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哈萨克族的“山羊舞”和“天鹅舞”是啥样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12
转发:0
评论:0
哈萨克族的“山羊舞”和“天鹅舞”是啥样的,新疆继发现历经九代,传承千年的哈萨克族民间舞蹈“熊舞”之后,在阿勒泰地区吉木

  新疆继发现历经九代,传承千年的哈萨克族民间舞蹈“熊舞”之后,在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最近又发现了传承年代久远的哈萨克族民间舞蹈 “山羊舞”和“天鹅舞”。

  吉木乃县文物局干事谢交汗向记者透露,濒临失传的哈萨克族民间舞蹈“山羊舞”、“天鹅舞”已引起自治区相关部门专家的高度重视。目前,该县已进一步充实相关文字、影像资料,及时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据专家考证,“山羊舞”、“天鹅舞”历史年代不逊于“熊舞”。顾名思义,“山羊舞”、“天鹅舞”是通过人们模仿山羊、天鹅在山间觅食、湖面嬉戏等一系列情节、动作而编排的传统哈萨克族民间舞蹈,动作多用头、颈、肩、臂、臀、眼的运动姿态来表现,舞蹈动作诙谐灵活,风貌传神。

    这种舞蹈曾经在哈萨克族民间广为流传,但这些年,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以及时代的变迁,“山羊舞”、“天鹅舞”逐渐在哈萨克族民间消亡和失传,特别是在阿勒泰地区没有几个人能够完整地表演“山羊舞”、“天鹅舞”的动作和神态,会跳这种舞蹈的老年牧民在逐渐故去,年轻的一代人又不愿意学习,两种舞蹈因此面临着后继乏人和难以传承的尴尬局面。

  吉木乃县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数千年来各游牧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尤其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构成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吉木乃县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了广大群众的创造力。

  去年年底,吉木乃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办公室,开始对全县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重点普查了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濒危程度、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通过普查,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等10多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浮出水面。吉木乃县也随即通过文字、音像等方式,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并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谢交汗透露,除了前段时间“熊舞”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发现两部哈萨克族民间文学 “黑萨”,挖掘出首本关于19世纪历史英雄巴拉哈孜传奇故事的整套书籍外,吉木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办公室最近又收集整理出了16本哈萨克族民间回忆录古籍,再加上濒临失传的“山羊舞”、“天鹅舞”,这一切都为吉木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增色不少。

