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哈萨克族舞蹈简介 哈萨克族的“卡拉角勒哈”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17
转发:0
评论:0
哈萨克族舞蹈简介哈萨克族的“卡拉角勒哈”,“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居住区。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支翅膀”。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马”更是马中,它形象剽悍雄壮,通体黑亮,走时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间舞蹈和同名乐曲。

  卡拉角勒哈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舞蹈,关于它的来源,在哈萨克族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位哈萨克族小伙子发现了一群野马,他挥动套马索套住了一匹非常剽悍的黑色野马。小伙子历尽种种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将它驯化成一匹上好的走马。当他骑着黑走马回到阿吾勒(家乡)时,乡亲们闻讯纷纷前来祝贺。小伙子在马上和马下,用各种动作自豪而诙谐地表演了他捕捉和驯化黑马的整个过程。从此,以骑马为题材的,表现草原上骏马奔驰时矫健姿态的卡拉角勒哈舞蹈便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

  卡拉角勒哈男性的动作轻快有力,刚健苍劲,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

    女性的动作优美舒展、活泼含蓄,如显示姑娘美丽而自豪的“花儿赞”,窥视恋人的“羞窥”,前俯后仰的“展裙吊花”等。男女的这些动作,都包含着特定的内容,与表演者的内心情感和幽默诙谐的面部表情融为一体,并根据舞者自身水平可以自由发挥,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动作。表演者时常把劳动和生活中具有浓厚特色的各种动态揉进舞蹈之中,使卡拉角勒哈的舞蹈语汇和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并由此衍化出诸如“擀毡舞”、“挤奶舞”、“绣花舞”、“拉面舞”等舞蹈。

  卡拉角勒哈既可以在欢乐的大型集会中,也可以在小小的毡房里进行表演。可以由一人单独跳,也可以双人对跳或多人集体表演。舞法亦可以因人、因地而异。视当时的气氛和环境,有轻松愉快的表演,有刚强有力的表演,也有幽默滑稽的表演,从而得到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哈萨克族人在放牧、劳动之余,常常伴着冬布拉的琴声跳卡拉角勒哈,高歌欢舞达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哈萨克族舞蹈历史哈萨克族舞蹈有何特征
哈萨克古老的民间舞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与他们长期游牧生活密不可分,是一种抒情的肢体语言,当我们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就会体会到民间舞深层的内涵,同时会为他们感到自豪。哈萨克是一个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他们的文化和生活密不可分,他们用歌舞抒发情怀及对生活的热爱。哈萨克民间舞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口传身教,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舞者理解的不同,肢体语言各不相同,思想及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古老的民间舞背后都有一段传奇而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都带有一种孤独、奔放、或者凄凉之感,根据舞者的各种动作较准确的表现他的思想,如《黑走马》讲述了哈萨克马矫健的体态,在很早以前,哈萨克人和蒙古人发生一场争夺草场的战争,结果蒙古人战胜了哈萨克人,并把他们的马抢走,哈萨克牧民很悲愤,但哈萨克牧人与黑走马在长期的生活中产生了一种默契之情,黑走马能够听懂牧人的笛声,于是牧民站在高山...
· 哈萨克族民歌简介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
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曲艺音乐中的典型代表。对唱双方以歌的方式斗智、斗勇、斗才,即兴编词、填词,是一种竞技式的对唱表演艺术形式。内容主要表现哈萨克族的历史、文化、爱情,是全面反映哈萨克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百科全书”,既富于生活气息又生动活泼,堪称哈萨克族文化艺术瑰宝。阿依特斯艺术源远流长、背景深远,历代以来植根于哈萨克族民家,充满浓郁的哈萨克族风情。在阿依特斯的历代传承、发展中经历了数世纪的艰苦磨练和起伏不定的过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疆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在体裁的创新、音乐风格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哈萨克阿依特斯中也增加了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和宣传民主、科学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阿依特斯艺术在新疆哈萨克民族中得到发展,开展了搜集、整理、出版工作。阿依特斯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阿肯弹唱(阿肯阿依特斯)、传统对唱等。阿依特维斯歌词均为即兴创作,没有固定的...
· 哈萨克族音乐简介哈萨克族音乐有何特点
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哈萨克族民歌主要采用欧洲音乐体系,但也有一些作品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甚至有在一首作品中同时存在两种音乐体系的因素的情况。音阶哈萨克族民歌广泛地运用七声音阶,但也有五声音阶或者五声音阶基础上的六声音阶。古老的对唱曲常常使用五声音阶。调式五声调式——五声调式的哈萨克族民歌以宫调式和羽调式为主。五声宫调式强调羽音比强调徽音更甚,使得五声宫调式的哈萨克族民歌具有特殊的色彩。七声调式——最常见的是自然大调、自然小调,其次是多利亚和混合利底亚调式。旋法有牧歌发展起来的哈萨克族民歌,普遍带有呼喊式的音调,并常常出现在曲首(有时也出现在句末或曲中),它常常由主音及其四度音或五度音的旋律音程构成。节奏、节拍哈萨克族民歌经常使用混合节拍,并在每小节的节奏划分上常常表现出前短后长的形态,这种情形在《蓝色的河》等作品中都有表现。这种节奏特点与曲首的核心音调作用共同形成了哈萨克族民歌豪放、宽广的...
· 哈萨克族历史简介哈萨克族神秘祖先是谁
据介绍,去年夏天,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新疆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了一个联合考察队,对新疆青河县境内的古代人文遗迹进行考察。在对当地的巨型石堆、石圈、石人、石墓、鹿石和岩画进行考察的同时,考察队还有一个额外的考察内容:寻找独目人。传说在3000多年前,阿尔泰山的南坡曾经生活着一个神秘的部落,他们身材高大,骁勇善战,每个人的额头都只有一只眼。公元前七世纪后期,希腊诗人阿利斯铁阿斯漫游中亚,并据他的旅行见闻写下了长诗《独目人》。当年阿利斯铁阿斯的访问路线先是伊塞顿人,然后是独目人,再后是格里芬人,最后是希波伯里安人,也就是西伯利亚人。专家分析,汉代塔里木盆地东南的伊循城得名于希腊史料的伊塞顿,既然伊塞顿人也是游牧部落,那么他们的牧场就应该在阿尔泰以南、天山以北的草原地区。按时间推断,伊塞顿人应当是指从天山东部迁移到伊犁河流域的乌孙或大月氏人。格里芬人被称为“...
· 哈萨克族的舞蹈有着怎样的历史和风格
模拟生产劳动,反应民族生活风貌哈萨克族人民的日常劳动和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都能在哈萨克族舞蹈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许多舞蹈中的精彩动作都是由模拟群众生产劳动中的某一情节而来。例如,《擀毡舞》就是把哈萨克民间艺人擀毡工序中的打毛、铺毛、洒水、捆绳、拴绳、晒毡等环节,用舞蹈加以体现。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挤奶舞》、《剪毛舞》等,此外还有《劳动舞》,哈萨克语称“也翁别克比”,是一个集体舞蹈,表现的则是忙碌而欢快的群体劳动场面。从生活中找灵感,把劳动融入舞步,这也使哈萨克族舞蹈贴近人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更容易引起群众共鸣。以动物为原型,反映狩猎生活哈萨克民族历史上是个游牧民族,狩猎是哈萨克人重要的一项传统生产活动,而在长期的狩猎过程中,哈萨克族人民细致观察各种动物,掌握了动物的各种特性,并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这些都被哈萨克人民编成了舞蹈,丰富了哈萨克人民的舞蹈艺术。如《熊舞》、《斗熊舞》、...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