,用一小块红布或红线,将硬币包紧或扎牢在花秧的根部,再把花秧捆扎在整把秧的内层中心。从表面看,与其它秧把一模一样,混同于一筐秧把中,就连扎花秧本人也一时分辨不出到底是哪把了。约定俗成,这筐秧苗只许两到三把是扎有花秧的。撒秧的必须记住,这筐苗只能撒在同一丘田中,即当天插秧人数集中的大田里。

  中午,栽插开始了。劳作的人们你追我赶,一派热火朝天的气氛。此时,有人无意中拿到了那把花秧,拆开后,花秧、红布等物一下子抖落出来,非常显眼,旁边的人便大声嚷着:“有喜啦!有喜啦,某某有喜啦,请客!”所有的人停下手中的活计呼应起来,向花秧得主者表示祝贺:是上年纪的中年女人,祝贺她讨上儿媳或早日抱上孙子;是大姑娘预祝她嫁个好郎君;是新媳则祝她早日生个胖娃娃;是小伙子则祝贺他娶个漂亮的媳妇。

  大凡遇到花秧的得主都认为自己碰上好运。立即起身去筹办食品。

  午后栽秧途中“打腰台”(休息)时,花秧得主便把买来的糖果、炒豆、香烟等一一分送给所有栽插的人们,而对扎花秧的则予以重点酬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白族习俗白族的民俗活动“春社”是怎样的
在各家各户满栽满插“关秧门”之后,不少白族村寨里的老人,都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举行一次祭祀土神的“春社”活动。举行“春社”活动的地方,一般都在位于山头岭角的寺庙溶洞中。这一天,村寨里一些热心热肠的大姑娘小媳妇赶早市早街,打酒称肉买蔬菜。早饭后,老人们就相互邀约,走一阵歇一会地上山。到达目的地后,有时一边眺望山下的乡村田野,指指点点,谈谈农事;有时三人一伙五人一群,说古道今,摆龙门阵;有时在草坪上围成一圈,打霸王鞭,唱大本曲;有时吹笛弹弦,合奏洞经音乐……这其间,专门为老人们烧茶水的小青年,频频给老人们端送上一杯杯后劲十足的“雷响茶”,香气飘溢的米花茶。茶好饭熟之后,老人们点着香火,摆好筵席,开始“上祭”,并说上一些诸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寿年丰”、“民富村安”的吉语颂词。待“田公地母”、“五谷神王”、“六畜大王”这些“土神”们“享祭”过后,老人们才席地而坐,男...
· 中华民俗 - 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白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习俗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婚俗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
· 白族的长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民间艺术
和各兄弟民族一样,白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各种民间表演艺术,不但有着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而且形式多样,门类齐全。诗歌、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各艺术门类都有着丰富的艺术积累,在世世代代白族人民中间广为流行,自古及今,常盛不衰。白族调,是白族民间最为普及的一种演唱艺术,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唱,即便唱不出口的人也会背上几首歌词。山区半山区的白族人,父母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也通过教唱白族调来进行。白族调的唱词从文学上来说已经形成了本民族所独有的诗歌格律,通称为"三七一五"体,即每节歌词以三个七字句和一个五字句构成,(大凡白族的韵文都基本遵循这个格律)。明代白族诗人杨黼创作的《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的白语抒情长诗就以这种格律写成,因而又被称作"山花体"。白族民歌绝大多数是七句或八句为一首的短歌,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一般以三个字的"韵头"起韵,然后是两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下阙为三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
· 白族有多少种舞蹈?白族的舞蹈又是怎样的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经有小部分白族人民将歌、舞、乐三者融为一体。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之纹饰中有铜鼓舞、芦笙舞、羽舞、鹭舞、盘舞、盾牌舞等等。在一个铜扣饰上,铸有八人组成的歌乐舞组合图像。至今流传在山区的各种原始舞蹈种类还有鸟兽类舞蹈、踏歌舞、巫舞、踩牛舞。如鸟兽类舞蹈为无歌相伴的纯舞蹈,流行于怒江勒墨白族青年妇女中。人数不等,以步伐为节奏,以双手和身段的变化描述模仿鸟兽牲畜动作及人们采集、劳动行为。洱源西山对纯舞蹈有个专有名词叫“力格高”,老少皆喜,尤为少男少女热爱。表现内容与勒墨白族农事生产内容相同。舞蹈动作达16种。为一步插、二步插、互插、互旋转、四梅花、四相迎、五子登科、狮子纺麻、鸡反毛、老鹰展翅、前后跳、单双脚跳、快纵、搓衣洗线、羊羔吃奶、马踢脚等。除了与汉族相同的传统节日外,白族人民还有本主节、三月街、火把节、拜二月、石宝山歌会等二十多个。几乎月...
· 白族民间艺术简介白族的扎染技术是怎样的
由蓝白两色构成,出产于大理周城的扎染艺术,凝固的实际上就是当地自然的颜色——有时蓝、有时呈墨色的点苍山,洱海上空的月色。74岁的张亮宵坐在自家的织布机上纺布,这架和她年岁相仿的老织机上做出来的棉布,最终将被用来制成扎染桌布和其它布艺。张老太太生活的周城位于云南大理市区约20公里,为著名的扎染之乡,当地有多家扎染工厂和家庭作坊。“在棉布上刷了底色之后,把布匹用针线捆扎起来然后浸泡在染料缸里,一个星期过后,把布捞出来晒干、洗净就好了。”张亮宵向记者解释扎染工艺的流程。作为历史上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以及唐代南诏王朝的统治中心旧地,大理以及周边的喜洲、周城、剑川、鹤庆留下了大量关于茶马古道的历史遗存。喜洲古镇白族聚居地一带的导游告诉记者,在当年茶马古道兴盛时期,古道除了带来茶叶等物资,还给当地带来丰富多元的文化,比如扎染就是从中原传入的。扎染工艺源远流长,古称“绞结”,早在南诏时期就产生,发展至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