  目前,吉木乃县已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诗歌、长诗、民歌、短诗等工作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同时该县还进一步充实相关文字、影像资料,及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争取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冲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黎族快乐的打柴舞是啥样的?至今有何发展
每当黎族的三月三,或是庆丰收时,人们便聚会于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分成两队,一队持竿打柴,有坐、蹲、站三种,一队跳竹竿,持竿一队把竹竿有节奏地打击,跳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跳跃,作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唱出“嘿!呵嘿!”这种舞蹈现在称“竹竿舞”,又称“打柴舞”。据了解,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黎语“转刹”,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系黎族古代人在死时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古代黎族村寨有一丧法叫“旱赛”。即人死后入殓,停棺12天、24天、1个月不等时间,然后入土。在停棺“旱赛”期间,丧家及周村相关男女老少每天晚上都要到丧家跳打柴舞。清代《崖州志》对这一习俗作了记载:“丧葬。……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诸心以牛羊低灯鼓吹束奠……。作八,心分花木,跳击杵”。“跳击杵”则指跳打柴舞。这是目前所见的唯一记载...
· 朝鲜族的长鼓舞有啥特点?长鼓舞简介
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细腰鼓,又名“杖鼓”,历史曾流行于中原地区。朝鲜族民间乐器。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公元四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而后又东传朝鲜。长鼓为古代细腰鼓的变体。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宫廷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中。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宋代《乐书》:“杖鼓、腰鼓、汉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沈括《梦溪笔谈》:“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今日杖鼓,一头以手拊之”。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到了元代,《元史·宴乐之器》对杖...
· 景颇族舞蹈景颇族的丧葬舞啥样
景颇族认为,丧舞金寨寨是本民族最原始的民间舞蹈,舞者全身赤裸,纹面绘身,动作粗犷,据说,保持这种原始装束,是为了要后人知道景颇族先民所经历过的原始时代。金寨寨的男性舞者装扮成一雌一雄,在舞场中自由奔走吼叫,以扭动胯部,做出性交动作,或模仿兽类的,体现出浓郁的生殖崇拜意识。金寨寨的原始舞蹈特征,反映了景颇族还处于穴居时代,以树皮枝叶蔽体,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存手段的原始社会形态。格本歌也是一种祭把丧葬舞,它有四十多个套路,在景颇族丧葬舞中流行最广。舞蹈以形象的动作模拟再现了农业初期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状态。但格本歌作为一种祭祀舞蹈,仍保留着原始简单的舞蹈形式(众人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循环而舞),这种原始的祭祀舞蹈可能早在进入农业生产之前就已形成,并流传下来。当景颇族社会进入农业时期后,才融进了丰富的农业劳动生产内容。景颇族的几种主要民间舞蹈分布很广,目脑纵歌、整歌、刀舞等祭柏丧葬舞蹈,在德宏地区潞西...
· 水族的“芦笙舞"和"铜鼓舞"有着怎样的历史
水族芦笙舞芦笙舞是欢度水年时跳的一种喜庆舞蹈,脱胎于纯粹的祭祀舞。芦笙舞最大的特色是笙舞一体,密不可分。表演时男子手捧芦笙边吹边跳,女子则随节奏起舞。芦笙舞本是苗族舞蹈,水族很早就从苗族学来,所以直到现在,水族仍称芦笙为“苗族的乐管”,称芦笙舞为“苗族的舞蹈”。芦笙舞流传地区很广泛。表演时,一般是三男六女(1949年以前,水族芦笙舞没有妇女参加,需要时,男扮女装。而苗族芦笙舞则是男女一起合跳)。舞蹈开始,表演者两手掌心相向,平置于胸前,向左右交叉跳动,或蹲地左右摆头。头戴银角、银花,并插上五彩的雉尾,身着彩色的古装舞女,男的前引,边吹边跳,女的随着芦笙的节律翩翩起舞。排头吹小芦笙者负责换调门,队形随调子的变换而异,跳完一圈,换一个调,每换新调子,都由小芦笙引吹,然后大中芦笙齐鸣,最后加入大筒。小笙音轻而脆,合奏响亮雄壮,节奏鲜明突出,气氛极吸引人。水族铜鼓舞铜鼓舞源于古代祭典活动,它从祭坛...
· 鄂温克族的天鹅舞有着怎样的优雅姿态
斡日切,即天鹅的意思。这是一个表现天鹅优雅姿态的舞蹈,流传于伊敏乡一带。相传,古代失散的鄂温克军队曾由于看到天鹅的飞向,而找到了自己聚居的地方。另外,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每个氏族都以一种鸟作为图腾标志,如天鹅、水鸭等。他们对自己氏族的图腾鸟非常虔诚,当图腾鸟从头上飞过时,人们要向空中洒些牛奶以表示敬仰。绝对禁止任何伤害图腾鸟的行为。这种对于图腾鸟的敬仰之情,使妇女们在劳动之余,常在草地上展开双臂模拟天鹅飞翔的姿态翩翩起舞。舞时,脚下只有一个步伐,即“努该里”中的“跟靠步”。两腿自然地屈伸,双臂也松驰地曲折起来分别于两侧一上一下地探出,表现天鹅各种飞态。外探的双臂手腕下垂。当双臂略收时,手腕又随同上翘。有时双臂平伸向前扇动,有时上伸扇动,表现天鹅飞翔的各种姿态。天鹅舞的场面是属于男女合舞的群舞场面,舞蹈时发出“给、咕!给、咕!”的语声,它把舞蹈者的步伐和队形(横飞、斜飞,大、小圈里外穿翔等队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