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拉祜族饮食 拉祜族特殊的饮食习惯是啥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06
转发:0
评论:0
拉祜族饮食拉祜族特殊的饮食习惯是啥,一是“剁生”。从前捕获猎物后,在开膛剖肚时,中年人喜欢用手捧喝热气腾腾的“护

  一是“剁生”。从前捕获猎物后,在开膛剖肚时,中年人喜欢用手捧喝热气腾腾的“护心血”,他们认为有补血护心、强身健体、消除劳损的作用。“剁生”就是从这一习俗延伸来的拉祜族年节的头道佳肴。其做法是将公猪或公兽的新鲜里脊肉和护心血,掺上韭菜根、香茅草、辣椒、花椒、胡椒、生姜、草果、薄荷、橄榄皮、香料及食盐等配料,混在一起剁碎上桌,味道极为鲜美爽口。剁生虽然好吃,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吃的。小孩、未生育妇女和有病者禁止食用,只有那些健壮的成年男人才能食用。

  二是烤肉。很多地方的人们都喜食烤肉,巴西烤牛肉、韩国烤五花肉、族人烤全羊等都很有名。若论烤肉食材与火源的原生古朴及其美味,拉祜烤肉当位列前茅。因为现代烤肉的食材,大都是饲料喂养,火源用的是煤炭、煤气、石化气体等,这样的火源烤出来的饲料肉,能好吃、能无害养生吗?而拉祜族吃的烤肉,用的是放养在大山里每天跑着“马拉松”的猪羊牛等,火源用的是森林里出来的杂木或栗炭,想想看,这样原生态烤出来的肉,会是一个啥样的美妙滋味?!拉祜烤肉,就是把精肉切成薄条块,拌以花椒粉、辣子面、精盐、蒜泥等作料,再用细竹片夹住肉条,放在火塘架上烧烤,喷香扑鼻,诱人馋涎。

  三是竹筒饭(菜)。用竹筒烹饪饭菜,似乎有点原始。但风水轮流转,至味存天然。今天,这种现代人眼中有点落后的烹饪方式,反而因为其古朴原始而鹤立鸡群,成就了“化石级”的原生美食。

