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黎族族名是咋来的?黎族的方言又有啥特征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0
转发:0
评论:0
黎族族名是咋来的?黎族的方言又有啥特征,黎族族称叙述。黎族方言及特征。“黎”是他称,即汉民族对黎族的称呼。黎族一般都

  黎族族称叙述。黎族方言及特征。“黎”是他称,即汉民族对黎族的称呼。黎族一般都自称为“赛”,赛是其固有的族称。黎族内部因方言、习俗、地域分布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称呼,主要有“哈”、“杞”、“润”、“赛”和“美孚”等称呼。黎族在海南岛的历史有三千多年,秦汉时期南方百越的一个分支“骆越”与黎族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族称、方言及主要特征

  见于史籍记载,与今天黎族有直接渊源关系的最早名称叫作“里”。如《后汉书·南蛮传》就有“建武十二年(公元36),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的记载。当时“里”与蛮是并称的。东汉以后,史籍中的“里”字多了人字旁,常常是“俚僚”、“夷僚”等并称。三国吴人万震《南州异物志》载:“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这项记载表明“里”字已转化为“俚”字,并对其分布作了明确叙述。南朝时期,“俚”字作为族称,出现更加频繁,而且一直沿用到唐末宋初,才逐渐转变为“黎”。

  唐末刘恂著《岭表录异》,有“儋、振夷黎,海畔采(紫贝)以为货”的记载。《新唐书·杜佑传》中也有“朱崖黎民三世保险不宾,佑讨平之”的记载。

    《新唐书》为宋人欧阳修等撰,故“黎”之称应以《岭表录异》所记载为最早。该书约成于9世纪初,但普遍以“黎”代替“俚”、“僚”,作为专有族称的则是在11世纪以后。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苏轼父子谪居海南时的诗文、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赵汝适的《诸蕃志》等著作均以“黎”字一词称海南的土著民族。这种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在黎族当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特征的差异,还可以把黎族分为哈、杞、润、赛、美孚五种方言。每个方言内的土语往往与该方言自称或峒相适应。

  哈方言。哈方言过去作“侾”。但“侾”字过于生僻,意思不明确,故2001年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等单位在编写大型画册《黎族传统文化》时,决定以“哈”字替代之。并对原周边汉族将其内部带有歧视意味的称呼“四星”、“三星”分别改成“罗活”、“抱怀”。

    哈方言在黎族五个方言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历史典籍中,哈方言有“遐”、“霞”、“夏”等名称。哈方言主要分布在乐东、陵水、昌江、白沙四个黎族自治县和三亚、东方二市,其内部又有许多种自称。主要有“罗活”、“怀”、“哈应”三种称呼。“罗活”分布在乐东盆地及盆地边沿与哈方言其他类型杂居部分,少量还分布在东方、白沙等地,有罗活、抱由、多港、抱漫、志强、南唠等自称,大多是以居住地(过去的峒)命名的。“抱怀”主要分散在望楼溪中游的千家镇永益村、福报村等地,在三亚、东方也有少量分布,人数较少,自称“抱怀”。“哈应”,又作“哈炎”,在哈方言三个土语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黎族地区边缘地带的三亚、陵水、东方等地,与汉族相邻或杂居,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

  杞方言。杞原作“岐”,人口仅次于哈方言,主要分布在保亭、琼中、五指山2县1市。五指山地区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仍保留着合亩制度。1950年前合亩制以外其他地区男子全部改穿汉装,妇女已不文面。居住在琼中东部和南北部的受汉族影响较深,不论男女,全部改穿汉装,大部分改讲汉语,习俗类似周围汉族。住在保城的也全懂汉语,并用汉语唱歌。

