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黎族的餐具和炊具是怎样的?又有啥特点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6
转发:0
评论:0
黎族的餐具和炊具是怎样的?又有啥特点,餐具  一、排塔“排塔”是竹制的饭盒。取老云竹的一个竹节筒,直径15厘米

  餐具

    一、排塔

  “排塔”是竹制的饭盒。取老云竹的一个竹节筒,直径15厘米,长30厘米,削去竹皮。在筒身上端三分之一处相对制有两个耳孔,系着绳子,筒口盖也是竹制的。筒身雕刻几何纹、人纹和青蛙纹图案,象征吉祥。“排塔”工艺美观且耐用。居住在五指山地区的黎族出门野外劳动,都用“排塔”盛饭,是一种较为卫生的餐具。

  二、喂猜

  “喂猜”是使用五指山树果制成喝菜汤的小匙。这种果呈球状,果壳坚硬,大如鹅蛋。把成熟的果壳破开两块,加工后钻两个孔,用白藤片系上竹柄,制成舀菜汤的勺具。

  三、辣椒具

  民间普遍利用小竹筒或独木制作成盛辣椒的小盒子,工艺美观实用。

  四、簸箕

  居住在山区的黎族使用竹片编织直径一米宽的簸箕。用餐时把簸箕放在地上,放置碗筷和菜碗,周围是用餐坐的小木凳。

    炊具

  一、陶锅

  陶锅,是黎家煮饭做菜的主要炊具,大小不等,锅盖陶制或独木刨挖制成。

  二、铁锅、铝锅

  铁锅和铝锅,均系外地输入。铁锅于唐代进入黎区,铝锅于1939年日军侵占海南始,在沿海黎区使用,解放后黎家普遍使用铝锅。黎区甚少使用铜锅煮饭。

  三、皮锅、南瓜锅、椰子锅

  黎族上山狩猎,捕获山猪或黄猄时,剥开其皮,用树木在地上立四根木桩,固定兽皮,把野物的血及内脏放进皮锅中煮,加入盐巴,煮成美味野餐。黎族守山栏园时,把山栏园里的大南瓜,从瓜蒂部开洞,取出瓜瓤,盛上水放进适量米和盐巴,在火堆中烧。椰子锅,即把椰子从蒂部开洞口并保留其水,把米装入椰子内,以椰子皮和壳当锅,放进火堆中烤,煮成干饭。味道独特,滋补健身。正如黎族歌谣:“出门不带锅,时对(即时餐)多基础;仙饭任尝吃,肚饱又唱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黎族的生活习俗舞是怎样的?又有啥含义
黎族作为海南岛的最早居民,在海南岛这种自然环境条件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魂,都有吉、凶、福、祸。所以黎族人民在日常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各种生活习俗,诸如生产劳动、建屋迁宅、婚姻、生儿育女等,都非常注重节令时辰,而且每当行动前都要举行一定的祈祷仪式,以期盼一切平安顺利,不出意外。在黎族“合亩”制地区(今五指山市),流行着逢农历三月、七月和十月做“牛日”的习俗。黎族有自己本民族的历法,l2天为一周期,每天以一种动物命名,类似汉族的十二地支。“牛日”被认为是“福日”、“良日”、“吉日”。所以每到“牛日”,必跳《祝福舞》。在春意浓浓的三月份的第一个“牛日”,要为牛跳《祝福舞》,祝愿牛群肥壮多子;在骄阳似火的七月份夏季晚稻插秧的第一个“牛日”,要为“稻”跳《祝福舞》,祈求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在收获季节的金秋十月的第一个“牛日”,为“人”跳《祝福舞》,期盼全寨大小平安...
· 黎族族名是咋来的?黎族的方言又有啥特征
黎族族称叙述。黎族方言及特征。“黎”是他称,即汉民族对黎族的称呼。黎族一般都自称为“赛”,赛是其固有的族称。黎族内部因方言、习俗、地域分布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称呼,主要有“哈”、“杞”、“润”、“赛”和“美孚”等称呼。黎族在海南岛的历史有三千多年,秦汉时期南方百越的一个分支“骆越”与黎族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族称、方言及主要特征见于史籍记载,与今天黎族有直接渊源关系的最早名称叫作“里”。如《后汉书·南蛮传》就有“建武十二年(公元36),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的记载。当时“里”与蛮是并称的。东汉以后,史籍中的“里”字多了人字旁,常常是“俚僚”、“夷僚”等并称。三国吴人万震《南州异物志》载:“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这项记载表明“里”字已转化为“俚”字,并对其分布作了明确叙述。南朝时期,“俚”字作为族称,出现更加频...
· 黎族的竹竿舞是怎样跳的?又有啥好意头
黎族舞蹈是黎族人民在海南岛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积淀而形成的。黎族社会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经济生活、劳动生产、反抗斗争等等,都可以从舞蹈这个角度上得到一定的展现。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据传,跳柴是黎族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祭祀方式。黎家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喜气洋洋,身穿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家养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传播、演变。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之为“男女混合打跳”。过去,“三月三”为黎寨的山恋节,现今也增进了...
· 黎族与吃有关的食物是啥?又有何历史由来
与“吃”有关的植物黎族宗教信仰多种多样,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反映了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则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信奉万物有灵,盛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众多植物中,椰树与黎族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关于椰树的传说也是不胜枚举,其中被广为流传的是“黎王”(即黎族人的首领)的故事。传说在一次与外族人的争斗中,“黎王”带领族人打了胜仗。为了庆贺胜利,“黎王”大宴族人,觥筹交错间大家都有些醉意了,不知不觉便疏松了对外界的防范和警戒。孰知敌人派了奸细潜伏在“黎王”旁边,趁人们酒酣之际谋杀了“黎王”,并将其头颅挂在黎寨的旗杆上,通知敌人前来攻寨。早已埋伏在寨子周围的敌人此时一拥而上,霎时间万箭齐发,眼看黎寨便要遭受灭顶之灾。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敌人射出的箭都落在了挂着“黎王”头颅的旗杆上,而且旗杆不断地长高长粗,渐渐地变成了树干,上面的箭变成了开阔的叶子,而“黎王”的头颅则变成...
· 黎族女子服饰是啥样的?黎族女子服饰特点
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织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上衣有直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者贯头衣。贯头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织的布料缝成,适于刺绣加工,故衣襟多是绣花。女裙,我们称之为筒裙,通常由裙头、裙身带、裙腰、裙身和裙尾缝合而成,但也有少于或多于四幅;由于各幅都是单独织成,因而适合于织花、绣花和加工,所以筒裙花纹图案比较多,复杂。有些筒裙为了突出花纹图案,又在沿边加绣补充,提高图案色彩,故称为“牵”。妇女筒裙,由于织花的经纬密度高,大大加强了筒裙的牵度,因而经久耐穿,又具有特色。妇女的筒裙,规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哈方言的“哈应”和聚居在东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的美孚方言妇女筒裙,可谓是最大最长,人们常称为“长式筒裙”;而居住在白沙的润方言黎族妇女筒裙,则是最小最短的,堪称为超短裙。一般来说,筒裙长而宽,或短而窄,都是为符合其生产环境和生活方便的需要。长筒裙的实用性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