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哈尼族乐器巴乌啥样的?为何说巴乌很奇特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24
转发:0
评论:0
哈尼族乐器巴乌啥样的?为何说巴乌很奇特,巴乌是哈尼族、彝族单簧气鸣乐器。哈尼语称各比、梅巴、妞巴。彝语称非里、尔吉非

  巴乌是哈尼族、彝族单簧气鸣乐器。哈尼语称各比、梅巴、妞巴。彝语称非里、尔吉非里、比鲁、乌勒。汉语称巴乌。流行于云南省南部的红河、玉溪、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德宏等地区。

  简单奇特的哈尼族乐器——巴乌

  关于巴乌,民间传颂着这样—个神奇而美妙的故事——很早很早以前,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哈尼族有—位纯洁、美丽、善良的姑娘梅乌,与英俊、勇敢、勤劳的小伙子巴冲相爱.他俩发誓要像树枝和绿叶那样永世相伴,寨子里的人无不赞叹和羡慕他们。这事被深山里贪婪的魔鬼知道了。

  就趁人们歌舞时,驾着一阵狂风把姑娘掠走了,硬逼着姑娘和他成亲,姑娘不畏魔鬼的威逼和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一言不发。

    于是魔鬼恼羞成怒,凶惨地割去了她的舌头,并将她扔进了深姑娘怀念着心上的恋人,整天徘徊在山林之间,有苦难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一天,树林里的仙鸟衔来了姑娘的舌头和一截竹子,让姑娘把舌头放进竹管里,告诉她“竹子会帮助你说话”。

  于是妨娘吹响了竹子,发出了优美的乐声,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和对魔鬼的控诉。乐声传到巴冲耳边,小伙子历尽艰险,把姑娘救了出来,回到亲人的身边,重新获得了幸福。后来人们用二人的名字撷首去尾,给这件会说话的乐器取名为巴乌。从此,巴乌就在哈尼山寨世代流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彝族乐器双管巴乌是彝族的一种特殊乐器
双管巴乌是一种单簧气鸣乐器。双管巴乌是由两个巴乌升级组合而成的。而升级过后的双管巴乌音色更好,而不会影响原巴乌的魅力音乐。你知道这个独特的乐器是哪个民族的吗?本期彝族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双管巴乌又称双眼巴乌。彝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蒙自、建水等地。双管巴乌是在传统巴乌的基础上,通过两支巴乌的组合,在不破坏巴乌天然最美音段的基础上,对巴乌音域及演奏进行扩展。双管巴乌从形状上看酷似两支巴乌捆绑,有两支主管,因此形象的称之为双管巴乌。从单支主管的音域及演奏方法上看,也和传统巴乌一样。其创新在于两支主管上运用的手指法不同,从而使得巴乌音域扩展3个音。这种异调双管巴乌,由吹头插座、管身、和牛角垫构成。吹头插座为两个独立的铜制吹管,上端为弯形吹口,下端设有安置管身的插座,吹头里面置有铜制,为避免吹奏双管时漏气,在两个吹口之间夹有牛角垫。两支管身均由内径较细的竹管制作,...
· 哈尼族为何要住蘑菇房?哈尼族蘑菇房啥样
村寨一般为三四十户,多至数百户。村寨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周围绿竹青翠,棕樟挺拔,间以桃树梨树,村前梯田层层延伸到河谷底。离村寨不远有清澈酣凉的泉水井。一栋栋哈尼族住房结合地形沿坡布局,高低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朴实多变的景象。相传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客人来到,热情的主人就会请你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像哀牢山的竹子一样有枝有节有根的歌声,并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蘑菇房造型美观,别具一格。冬暖夏凉,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为三层:底层关牛马...
· 哈尼族的“独筒烟锅”啥样?哈尼族的饮烟习俗
哈尼族,相传源于古代游牧于青藏高原的氐羌族群。公元前3世纪,部分氐羌部落向南迁徙,散居在云南的哀牢山区等地,这时,史籍现“和夷”的名称,有关“和夷”的文字也许是对哈尼先民最早的记载。哈尼族人一向热情好客。到哈尼山寨作客,不管是哪儿来的客人,也不管到了山寨哪一家,一踏进哈尼族人家的门槛,主人便会主动起身让座,换水烟筒的水,点上自制的火绳,拿着装有烤烟丝的烟盒,请客人吸烟。烟,当然是色黄、丝细、味厚的上好“刀烟”。因为烟丝是用刀切割而成的,所以,哈尼族人称烟丝为“刀烟”。水烟筒,是哈尼族人自己制作的“独筒烟锅”。说起哈尼人的“独筒烟锅”,制作起来简单易行。一般先取一根长约六七十厘米、口径为8~10厘米的粗竹,把中间的竹节打通,只留底节,然后,在竹筒下端四分之一部位凿一孔,插入一根细竹做烟嘴,一副“独筒烟锅”就制作完成。当然,一些讲究的哈尼族人会在烟嘴小孔周围包上一圈铜片,顶端嵌上羊角状小角片,...
· 哈尼族乐器简介哈尼族都有哪些特别的乐器
哈尼族民间乐器一般不用于民歌、说唱和舞蹈的伴奏,而是一种独立的音乐类别,较之民歌形式和音域更为灵活多样。各种乐器因其构造的不同、音域和表现力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色特点和常用音调。其中主要有:小三弦、大三弦、四弦(月琴)、胡琴、口弦、竖笛、栽秧号、巴乌、小哩、大哩、稻管以及牛角号等。如果按乐器的性能、音调和构造特点分类,小三弦、大三弦、四弦、胡琴为弦乐器;竖笛、栽秧号、巴乌为管乐类;口弦、小哩、大哩、稻管为簧乐类。其中流行最广、发展水平较高而别具特色的民间乐器首推小三弦、小哩、大哩、稻管、栽秧号等。小三弦,用梨木作弦柄,是当地哈尼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发展较为完善,曲调丰富,手法变化多样,乐曲结构严谨。其弦筒多采用笋叶蒙面,用牛角片作拨子来回拨动琴弦,因而音乐极为清脆、优雅而深沉。小三弦虽属即兴弹奏的乐器,没有固定的乐曲曲谱,听似曲调纷繁,但乐曲结构和拨弦手法都有一定规律,并成为一种传统...
· 元宵节习俗:迎紫姑/走百病/巴乌节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