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侗族的玉屏箫笛为什么堪称民族艺术品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4
转发:0
评论:0
侗族的玉屏箫笛为什么堪称民族艺术品,侗族箫笛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在人们眼前最多的是钢琴、吉他等这些新时代的产物,

侗族箫笛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在人们眼前最多的是钢琴、吉他等这些新时代的产物,现在又有多少人记得我们国家传统乐器的魅力呢?虽然这些乐器还有着传承,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它呢?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侗族文化,来感受一下我国的“天籁之音”吧!

初冬时节,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宁静而秀美,浓郁的侗族文化,悠久的箫笛历史,让这个贵州武陵山区的县城魅力四射。从这里走向国内外市场的“玉屏箫笛”曾在1915年美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自古侗族“爱乐尚器”守护着“萧笛文化”,让民族文化历久弥新,绵延不绝。

玉屏地处贵州东部铜仁地区,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侗家人世代在此生息繁衍,形成了独有的“北侗文化”。在多彩的民族文化中,箫笛制作和演奏是生活中最平常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侗家人“爱乐尚器”的生活习惯,使箫笛制作不断改进创新,演奏技艺别具一格。

走进玉屏,随处可见以箫笛为主题元素的各种装饰。

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侗族箫笛制作专家刘泽松说,玉屏箫笛的制作和演奏历经了500余年的发展,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历史上,玉屏箫笛曾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并在国内外获奖。“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是人们对玉屏箫笛的赞誉。

箫笛制作取材于县内的一种特有的水竹,经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个工艺流程制作而成,其中以笛身雕工细腻、刀刻精湛叫绝。素笛一只,每经师傅倾心打造,精雕细琢,必有飞龙彩凤缠绕而上,名词雅句镌刻其间,栩栩如生,典雅别致,原本普通的竹管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一件精美的民族艺术品。

“箫笛制作和演奏是我们侗家人的传统技艺和拿手节目,不分男女老少都有属于自己的箫笛。婚丧嫁娶,大小仪式,重要活动都离不开它,箫笛早已融入了我们侗家人的血肉,是我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起箫笛,刘泽松满脸自豪。

作为侗族聚居地,这里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典雅别致,高耸入云的钟鼓楼颇有气势,跨河而过的风雨桥情韵迷人,碧绿的舞阳河水穿城而过,连绵的武陵山脉环绕其间,可谓“流水如玉,青山为屏”,绚烂的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

印山书院是一座古朴精致的四合院,也是玉屏箫笛博物馆所在地,馆里藏品丰富,记录着箫笛文化的传播历史和发展轨迹。

玉屏县县委宣传部长吴红春介绍说,“技师们一直重视箫笛技艺的改良与创新,重视人才培养和传承人保护,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满足市场需求,还设计出可拆分的箫笛,便于携带。”

在玉屏县新店镇明德小学,每周星期三下午都能听到教室里传出的箫笛声。该校王老师说:“学校三年级就开始开设箫笛艺术课,通过‘箫笛进课堂’,丰富了校园生活,也培养了箫笛人才。”