  润方言。过去又称“本地”黎,是汉称,意思是“土著的黎族”。自称为“赛”,“润”是其他方言的黎族对其的称呼。居住在白沙黎族自治县东部,鹦哥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1950年以前,男子结髻在后,下穿“犊鼻裤”,上衣已改汉装。妇女文面文身,上衣宽阔,为“贯首式”,筒裙极短。润方言擅长造型艺术,妇女的织花与绣花,男子的骨刻与木刻,十分精致美观。居住在南渡江发源地南溪峒的润方言过去普遍保留着“上人下畜”的高架船形屋。润方言内部方言土语相当复杂,主要土语有白沙土语、元门土语。

  美孚方言。“美孚”一词,是其他方言的黎族,尤其是哈方言对其称呼的汉语译音。主要分布在昌化江下游两岸。美孚方言居住地一般有较宽广的平地与肥沃的水田。过去男子结髻在后,戴耳环,下穿左右各一块相掩的黑色短裙,上穿黑色开胸对襟无钮的短衣。上衣男女无分别。妇女用黑白相间的头巾缠头,下穿长及脚踝的长筒裙。文身文面。美孚方言不懂制陶,但擅长纺织和木工。

  赛方言。过去称“德透”黎,又称“加茂”黎,自称为“赛”。赛方言人口较少,主要分布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和三亚市交界的地区。男子已全部改穿汉装,妇女上衣类似传统的汉装,下穿长筒裙。