    从古至今,拉祜族一直保留着用竹筒烹饪饭菜的习俗。他们将淘洗好的大米(或包谷米)放进竹筒,加入泉水,用树叶堵口,放在火堆边煮熟。也可将肉类和蔬菜放进青竹筒中,放在火塘边烤熟。这样烹制出来的饭菜,既有大米、包谷和肉类、蔬菜原汁原味的香气,又有山中青竹那股独特清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拉祜族饮食拉祜族人都有啥饮食习惯
拉祜族主食大米,辅以玉米、荞子。蔬菜有青菜、萝卜、韭菜、白菜等。日食两餐,喜欢将饭菜合煮。肉类通常用火烤而食,即先将肉块抹上盐及香料,然后拴在两根棍子中间,放在火塘边慢慢烤熟而食。如果是烤鸡,就要将鸡烤至骨头酥脆方止。拉祜族善于腌制食品,日常的腌制品有腌肉、豆豉、卤腐、腌酸菜等。灌肠和猪骨头生是拉祜族喜爱的风味食品。灌肠是将豆腐、辣椒粉、草果粉、八角及盐等拌匀后装入猪肠内,然后扎在竹竿上放到火塘边,待被烟火熏干后即可食用。猪骨头生是把猪脊骨剁碎,拌以盐、辣椒、草果、八角等佐料,装在土罐内腌数月即可食用。“剁生”是拉祜族年节的必备菜肴。其做法是取公猪或公兽的新鲜脊肉及护心血,与生姜、辣椒,韭菜根、香茅草、花椒、胡椒、草果、薄荷、橄榄皮、香料及食盐等配料一起剁碎食用。剁生虽是传统菜肴,却并非所有人都能吃,小孩、未生育妇女和有病者禁止食用,只有那些健康的成年男子才能吃。拉祜族喜饮烤茶,即先将茶叶...
· 拉祜族历史简介拉祜族的历史起源是啥
拉祜族源于原分于甘、青地区的古羌人,后不断向南迁徒。至迟到战国时代已活动在云南境内。根据考古发现分析,战国时期的拉祜族先民已脱离原始时代,他们男女均头梳双辫、身着及膝长袍,从事迁徙农业和畜牧业。但狩猎和采集仍占有较大比重。自三国、两晋至唐,拉祜、彝等族先民共同组“乌蛮”集团。“乌蛮”集团是靠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形成的,拉祜族部落即以贡纳形式隶属于彝族主盟部落。社会性质处于奴隶制。政治制度是一种政教合一的“鬼主”制。即部落首领称“鬼王”,主盟部落首领为“大鬼主”,隶属的部落首领则为“小鬼主”。“鬼王”之间根据其势力大小强弱相互制约、统治。从两晋到明、清,拉祜族部落先后以贡纳形式隶属于彝族主盟部落、南中大姓、南诏、大理国及傣族土司,在贡赋增重时往往进行军事反抗,并不惜举族迁徙。而拉祜族部落首领为满足扩张需要,也不断向外展开军事掠夺活动,当军事活动失败后,则举族迁离故地。自唐代起,拉祜族的迁徙活动...
· 拉祜族民俗拉祜族特殊日子的特殊习俗
节日:过年拉祜语叫“扣扎”或“扣木扎”,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腊月二十四全村打扫室内外环境,净身沐俗,据说不干净年神不来,年成也就不吉利。大年三十以前,家家户户忙着宰牛杀猪,舂粑粑。大年三十晚上,大摆酒筵献“卧待”和诸神,然后吃年饭、唱年歌、跳芦笙舞。初一鸡鸣,每家都要派人背着竹筒到水沟去背新水(据说是天神赐给人们的“吉祥水”)。有火药枪的要鸣枪。同时,用新水、米和酒敬献“火神”和祖宗。献毕,按男女姓别分开坐在火塘边,听家长致词庆祝和告诫青少年怎样做人。之后,全家人边吃边喝边唱歌,彻夜不眠。初二清晨,杀1只公鸡献祭秋千架,祭时还要用荆条、野姜点燃绕秋千二圈以示驱鬼,然后青少年男女荡秋千娱乐。秋千架过37天后,由无儿无女的人家砍倒。已成婚的青年男女、婚后3年,每年都要在过年时背4块饼(两大两小,约重30公斤)身向父母兄嫂拜年。新谷成熟时过“吃新米节”,欢庆丰收。丧葬:人死后停尸于正屋右侧的火塘...
· 拉祜族乐器简介拉祜族的小三弦是啥样的
拉祜族小三弦,是拉祜族、佤族和哈尼族爱尼人的弹拨弦鸣乐器。因拉祜人最为喜爱而得名。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沧源佤族自治县等地。形制比较独特,它不仅与汉族的小三弦有较大区别,也与云南其他民族的小三弦有显著不同,但却与广西壮族的三弦相仿(只琴箱不是筒形),琴体小巧玲珑。多使用一整块梨木、果木或其它硬杂木斫制而成,当地则用糯梨木或茶木制作,而以茶木制作的音质最佳。也可琴箱单独制作,然后装入琴头、琴杆。它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规格大小不一,全长40厘米~60厘米。共鸣箱(琴鼓)呈扁圆形,琴框上、下开有装入琴杆的方孔,正面以蛤蚧皮、羊皮、蛇皮或蟒皮蒙面,并用竹钉固定,后面设有木制并镂空各种民族图案的音窗。琴箱直径8厘米~12厘米、厚4厘米~8厘米,较一般三弦为小,故可使发音坚实、脆亮。琴头为扁铲形,上部较宽,顶端朝后呈弧形弯曲,中间设有弦槽或弦库,明...
· 拉祜族的传统节日都是啥?有啥特殊习俗
春节,也叫过年,拉祜语称“扩尼哈尼”。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基本相同。不过,拉祜族过年分过大年和过小年。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称“女人的年”;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称“男人的年”。传说过去只有大年,没有小年。年前男人们总是集体远行围猎,回来时常常误了年期。女人们为了慰劳远途而归的男人们,也总是一次次重新备办酒肉食品,给他们补过新年,后来竟逐渐沿袭成习。因为这是为男人而补过的年,因此,就被称为“小年”、“男人的年”。原来的年则称为“大年”、“女人的年”。关于过两次新年习俗的形成,也有的传说,古代拉祜人常常遭受外族人的侵扰。为了狠狠打击敌人,保卫自己的家园,有一次男人们离乡远征作战。当他们凯旋归来时,年已过完。但为了庆祝胜利和万家团圆,人们载歌载舞,又重新过了一次年,而且从此相沿成习,传承至今。“抢新水”和“芦笙舞会”,是拉祜族春节期间重要而独特的节日活动。“抢新水”是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