地方政府着力培养箫笛文化传承人,推进箫笛生产产业现代化建设。据了解,目前全县已培养了2万余名在校学生,并组建多支箫笛演奏队伍。

玉屏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王俊铭说:“箫笛文化是玉屏精神的魂,是侗乡人民的根,要积极发扬侗家人‘爱乐重器’的良好文化习惯,保护并传承包括箫笛文化在内的‘北侗风情’。让民族自发的文化生活习惯成为箫笛文化经久传承不息的不竭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玉屏侗族自治县
外部链接新华网-玉屏县网站
· 侗族银饰侗族的银饰在民族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精美绝伦的侗族银饰文化银饰在古代非常盛行,在今天的侗族文化中,银饰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侗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银饰,虽然看起来很普通的银饰,却在侗族人民的心里占据重要的位子。侗族的妇女和儿童在举行隆重的节日时,都会佩戴银饰品,这个习俗已经流传了上千年的历史。精美绝伦的侗族银饰文化银饰是侗族盛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侗族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银饰加工艺术是已流村民祖辈相传的民族工艺技术,从事加工工艺的人,当地称之为银匠。侗族银饰的加工,要经过吹烧、锻打、镶嵌、擦洗和抛光等五道工序,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男工匠手工操作完成。侗族妇女习惯在盛大节日或庆典活动中,佩戴上自己喜欢的各种银饰。插着各种银簪、银钗,颈项穿戴护胸银板,板上套戴四五个由小到大银项钏,还有吊胸兜和围裙的银链。手戴银质护手筒,外戴各自银质手镯,有的多达10多对,从手腕处叠到上胳膊。手指戴有银戒子。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
· 箫
箫同笛的发声原理完全相同,即:从口缝中喷出的气流(即口风)至箫笛吹口处,经过吹口尖棱的分劈后产生涡旋而形成没有稳定音高的边棱音。边棱音再经过管内气柱的谐振,就可获得稳定的音高。箫和笛由于激振方法的差异,共鸣方法的不同(笛贴有笛膜,箫却无),不仅音量相差悬殊,音色也就迥然不同。笛子的音色粗犷、高昂、清脆、嘹亮,而洞箫却柔弱、秀雅。洞箫由于音量小,用途不及笛子广,厂家对洞箫的制作不像笛子那样讲求。因此,要觅得一支音色纯美的洞箫不容易。制作洞箫,多选用紫竹。竹子要老结(4-5龄),纤维要细密紧实,竹材要阴干烘透,粗细得当。4-5龄的竹子最壮实,容重最大,3龄以下太嫩,超过5龄已逐渐衰老。竹材当然以紧实为好,对于粗细相当的竹材,以选择质量较大的为好,因为这样的竹材不仅密度高而且也会比较厚实,这样方便在制作的时候打磨出理想的内径。箫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紫竹洞箫、九节箫、黑漆九节箫、玉屏箫、南箫等。紫...
· 箫
历史洞箫在唐代传到日本,长度为一尺八寸,5音5孔,即现在的日本尺八。魏晋时期发展至7音6孔,但是音阶并不是十二平均律,吹奏者只好以俯仰角度、口钳、吹气强弱来“微调”音高,使之可与其他乐器合奏。最早的箫曲记录见于《晋书·桓伊传》,即《梅花三弄》,但此曲古谱已不存在。现存最早的独立谱见于《文林聚宝万卷星罗》,为工尺谱。近代有任兆麟的《箫谱》一书。明清时在宫廷礼乐和民乐中已经有了很广泛的应用。直到二十世纪,彭祉卿于《今虞琴刊》发表〈新制雅箫图说〉,发明8孔雅箫,又名琴箫,以配合琴音,便于合奏。‘今之箫笛,全赖善吹者善用口唇俯仰、启指高低、吹气轻重,强不协者而使之协。然亦因其七声以渐而差,听之既惯,耳聪有所闭塞,虽不协者亦误之以为协耳。故若以之合琴,则以琴音之协者与箫音之不协者,相形之下,其差立见,虽善吹者亦无法逐声为之补救矣。’现在的8孔箫是据此发展得来。因为音阶符合十二平均律,亦即“可奏半音音...
· 侗族信仰侗族的信仰是什么
侗族信仰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侗族也不例外,但侗族崇拜多神,所以侗族文化也就因此丰富多彩。侗族是一个山地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又多了很多信仰。那么,你知道侗族的信仰是什么吗?那就一起看看吧。侗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视为有神灵之物,都是崇拜的对象。在侗族信仰的众神当中,以女性居多,有所谓坐守山坳的“萨对”,守桥头、床头的“萨高乔”、“萨高降”,偷魂盗魄的“萨两”,传播“天花”的“萨多”,制酒曲的“萨宾”等。此外,还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尊神叫做“萨岁”,又称“萨麻”、“萨柄”、“萨堂”,为许多侗族地区所信奉。人们认为她的神威最大,能主宰一切,保境安民,使六畜兴旺,村寨平安,几乎村村都设有她“神坛”。侗族人相信灵魂不死,有浓厚的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生活中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