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黎族的传统乐器都有啥?至今又有何发展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1
转发:0
评论:0
黎族的传统乐器都有啥?至今又有何发展,在保亭槟榔园旅游景区,有一支黎族器乐演奏队,椰壳、牛角在他们手上都能奏出优美

  在保亭槟榔园旅游景区,有一支黎族器乐演奏队,椰壳、牛角在他们手上都能奏出优美的旋律,还有更多乐器外地游客从来就没见过。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乐队,使这个景区生机盎然。

  黄照安,这支黎族器乐演奏队的队长,多年来一直研究、挖掘、整理和保护黎族乐器,并耐心地在传承。黎族乐器在他的精心照顾下,渐渐地和世人见面。

  器乐博物馆

  如今在黎族地区,许多传统乐器已经难得一见,独木鼓、叮咚、唎咧、口弓等,曾经与人们朝夕相伴的器乐,如今已经散落难寻,黄照安却收集了上百件黎族乐器,并且都能熟练地演奏,现在有些上了年纪的老者乐手,都曾经是他的学生。他家的客厅,摆满了各种黎族乐器,被当地人称为黎族乐器博物馆。

  走进黄照安家里,你会发现这个黎族器乐的博物馆名副其实,独木鼓、古老的牛角号、叮咚、唎咧、灼吧、口弓、哔哒、口拜,以至于从来没有见过的乐器,件件透着古朴与原始。但每一件在黄照安的手里、口中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房间里的20多种、200余件乐器每一件都倾注着他的心血,他的爱。

  黄照安说,黎族传统乐器取材于民间丰富的竹木资源,制作工艺也不复杂,但要制作一件好的乐器也是要有一定技艺的;传统乐器的演奏技艺,对演奏技艺一般要求不高,男女青年均能学会使用,但要演奏得好,则需要一定的功夫,可是在民间,乐于挖掘整理保护黎族器乐的人士少之又少。

  来源于生活

  传统的黎族器乐,与生活息息相关。

  据有关资料,最早出现的乐器是独木鼓。黎族古民歌传述,远古时候因雷公击倒大树,烧树木成洞,黎族祖先就击木洞呼众围猎,后来人们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洞口,敲起来咚咚作响,以作招众、祭祀和乐器使用。叮咚木也是较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古时,黎族人民砍山种山兰,以驱赶山猪,后来发展成为跳舞娱乐用的打击乐器。

  史书对黎族传统乐器有零星记载。宋初的《太平环宇记》云:“琼州聚合推鼓歌乐。”据老艺人相传,黎族传统乐器以清康乾年间最为盛行。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称非遗中心)专家符策超介绍,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口弓、唎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

  省非遗中心副主任王海昌一直以来对黎族器乐有深入的研究,他说:“黎族传统乐器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各种竹木、畜兽皮原料,经过手工加工而成乐器,散发着原始社会的生活气息。黎族乐器是人们崇尚自然的生动体现,是原生态音乐的遗存。”

  昔日的辉煌

  如今,世人对黎族器乐认知的并不多,这还需要我们去宣传推广,省非遗中心专家符策超说。

  据了解,黎族器乐曾有过辉煌,如黎族器乐《打叮咚》参加1957年第一届全国音乐舞蹈会演,得到好评;黎族乐手卢玉昌吹奏的“口拜”乐器1980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连吹20多分钟不换气,博得满场喝彩;乐手黄会基因为吹唎咧,被广东民族歌舞团招收,他吹奏的唎咧乐曲《相会在山兰园》从1984年至1992年先后应邀到新加坡、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吹奏,饮誉国内外。

  符策超介绍说,如今有些黎族传统乐器的生存土壤已经消失,留下的只是一种文化符号,但我们文艺工作者要成为这种符号的记录者与传播者。因为黎族乐器有着自己的价值,它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融汇了民族历史、生产、生活、风情习俗的诸多信息,生动地体现了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特别是为音乐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同时,黎族传统乐器和乐曲在祖国的音乐殿堂里独具一格。如叮咚木、鼻箫、口弓、唎咧、洞勺(灼吧)等乐器在国内并不多见,许多乐曲也是本民族独具的,它丰富了祖国器乐的宝库,呈现出祖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危难的处境

  受时尚音乐的冲击,黎族传统器乐日渐式微,民间乐手也青黄不接,传统的乐曲也有失传之危,这是省里专家对黎族乐器当前状况的评定。面临这种境况,省非遗中心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体局也对保护做了计划。

  据省非遗中心主任王学忠介绍说,对黎族传统器乐,当前正在组织进行全面的抢救保护,首先是掌握传统乐器的制作技艺,征集遗存下来的乐器文物。在掌握技艺的同时,传承传统乐器独特的演奏手法,如“内循环换气”,掌握声音长久不断的演奏技巧。