  尽管黎族内部在语言、习俗、服饰等方面存在着某些差异,但黎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其统一性是主要的,黎族内部虽有方言土语之区别,但互相之间可以进行语言交流,其中,赛方言与其他方言差别较大。至于文身、婚姻、饮食、居住、宗教信仰等习俗则大同小异,基本相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黎族的家庭结构啥样?黎族人是咋离婚的
家庭是黎族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男子婚娶后,父母亲给其盖房子,选择吉日良辰立火灶,自食其力。如黎族歌谣(意译):“一间茅房三石灶,一条绳子挂家当;一把钩刀砍大山,一碗谷种养全家”。家庭成员一般三至五人不等,因为男孩长大要分家,女孩长大要出嫁。通常一户只有夫妻、子女和抚养年老父母等眷属。家庭成员关系和睦,夫妻恩爱,尊老爱幼,同甘共苦。子女家教严谨,父母亲以传统观念影响子女的规范行为。因此,自古以来,婚姻家庭结构牢固,很少发生杀妻抛子和杀人越货的恶性案件。在婚姻家庭地位和权利方面,受到社会保护,村中一家遭受灾难,全村都给予赈济。夫妻地位平等,丈夫有责任保护妻子。舅权大于父权,出嫁的女子,受到丈夫的欺负,娘家兄弟出面谴责和处罚。夫家因其他原因丧失抚养子女的能力,舅家收养并资助其成家。女子在夫家违反家规,经丈夫出面向娘家说明,娘家负有教育责任。出嫁的女子,在夫家发生危及社会公德的行...
· 黎族历史黎族民间流传的英雄故事是啥
黎族的英雄故事,多以人物形象为主,通过对人物的典型描写,加以神奇化和超人化,着力塑造黎族人民心中的理想英雄。故事《兄弟星座》讲述:勇敢善战的七兄弟,为了讨个公理,杀死了横行霸道的天猪,直闯天庭与玉帝辩理,并煮食天猪,然后在天宇犁地耕耘。故事表现了黎族人民无视天法的反抗精神。这在黑暗的黎族社会里,在野兽横行的刀耕火种的土地上,在饱受饥寒的黎族人民心中,燃烧起熊熊的希望之烈火。七兄弟是英雄“星座”,翘首天河,环行不息,激励着人们去战斗。另一个故事《勇敢的打拖》,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黎族英雄。故事讲述:万恶的老鹰精魔力无边,常常危害人间海国,凡年轻貌美的女子一旦被它发现,倾刻间便被它硕大的翅膀裹走,国王的公主、海龙王的女儿相继。打拖为了替人间海国除害,只身深入魔窟,勇斩老鹰精,救出了国王的公主和海龙王的女儿。当国王和海龙王向打拖赐婚,要招他为驸马和女婿时,打拖拒绝了。故事表现了打拖无私无畏的高尚...
· 黎族的自然宗教是啥?黎族都崇拜些啥
自然崇拜在形式上是直接对自然物体进行崇拜,实质上是对各种各样的自然“鬼神”进行祭拜,以保持其自然宗教的原始特征。天崇拜。黎族地区不少地方春旱夏涝,人们靠天吃饭。为了收获,黎族的先民拜天求雨。他们认为,云、雾、雷、风、雨等天体现象都有一种不灭的“灵性”。其中,比较普遍而且认为最可怕的是雷公鬼、太阳鬼、风鬼等。人头痛发烧生病时,认为是因为触犯了雷公鬼和太阳鬼;患疟疾病,是因为触犯了风鬼;庄稼遭受虫害、风灾是雷公鬼作祟;打雷闪电要闭目,否则留下痕迹的话那就大病将至了。雷公鬼(天神)威力强大无比。因此,黎族人对天十分敬畏和崇拜。祭拜仪式多种多样。每当天鬼发怒,使人肚痛、腰痛、发冷发热、眼病、脚肿等,要备羊、牛各一头,由常与天鬼打交道的道公、娘母祭天鬼;下种的前一天,同一宗族的人家请“鬼公”祭天鬼,杀一只小猪求天鬼保佑;山栏稻苗长到一寸高时,要进行鸡卜。杀鸡前,先在山栏地旁边搭一小木架,作为祭坛,上...
· 黎族巫医是真实的吗?黎族巫医是咋治病的
历史上,黎族巫医较为盛行,直到现在黎族民间依然存在。黎族的巫医实际是巫与医二者融为一体的民间行医人,他们是以宗教仪式的形式,行草药医治的内容,达到给人防病治病的目的。在黎族社会中,巫医都是一般的生产劳动者,但被人们视为是沟通阳间世界和阴间世界的全知全能的“使者”与“通话人”。在古代,巫医是黎医草药知识的积累者。一些古文献对黎族地区当时的风土民情也作了这样的记载:病不服药,惟事寨祭,或信巫鬼、重淫祀,从古然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巫医在黎族民间的盛行。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俚(黎)人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疮疖、疮毒外科一切杂症。每有奇效,然亦以迷信出之。予尝见一患痛者,俚(黎)仁老治疾,其人到病家里以鸡公一只,小尖刀一把,酒、水、米、饭,诸项陈列于堂,求者先取尖刀,纳袋中,脱草履于地,取火刀念咒,喷患处,操刀割之,脓血尽流而病者无痛苦,脓尽后,敷上药而愈。这是古文献对黎族巫医进行治疗较为详尽的...
· 黎族舞蹈简介黎族在祭祀的时候跳啥舞
舞蹈的起源都有一个共性,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其形成的初始,总是与宗教、巫术密不可分的。在黎族社会中,每当人们发生各种病痛,都认为是鬼在作怪,有病就必救治,救治就必驱鬼除魔,驱鬼除魔就必举行各种宗教祭祀仪式。人们认为只有宗教职业者—“道公”、“娘母”才能担负起驱鬼除魔的责任。因为宗教职业者是人与神、人与鬼沟通的媒介。在举行宗教仪式时,“道公”、“娘母”头戴帛巾或帽,手持法具,脸着面具,身穿巫衣,以舞蹈和诵经来表现巫术的内容,手舞足蹈,又念又跳,为患者解除病痛,为病家消灾解难。在乐东、东方、昌江等市县属黎族哈方言“罗活”土语的黎族村寨中,每逢家中有人做恶梦或生病,必请“道公”、“娘母”来作法,跳《捉鬼舞》。当地黎族群众认为作恶梦或病魔缠身,都是恶鬼在作祟,摄去人的灵魂所致。所以,家人要请来“道公”或“娘母”,宰杀牲畜,设起祭坛,先在坛面上铺好芭蕉叶,摆上3行碗,每行各摆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