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拉祜族人们擅长做什么样的特色小吃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41
转发:0
评论:0
拉祜族人们擅长做什么样的特色小吃,“拉祜”一词在拉祜语中有着“虎”(拉)、“将肉烤香”(祜)的意思,因而拉祜族

  “拉祜”一词在拉祜语中有着“虎”(拉)、“将肉烤香”(祜)的意思,因而拉祜族又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神话古歌《牡帕密帕》和叙事长诗《扎努扎别》,在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的“葫芦节”是拉祜族最隆重的传统民间节日。传说,拉祜族的祖先是天神“厄莎”在这一天用葫芦培育出来的,因此拉祜族把葫芦看成是祖先的化身。葫芦在拉祜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民族吉祥物,又是实用宝物——用葫芦装水,清凉洁净;装酒,不会变味;装谷种装火药,不易受潮;葫芦还被用来制作拉祜人挚爱的乐器葫芦笙。

  拉祜族的主食为稻米,还有玉米、荞子、薯类、豆类等杂粮,普遍一日两餐。独特的是,拉祜族每天吃的米是早晨起来用稻谷现舂的,现舂现煮。

  拉祜族是磨豆腐、腌制鲊肉、腌肉和咸菜的高手。拉祜族人好饮酒,善酿酒。酒分为水酒和包谷酒。酒药自制——用柴胡、香树皮、桔子皮、草根和带辣味的一些植物制作酒药。用时再将其舂成粉末,放入包谷或糯米原料中使其发酵,即可蒸酒。凡遇婚丧喜庆或亲友贵客来访,主人家抬出酒来,与客人开怀痛饮,不醉不休。

    拉祜族待客的最高礼仪是请你喝酒、吃鸡肉稀饭(还有拉祜灌肠、骨头糁和各种腌菜)。这种用大米或包谷加上鸡肉慢慢熬煮出来的鸡肉稀饭,极为可口,是城里人难得一尝的美味。

  拉祜人嗜食辣椒。民谚说:“拉祜人的辣子,汉人的油”。意思是如果吃饭没有辣椒,就像汉人做菜不放油一样。家中来了贵客,主人一是要杀鸡煮鸡肉稀饭款待,二是吃饭时一定有辣椒请客人吃。

  环境决定食材,食材决定食俗。祖祖辈辈生活在高山密林溪流边的拉祜族,受益于大自然丰富物产之馈赠。

    新中国成立前,拉祜族普遍实行刀耕火种,生产力低下,大多数人家缺粮半年以上,粮食不足,就靠采集和狩猎补充。飞禽走兽、鱼虾螺蛙、各种野生植物根茎、果实、花卉和菌子等,都是拉祜人世代食用的原生态绿色食品。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拉祜族的粮食自给能力逐步提高,加上保护野生动物,荤山珍数量少了,但素山珍不受影响,依然是拉祜人民特色饮食的重要部分。

  在拉祜族居住地区,可食用的野生植物种类丰富,包括块根、茎叶、果实、花卉、菌子等。经常可采集到的有野薯、马蹄、董棕、山羊头、木耳、株栗果、大白花、杨梅、多依果、鸡嗉子果等。

    拉祜族吃野生块根的经验丰富,野薯一年四季都可采集。董棕是多年生木本植物,用其制成的淀粉特别好吃,可炒、可蒸、可做粑粑。马蹄生长在半山或山谷的地表,春季最好吃。野菜常年生长,随时可采摘,有蕨菜、“那卡窝渣”、“朴窝渣”等。野果除冬春季节外,其他时间都有。采集野果和野菜,妇女和儿童是主要劳动力。

