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畲族建筑 畲族建筑有什么特色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4
转发:0
评论:0
畲族建筑畲族建筑有什么特色,因为地域的差异我们住的房子都是不一样的。畲族由于深居山区,交通不便,当地又没有可

因为地域的差异我们住的房子都是不一样的。畲族由于深居山区,交通不便,当地又没有可烧煅贝灰的原料“海蚺”。所以,建筑材料只能就地取材,用黄土做砖砌墙,茅草为屋顶,这样也大大的节省了费用。因为这样的房子承受不了大风的压力,所以房子盖的很低。那么,下面一起深入畲族文化了解当地的建筑吧。

畲村的房屋格局基本上有二种类型,“竹竿寮”和“走马寮”。“竹竿寮”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竹竿厝。它门面小但纵深长,就象竹竿一样修长。通常每排立五根柱子,栋柱与第二柱相隔一丈;第二柱与廊柱相隔五尺,前五尺为走廊,正厅照壁在后二柱之间,照壁就在两边的挟柱。照壁中间设有神龛,奉祀祖先。

一幢房屋至少有两“木扇”柱子在两边牵墙,形成三格。也有五、七、九格不等的。正厅左右对称,偏间铺以地板,前一丈的方间为“暖堂”。堂前中间的桌下放有方形火炉,冬、春季可取暖、烘干。后一丈间铺设有对面床,中间空地为通往厨房的通道,照壁后无天井,而是砌上墙,做厨房用。楼上设谷仓和客房,正厅楼上不隔房间。

走马寮的造型多为“日”字形,前后均有厢房,称为“伸手”后厢称为火厢。栋柱与第二柱相距八尺,偏间隔到廊柱,走廊不设廊柱,以马脚架下檐,过间一丈二尺,前后的卧室较大,少铺地板,不设暖间,仅在炉前设一火炉。照壁后有天井和小厅。“伸手”每排三根柱子,有二、三格不等。前天井较大,放中门,盖门楼。

(一)茅寮

山区畲族同胞传统建筑是茅寮,也称为“畲寮”。茅寮分为山棚与泥间两种:山棚,顾名思义就是山上的篷棚。通常以三、五根带丫的树枝或树干作为支柱,上面架上横条作为棚的主体架构,顶部成金字状,中间高而两边低,上面再用茅草或树皮覆盖以避风雨;泥间,也称“土寮”,通常用小竹或芦苇杆编成篱笆状,拐角处用木头固定,然后涂上泥巴,做成“墙”。

上面以三根木头横架,中间高而两边低,同样用小竹等编成篱笆状物铺在上面,盖上茅草或树皮,再用藤条将其固定而成。山棚通常建在靠近劳动的田边或山地旁边,作为劳动中间的休息场所,或临时过夜的住所。而“土寮”通常建中村中,为畲族同胞的普通民居。

(二)瓦厝

瓦厝也称为“瓦寮”,顾名思义就是上面用瓦片覆盖的房子。“瓦寮”的建筑通常是用泥巴夯实成墙。泥巴是用黄泥土浸漂,再借用牛力在泥上多次反复踩踏,以增加土的粘性,然后加入稻草制成土砖,由于有稻草的牵引,土砖的硬度更高。将土砖按一定格式堆叠起来就成了墙。

墙上面横架杉木,铺上木片,再盖上当地自制的土瓦,就成了屋顶,可档雨。只是在铺设土瓦时,瓦片之间不用贝灰粘接,而是以大瓦为阳作瓦槽,以小瓦为阴作瓦瓴,这样就把可能漏雨缝隙给封闭了,这就是建筑上所说的“阴阳盖”了。

(三)祠堂

大凡畲族村创村之时都会集中建一座房子,这座最早建设的房子就是他们的“祖厝”。早期一般畲村议事、祭祀等族内活动都在“祖厝”的公厅内举行。“祖厝”是创村的第一批建筑物,虽然年代久远,陈旧不堪,但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宗族的权威性。

此类建筑物与民居毗邻,建筑风格也与民居相类似,但规模较民居要大。到了一段时间之后,生活稳定了,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且人口发展到一定规模,这时祖厝的规模可能与各种活动的开展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村中畲族同胞会建设更大规模的祠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畲族服饰畲族彩带是什么有什么特色
畲族吉祥物:畲族彩带畲族彩带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它既能美化衣着,又能充当腰带,在畲族还是男女的定情信物,同时也是畲族的吉祥物,畲族彩带还是畲族文化“活”着的文物。畲族彩带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哦,想不想知道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在畲族具有吉祥物之称的畲族彩带。传说:畲族女始祖三公主要上天了,把她的报晓鸡留给畲家小妹,让报晓鸡每天告知天下大事。后来,报晓鸡与小妹诀别时说,在封金山,我喝过千年露水,尝过万种花草,内脏被露水花草染花了。我死后,你将我的肠子取出,就成为一条彩带,将胰子取出,就成为一只香袋,当你定亲时,把彩带和香袋当作定情物,会祝福庇佑你们夫妻恩爱,白头到老的。小妹照办了,生活果然美满。于是,畲族妇女就照这式样织起彩带了。殊不知,这样的一个开始,这样一种对自然、对感情、对生命原始意味的本原表达竟然成一个民族延续千年的人文接力。或许,对于一个民族,对于一个四处迁移、漂泊的少数民族,这...
· 畲族服饰畲族的凤凰装具有什么特色
畲族凤凰装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被称为“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已婚妇女一般头戴“凤冠”。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银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畲族妇女的服装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两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开襟,衣领、袖口、右襟多镶有彩色花边。畲族女子的“凤凰装”随着年龄的不同,有严格的区分。共分大、小、老三种:“小凤凰装”为未成年女子穿着,样式和穿法同“大凤凰装”无异,只是相对简约,显得单纯、活泼、可爱;而“老凤凰装”则是老年妇女穿着,头髻较低,衣服和腰带的颜色、...
· 畲族饮食畲族人的乌稔饭有什么特色
畲族人的独特美食:畲家乌稔饭在我国有非常多的少数民族,可以说是我国文化之所以能这么多姿多彩的原因,在福建地区有非常多的畲族,其中在畲族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美食,那就是畲家乌稔饭了,你对乌稔饭有多少了解呢?乌稔饭是清明食俗,而清明食俗也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乌稔饭又名乌米饭,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据畲族民间传说:唐总章二年,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被围困山中,时值严冬粮断。畲军只得采摘乌稔果充饥,雷万兴遂于农历三月初三日率众下山,冲出重围。从这以后,每到“三月三”,雷万兴总要召集兵将设宴庆贺那次突围胜利。并命畲军士兵采回乌稔叶,让军厨制成“乌稔饭”,让全军上下饱食一顿,以志纪...
· 畲族服饰畲族服饰中的女装最具民族特色
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便是民族服饰。想要知道一个人是哪个民族的,只要看他的民族服饰就可以很好的分辨出来。而畲族的服饰绚丽多彩,也是畲族文化的一大特点,畲族的服饰对客家人的服饰也有一定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绚丽多彩的畲族服饰都有什么特色。畲族服饰历史文献对于畲族人民的描写与描写其它蛮撩一样都说他们“男女椎髻跌足衣尚青、蓝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理路状”。畲族男子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最喜欢蓝色和绿色红、黄、黑也颇受欢迎。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被称为“凤凰装”...
· 福建-畲族民歌
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演唱(组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