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畲族体育 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有哪些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89
转发:0
评论:0
畲族体育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有哪些,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是畲族文化的一大特色,畲族体育运动形式多样,主张内外兼修,形神

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是畲族文化的一大特色,畲族体育运动形式多样,主张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畲族在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与世界体育文化相融合。小编很好奇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都有些什么,你们也跟小编一样想知道吗?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畲族武术

畲族武术基本上可分作棍术和拳术两大类。由于根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又有不同的名称:一种叫“丈八棍”,长一丈二尺,由单人耍弄;另一种叫“齐眉棍”(或称“盘柴槌”)长六尺(或四尺八寸),供两人对打。棍术动作复杂多样,有双头槌、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天观地测等。

拳术(又叫“打工头”)在一些合族山村十分普及。做为拳术的一部分,还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有这种绝技者多是德高望重的老拳师。畲族拳术流传于金涵、七都、九都、八都、飞鸾、漳湾、城南一带畲族聚居村落。主要有龙尊拳、虎尊拳等。其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拔、踢、扫、跳,其步型稳健,坐马前轻后重,用三角连环马,利于攻守转换,出手则多用短打即收。使用器械有锄头、扁担、棍剑等。金涵乡畲民曾在第三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表演过拳械对练和对棍。

二、舞龙头

宁德畲族同胞,每逢节日,必有舞龙头活动,流传八都的猴盾和飞鸾的南山一带,用以纪念民族图腾,祝福村寨平安、庄稼丰收、族人欢乐。舞龙头曾在第三届会上表演并获表演奖。

舞龙头来源:一种舞龙运动,原是畲族的一种祭祀活动。器械只有龙头,没有龙身和龙尾。龙头和绣球用篾子编扎,用彩纸糊裱而成,直立安在木桶上。运动参加者为七至十人,一人持绣球,其余持龙头。在锣鼓声中,龙头随绣球翻滚、跳跃,该运动集技巧、武术、杂技、体操运动为一体,有各种造型,如迎龙伞、龙抢珠、龙珠伞大会串等。其运动形式有平地和桌子上两种。平地套路有龙王滚车、鲤鱼翻白、鲤鱼翻梁、猴子翻梁、小合包、大合包、雪花介顶、龙王成楼等。桌上套路有开四门、画眉四角、画眉跳对门、鲤鱼上滩、鲤鱼下滩、鲤鱼跳龙门等。

三、舞铃刀

又叫舞铜铃、舞钢刀。流传在闽坑、八都一带山区畲村。有跑、跳、冲、刺、劈等动作,由驱鬼待平安仪式而来。传统习俗只许男畲民参加。1949年后,经过整理,摒弃了封建传统,吸收女畲民参加活动。成为一项活泼、有力的传统体育项目。曾在全国首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

四、打尺寸

尺,代表断弓,寸即是残矢之意。其中“尺”长约一米,直径约2厘米的木棍。“寸”长约40厘米,宽约3厘米,厚约0.5厘米的竹片,比赛在类似平整的链球区内进行,分投寸区、击寸区、落寸区三区域。击寸区为直径2米的圆形区域;投寸区的投手和击寸区的击手平行。投寸区与击寸区的圆为4米。落寸区是一个60度角的扇形区域。

相传畲族将领蓝奉高反抗唐王朝的武装斗争,以断弓横扫敌人的乱箭而获胜。后来,畲家子孙世代都训练弓击乱箭的本领,以示纪念。这项体育活动流行在福建东部的畲族聚居地区。每逢节日或农闲之时举行,通常是人们围在空地上打起尺寸,久而久之,形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活动。

这项活动参加者至少两人,多则五、六人。在活动场地上画一个圆圈,一人手持木棍站在圈内,月棍击竹条飞向前方,其他人在前场奔接,接到者可得一定“尺寸”。未接住的竹条被就地拉起后可向圆圈投去,持棍者可用手接,也可用棍击出。若竹茶投中圈内未被接住或未被击出,则投者得胜,持棍者换人。如竹条投落圈外,或被击出,其落点经丈量后,根据距离远近给予持棍者一定“尺寸”。在规定的时间内先得到规定“尺寸”或得尺寸多者为胜。

五、节日登高

畲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最引人入胜的是登山活动。每逢春暖花开的“三月三”和秋高气爽的“九月九”,畲族山区都要举行登山。比赛地点选在畲族聚居的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上。届时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连过路的畲族客人都可以参加。天不亮,参加者穿着节日盛装来到登山地点,等太阳升起,一声鸟枪响后,比赛开始,最先到达指定地点的为优胜者。待参加者都登上山,一场有趣的盘歌就开始了,歌手各显身手,气氛十分活跃。