  与此同时,全面深入进行传统乐曲的收录记谱工作,以便留存遗产;大力培养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加强研究,有效地进行传统乐器的改革,提高它的表现力,坚持在各种文艺活动中使用,弘扬和展示传统乐曲的独特魁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黎族乐器简介黎族传统的竹木乐器都是啥
黎族竹木器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乐器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各种竹木、畜兽皮原料,经过手工加工而成乐器,散发着原始社会的生活气息。黎族乐器是人们崇尚自然的生动体现,是原生态音乐的遗存。黎族传统器乐取材于民间丰富的竹木资源,包括独奏乐曲、合奏乐曲、歌舞乐曲、祭祀乐曲和八音乐曲五大类;黎族乐器不少于四十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口弓、口拜、鼻箫、灼吧等。黎族传统器乐产生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宋初的《太平环宇记》云:“琼州聚合推鼓歌乐。”据传,黎族传统器乐以清康乾年间最为盛行。黎族传统器乐是祖国民族器乐宝库中的瑰宝,竹木器乐曲中蕴含着原生态的音乐特征,曲体结构灵活自由,旋律顺畅,音调古朴清纯,它融汇了黎族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识、民俗风情等诸多元素,为黎族人民喜闻乐见。黎族竹木器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琼州黎人“打鼓吹笙以为乐”;宋《桂海虞衡志》载:...
· 羌族乐器简介羌族都有啥传统乐器
羌笛:羌笛系用骨制成,前端吊一截皮绳,又作鞭使。最初只“宫、商、角、徵”四音,传有名京房者(公元前77至37年)又加一高音按孔,构成“宫商角徵羽”5音,后汉马融《长笛赋》所记:“近世双笛从羌起……君明所加孔出后,是谓高声,五音毕”。现在所见羌笛为六声双管竖笛,用油竹制成,长约50厘米,直径1~2厘米,双管双翼,管上齐开六孔,管头插竹,用“鼓腮换气法”吹奏,故声不绝于耳,其声清澈、纤细,音域不宽,却悠扬婉转。早为文人墨客所重视,唐诗宋词中屡见羌笛、羌管的咏叹。口弦:是羌族妇女所喜爱的小型乐器,多自制,青年男女恋爱时,男青年做一口弦送女方以示信托。妇女也能自制。制口弦主要材料为竹,须选竹青较厚、弹性较强之竹片剖削。其外形似脚踏风琴的发音,长度仅及的三分之二。两端系有麻线,奏时扯动麻线竹簧即发音响,其音袅袅,余音不绝。但音域狭窄,不足一个八度。其音的改变,全凭演奏者扯动麻线的力度和舌头触及的位置...
· 黎族快乐的打柴舞是啥样的?至今有何发展
每当黎族的三月三,或是庆丰收时,人们便聚会于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分成两队,一队持竿打柴,有坐、蹲、站三种,一队跳竹竿,持竿一队把竹竿有节奏地打击,跳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跳跃,作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唱出“嘿!呵嘿!”这种舞蹈现在称“竹竿舞”,又称“打柴舞”。据了解,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黎语“转刹”,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系黎族古代人在死时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古代黎族村寨有一丧法叫“旱赛”。即人死后入殓,停棺12天、24天、1个月不等时间,然后入土。在停棺“旱赛”期间,丧家及周村相关男女老少每天晚上都要到丧家跳打柴舞。清代《崖州志》对这一习俗作了记载:“丧葬。……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诸心以牛羊低灯鼓吹束奠……。作八,心分花木,跳击杵”。“跳击杵”则指跳打柴舞。这是目前所见的唯一记载...
· 黎族的民间传说都有啥?其中都有何寓意
解读黎族民间传说,我们发现古代黎族人民对图腾的崇拜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黎族民间传说《约加拉西鸟》是一篇图腾崇拜的代表性作品。相传,黎族祖先有一个女儿,母亲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约加拉西鸟就含着谷类来喂养这个婴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婴儿慢慢长大成人了,可约加拉西鸟从此再也不见飞回来。为了报答约加拉西鸟的养育之恩,后来黎族妇女以文身(鸟翅膀的图腾)来纪念约加拉西鸟。对于图腾的崇拜,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对象,黎族妇女对约加拉西鸟偶像的崇拜,是专注的、深情的。在黎族民间广为流传的《鹿回头的传说》,揭示的是对人间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黎族青年猎手阿勇手持弓箭,从五指山追赶一只花鹿,追了九天九夜,翻过了九十九座山,追到了天涯海角。前面茫茫大海,无路可走,青年猎手举起了弓箭,花鹿回头向阿勇深情一瞥,瞬间火光一闪,烟雾腾空,花鹿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和青年猎手结为恩爱夫妻……另一篇动...
· 黎族传统乐器鼻箫有何历史?又是怎样演奏的
说起箫,人们无不联想到用嘴来吹奏的箫。可是海南的一百多里却有一种用鼻子来吹奏的箫。称为鼻箫。鼻箫是用一节白板做成,直径一厘米左右,长约七十厘米,两头顶端各有一个小圆孔,全箫四个孔,但能吹出7个音阶,声调低沉而优美。据传,鼻箫在黎族民间流传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历代黎胞用来娱乐和消、尤其是黎族少男少女倾诉情怀、,对于歌取乐时常用的乐器,黎族男子青年常以鼻箫吹得出色与否确定姻缘,往往还互相交换鼻箫作为定情信物。一根小小的鼻箫不知成全了多少黎族青年男女的姻缘。黎族爱情歌谣中有“抛石头探水深。吹曲鼻箫试侬心”的说法。相传古代有一对黎族青年男女,男的叫劳丹,女的名阿娜。他们在劳动中建立了爱情,将要结婚时,阿娜的美貌各甜润的歌声被峒主(地主)发现了。某晚峒主派人将阿娜抢走,要她做妻子,她不从,便被关进山洞,劳丹历尽艰幸找到山洞,但无法相见,便用歌声安慰阿娜,峒主得知后又派人抓住劳丹,用刀割掉他的舌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