  拉祜族的食器,古朴实用。很早以前,都是用竹筒煮饭煮菜,后来居家用土锅或是铁锅加木甄。碗、勺等多用竹子或木头刻成,精致美观。葫芦一剖两半,就成了极好的食器,用来舀水、盛汤、盛饭菜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拉祜族人们是怎样唱响”打歌“的
拉祜族源於甘肃、青海地区的古羌人,後向南迁徙,在战国时就已经在云南境内活动。在不断的迁徙和与其他民族交往中,逐渐创造出了属於自己的舞蹈文化。拉祜人民喜爱歌舞,世世代代都把歌舞作为抒发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祭祀、传统的节日集会上,以及在婚嫁、新房落成等喜庆活动以至丧事中,能歌善舞的拉祜族人民也常常很自然地群聚歌舞,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拉祜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普遍流传的有“芦笙舞”、“跳歌”、“摆舞”三大舞种,每个舞种又各有数十至上百个套路。在双江,拉祜族的舞蹈主要以“跳歌”为主。“跳歌”是与芦笙舞联系密切而又自成体系的古老舞种,在不同的地方,“跳歌”的名称也不一样,在澜沧、双江、临沧、沧源等地叫“打歌”;澜沧江以东地区叫“跳笙”或“跳歌”。舞者在场院或平地上围成一圈,和着乐器的节奏踏地跺脚,翩翩起舞,边舞边唱。唱词异常丰富,有即兴即景而唱的;有...
· 拉祜族人们是怎样过“库扎”节和“火把节”的
"库扎"是拉枯语音译,为度年的意思,是云南省西南山区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三月或四月初举行,节期四、五天。节日第一天清早,当外寨来过节的亲人放响火枪时,人们迅速集中,敲着鋩锣、象脚鼓到寨门迎接。当主客队伍汇合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向来客敬酒和往身上撒米,以示祝福。尔后人们先到村中负责宗教事务的"安占"家,向安占叩拜祝福,然后唱歌跳舞。上午,各家抬着装有丰盛食品的竹箩,拿着火枪和一根画有图案的标竿,纷纷来到寺庙前的平坝。接着人们放响火枪、由一长者带领拿着标竿,捧着食物,敲着鋩锣的队伍绕村串寨,沿路讨米。然后进入寺内,竖起标竿,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毕,人们开展荡秋千、打陀螺活动。晚上,青年们先到各家门前放枪、泼水,以示提醒炔到寨中广场。这夜。广场歌舞欢乐、通宵达旦,节日第三天:全寨团聚吃年宴。酒、肉、饭均为各家自带,按姓别在两个人塘进行。届时先由主持人致祝词,祝愿人们节日快乐,并预祝新的一...
· 拉祜族历史简介拉祜族的历史起源是啥
拉祜族源于原分于甘、青地区的古羌人,后不断向南迁徒。至迟到战国时代已活动在云南境内。根据考古发现分析,战国时期的拉祜族先民已脱离原始时代,他们男女均头梳双辫、身着及膝长袍,从事迁徙农业和畜牧业。但狩猎和采集仍占有较大比重。自三国、两晋至唐,拉祜、彝等族先民共同组“乌蛮”集团。“乌蛮”集团是靠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形成的,拉祜族部落即以贡纳形式隶属于彝族主盟部落。社会性质处于奴隶制。政治制度是一种政教合一的“鬼主”制。即部落首领称“鬼王”,主盟部落首领为“大鬼主”,隶属的部落首领则为“小鬼主”。“鬼王”之间根据其势力大小强弱相互制约、统治。从两晋到明、清,拉祜族部落先后以贡纳形式隶属于彝族主盟部落、南中大姓、南诏、大理国及傣族土司,在贡赋增重时往往进行军事反抗,并不惜举族迁徙。而拉祜族部落首领为满足扩张需要,也不断向外展开军事掠夺活动,当军事活动失败后,则举族迁离故地。自唐代起,拉祜族的迁徙活动...
· 拉祜族习俗拉祜族是怎样安葬逝者的
人死后停尸于正屋右侧的火塘旁,头朝里脚朝外,灵前供米饭一碗、筷一双、熟鸡一只。妇女在旁哭泣守灵,并由1个领哭者领唱挽歌,赞颂死者一生的功德。停尸1日或数日,到选定的吉日良辰出殡,并鸣枪告知亲友前来吊唁。来吊唁的人都要带猪、鸡、酒来,作为丧礼。出殡前将丧礼中的猪、鸡用木棍打死,人葬后在坟前供祭。供品除老人外,任何人都不能吃。棺材有两种:一是用篾席卷裹,一是普通的木棺。坟地就在家的附近,只要滚1个鸡蛋于地,在蛋破处或停止处下葬。人葬时棺材的大头朝向西方,坟垒高堆但不立墓碑。墓前置放一两件死者生前用过的弓箭、背箩等物,成年人死后连续3年定期扫祭。若死者系成年男子,人葬后全家原住的房屋要烧毁,另迁新扯重建。拉祜族的葬礼是随着本民族的历史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的时候,由于不停地迁徙,拉祜族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中,没有固定的丧葬习俗。直到进入农耕社会以后,拉祜族逐步定居下来,才逐渐重视丧葬活动,有了固定...
· 拉祜族男女是怎样找对象的?拉祜族婚俗
拉祜族青年男女找对象,主要在节日聚会的场所里找。他们选择对象的一般条件是:男的要会犁地、耙地、砍柴、铲麻、纺麻线、打猎,为人要诚实勤快,至于外表是次要的;女的要会接麻线、织布、缝衣服,为人要勤快,心地要好,至于相貌漂亮与否也是次要的。如果某个小伙子喜欢某个姑娘,要用藤篾编制脚圈、项圈送给她。若姑娘感到合心意,则送一条用五色线编织成的腰带给小伙子,表示定情。双方交往一段时间认为满意后,男的就告诉父母,请媒说亲。按惯例要说亲三次;第一次带上茶叶一包烟草一包,烧酒一瓶;第二次带上煮茶用的土罐两个,烟草两把,酒二十碗;第三次带上土布一件,谷子两邦(每邦约六千克),绿布一尺,并可选定婚期。拉祜人有一种习俗:结婚不需备办酒席。结婚这天,通常先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向新婚夫妇祝福,随后,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便伴着新郎新娘,围着燃起篝火的火塘载歌载舞。拉祜人认为,火塘标志着夫妻双方有一颗火热的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