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哈萨克族人是怎样驯鹰的 哈萨克族驯鹰术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3
转发:0
评论:0
哈萨克族人是怎样驯鹰的哈萨克族驯鹰术,新疆哈萨克族是捕捉猎物的能手。他们捕捉不用现代化的武器。而是用传统的武器——

  新疆哈萨克族是捕捉猎物的能手。他们捕捉不用现代化的武器。而是用传统的武器——鹰和猎狗。鹰作为猎手的“空军”,狗则作为“陆军”,只要“空陆军”齐出动,猎手准会满载而归。鹰是一种凶猛而灵敏的动物,要想捉住并驯服它,非得有一套适用的方法。哈萨克族猎手都有一套独特而有趣的驯练方法,使鹰成为猎人的最好帮手。

  哈萨克族牧民用网、夹子、套子等工具捉住大鹰,或是在高山中掏来小鹰之后,首先给其戴上皮制的面罩,使它什么也看不见。若是雏鹰则要关在笼里喂养一段时间。驯鹰的第一步首先是打掉它的威风,方法是让鹰站在一根木棍上,木棍的两头系上绳子,来回摇晃,使鹰站不稳。经过昼夜不停的摇晃之后,鹰被弄得神魂颠倒,头晕目眩,久而久之,鹰便会晕倒在地。这时,往鹰头上浇凉水,使其苏醒过来。然后给饮盐水或是茶水,而不给食物。原来威风凛凛的鹰,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变得有气无力。经过半个月左右的“折磨”之后,鹰渐渐被驯化。下一步开始喂食,喂食时不是将肉送到嘴边,而是驯鹰人员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子上,让鹰过来叼着吃。

  这个时候鹰已被饿得快发疯了,见了肉就会不顾一切去叼,驯鹰员慢慢地将肉离鹰的距离越拉越远,使鹰由跑过来叼着吃,到飞过来叼着吃,每次都不能给吃饱。用这种方法直到鹰飞起来,又飞到驯鹰员的手臂上叼肉吃,说明已驯化得差不多了,不过这些驯化活动都是在室内。

    更重要的是在室外的驯练,在室外驯鹰时,先要把鹰尾部掌握平衡和升降的16根羽毛用线缝起来,使鹰飞不高,也飞不远,只在小范围内活动。驯练它捕捉猎物时,不再用肉,而是把活兔子捉来拴在草地上或在狐狸皮上捆上肉,让鹰去叼着吃,等这种训练差不多时,则要把尾部的缝线拆掉,但要在腿上拴一根长长的绳子,像放风筝似的让它去捕捉“猎物”,等熟练之后,可以将手中的绳子松开,但还不能将腿上的绳子取掉,即便是它飞跑了,绳子还会吊在空中,骑马很容易追回来。

  哈萨克族的驯鹰方法十分严格,而又符合科学道理,所以他们的成功率很高。在正式放鹰捕猎时,给鹰既不能喂得过饱,也不能喂得过少,否则会影响鹰捕捉猎物的积极性。喂食适量才能使鹰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哈萨克族牧民多在冬季用鹰捕捉黄羊、野兔、狐狸等猎物,每次出征总是满载而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满族人是怎样驯鹰的?满族猎鹰文化
从古时起,每年秋末冬初的时候,都有一群鹰从大海的东边飞来,到部落周围的山林里过冬,直到春天将近,它们又向着东方远去。上千年了,它们就沿着一条看不见的轨迹,在部落与另一个国度往复飞行。驯化猎鹰,是满族人的一项传统技艺,流传了近千年。四百年前,这里的后金建州女真向大辽进贡一只鹰,辽帝非常高兴,命其每年都要进贡。这种神秘的鸷鸟,就注定成为了满族崇拜和敬畏的对象,把这片鹰的家园也指认为皇封禁地。他们把猎鹰叫做海东青,意为“从大海之东飞来的青色之鹰”。生活在这里的满族人,继承了从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驯鹰民俗技艺,传承了古老的渔猎文化,至今这里300多户满族人家仍保持着捕鹰、驯鹰、养鹰、架鹰的传统。在清代,鹰屯里所有的男子几乎都是鹰把式,每家每户院子里的鹰架上,都站立着数只猎鹰。直到现在,这里仍有一半以上的男子精通放鹰的技艺。腰挎一把“河州回回刀”,臂套皮鞲,手抓勒绳,威风利落的样子就是鹰把式高手的典型...
· 哈萨克族的“鹰猎”是怎样的一种狩猎形式
鹰猎,又称雕猎,是新疆少数民族一种独特的狩猎式。许多到过新疆的清代文人都在自己的著作里对鹰猎作了记载。如椿园在《西域闻见录》中写道:“回民喜食畜雕,少饶裕皆有雕,少者一、二架,多者二、三十架不等。”雕捷而鸷,秋深,翅劲,野狐、劲狼、黄羊之属遇之,无得脱者,弓矢非所长了。”伊犁的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民族都有驯鹰的爱好。鹰猎在今天哈萨克人的狩猎生活中仍时常可见。哈萨克人的猎鹰,一般要经选、捕、驯、猎四关才能培育出好的猎鹰。一场大雪后,高山草原开空放晴,正是哈萨克猎人骑马架鹰出猎的好时机。三三两两的哈萨克猎人,一不带猎枪,二不带猎狗,只是骑上马,以牛皮裹臂或是裹肩,令猎鹰蹲在胳膊上面,威风凛凛地出征了。发现猎物,猎人即撒手放鹰。霎时间,猎鹰展翅高飞,然后闪电般俯冲下去,任凭猎物狂奔,也难逃猎鹰的利爪、钢啄。当猎鹰捕捉到了猎物,有时甚至可以抓到黄羊、狍子等大动物。一只出众的猎鹰,在关键时...
· 揭秘:哈萨克族为何与鹰有着不解之缘
鹰是生活在高山上的飞禽,秉性凶猛、动作敏捷,要想捉住并驯服它,那得有一套“绝招”。在亚洲中部的广大土地上,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哈萨克族。他们过着游牧生活,性格豪爽、热情好客。每个哈萨克人都是狩猎高手。他们打猎不用现代化的武器,而是用传统的武器——金雕。金雕是地球上最大最凶悍的一种鹰。在中国元代,强悍的哈萨克猎人就驯养金雕来捕杀野狼。金雕所向无敌的猎杀能力使其成为哈萨克牧民崇拜的图腾,但要让桀骜不驯的金雕成为人类的挚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今在草原上仍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匹好马难换一只好雕。猎鹰不但是哈萨克牧民狩猎的主力,而且也成为他们的朋友.鹰猎是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自古沿袭至今的技能,“左牵黄、右擎苍”的场景用来形容哈萨克人的狩猎再恰当不过。每当冬季出猎,剽悍的哈萨克猎手身跨天山骏马,手托凶猛的猎鹰,在猎犬的前呼后拥下,放马奔驰于山林间、草原上,浩浩荡荡、威风凛凛。牧民们用网、套等...
· 驯马
巴图的马屡次在那达慕上摘金夺魁,他自创的驯马经也被牧马人奉为宝典,声名播于草原内外。茶余饭后,众人面肃神凝,席地团坐,巴图“吸溜”喝一口奶茶,环视一张张古铜色脸孔,便摇唇鼓舌,声情并茂大讲驯马经。崽马两岁分群单饲。食槽每月要垫高两拳,这样马才能昂首挺胸,颈长神俊。马圈更有讲究。白天马粪不能扫除,尽管让马在上面站立吃草,这样马蹄才能长得丰满圆润,否则长成片状马蹄,马就不能跳高驰远。夜晚歇息,要把马粪清理干净,这样马的皮毛才能光滑无垢,鲜亮无味。众皆点头。巴图声音高亢,围者又添一层。早有人续上热腾腾的奶茶,巴图“吸溜”再喝一口,接着说。马至三岁,要练走。选平整草场,驯马手掌控缰绳,不快不慢,让马找对步子。这样训练一个月,就要摆上椽子,不远不近,固定步伐。驯马手骑马跨越,马怕磕腿,前蹄深弯几近肚腹,后蹄自然跟随。时间一久,马就把这种步子固定下来。这样驯出的马,跑动平稳,四个蹄子跑出两条直线。骑手...
· 驯悍记
故事来源这个故事的基本元素见诸卡斯蒂利亚传说。而次要情节,包括比恩卡和路森修等人物则来自阿里奥斯托的作品ISuppositi(有可能经由GeorgeGascoigne的英译本Supposes)。故事简介《驯悍记》讲述的是精明的彼特鲁乔迎娶“彪悍”的富家女凯瑟琳娜的故事。凯瑟琳娜脾气不好远近闻名,她是“泼妇”、“活阎王”,所以她的父亲着急把她嫁出去,宁可拿出昂贵嫁妆,也无人问津。“绅士”彼特鲁乔得知这个消息后,便向凯瑟琳娜求婚。可是从求婚到结婚开始两人就不断争吵,因为凯瑟琳娜脾气火爆所以从不把彼特鲁乔放在眼里。聪明的彼特鲁乔为了改造妻子,想出了一个对付妻子的奇怪方法,就是比凯瑟琳娜脾气更火爆,以宠惯妻子为借口,制造出脾气暴躁的假象,让妻子受到外人误解和怠慢。凯瑟琳娜受到各种折磨之后终于明白作为妻子应该遵守妇道,不该野蛮粗暴,完全服从“妇道宣言”,从此以后凯瑟琳娜成功被彼特鲁乔改造成温柔贤惠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