六、赶野猪

起源: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大部分居住在大山中,以务农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大山里野猪较多,野猪破坏农作物最厉害,经常被野猪破坏的颗粒无收,是畲民的一大敌人,于是畲民集中组织大家赶、打野猪。赶、打野猪需要方式、方法、于是畲民就在家里演练赶、打野猪。通过演练能锻炼人的意志,强健人的体魄。经过慢慢发展、演变就成为当今畲族传统体育项目——赶野猪。

作用与特点:蔑球是两个队在一块两端各有两个球门的长方形场地上,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对抗活动的一种运动。比赛每队5人,分成上半时(20分钟),下半时(15分钟)共35分钟。主要用球拍进行传、接、带、射、枪等技术竞争,进攻队力求用球拍将球打入球门,防守队极力阻止、破坏对方进攻、转守为攻。

它具有比赛不受性别、年龄大小限制,技术多样、战术丰富、对抗激烈等特点,能有效地提高速度、耐力、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和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七、操石磉

“操石磉”一般选择在石铺的街道上进行。“操”即“推”,“石磉”即“石块”。石块呈扁圆形,底面光滑,大小不一,大的可百来斤,小的仅几十斤不等,参加比赛的多为少年或青壮年。少年多为二人一组,一人双脚稳踩石磉,斜挺腰杆,称“健杆”;另一个为“健杆”挽臂包胸,合力共同推动石磉前进。青壮年多三四人一组,一人为“健杆”,余者手抬杠子。让“健杆”仰面斜躺,双脚踩石磉,挺直腰杆,双手紧靠杠子,把石磉飞快地向前推进。也有不用杠子,由两人分别握住“健杆”的双手往前拉,四臂宛如一根曲杠子,推拉着石磉前进。还有对阵的“操石磉”比赛,又叫做“对磉”。参加比赛的双方,各自把石磉向对方推移,让双方的石磉猛烈的碰撞,如一方的石磉被撞滑到街边,就算输了。有的“健杆”一不小心身体倾斜,往往被震翻在地。引起围观群众发出诙谐的呼喊声:“烙,豆腐啦!烙,豆腐啦!”意即如豆腐碰撞不得。对于胜利者则报以热烈的喝采声的鞭炮声,整个活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热切欢快的气氛。

八、抄杠

抄杠是畲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源自畲族古时的自卫强身活动,在旧社会,畲族是一弱小民族,畲民不仅遭受历代统治阶级的欺凌、压迫,还遭受自然灾害和豺狼的无情袭扰,但勇敢坚强的畲族人民不畏强暴,勇敢地和大自然以及反动统治阶级、外来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在抗争过程中畲族人民更加意识到,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功夫才能克敌制胜。畲民大多深居山中,扁担、拄棒是他们的日常生产工具,也是他们自卫防身的武器。空闲时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用拄棒、扁担、竹杠、木棍等物对顶、对拉、对推、对拧以此提高自身上下肢和腰腹力量,增强自卫能力。久而久之,这种活动便成为畲民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

目的:提高自身上下肢和腰腹力量,增强自卫能力及灵敏性。

游戏准备:长凳两条、木棒四根。

方法:四人分两各自站在凳上,两人各持两棒(半)蹲,发令后,两脚原地前后交换,手持两棒。做前后推拉,以被推下凳子着地为输(三局两胜)。

规则:

(1)手不能离棒;

(2)手脚必须要做前后运动;

(3)必须服从裁判的发令。

九、跳竹竿

跳竹竿是一种古老独特的竞技体育活动,它不但姿态优美,富于节奏,而且气氛非常欢快热烈,吸引众人。场地一般为8-12米长,6米宽的平地。打竹竿的人分成两排距离约3.5米,面对面盘腿坐下或双膝跪地,每人双手各执一根竹竿的顶端,成若干组平行状。在音乐伴奏下,由一人统一指挥或唱歌,手持竹竿者随着节拍,同时向下不断地敲打竹竿,并且每对细竹竿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时开时合,不断地变换节奏、图形和方位。

十、千人押加

押加又称大象拔河,现已被列为全国会竞技项目。千人押加由押加演变而来,比赛前,选一块平地,先在地上选两条平行线作为河界,中央又划一条中界,准备一条60米的绳子作为主绳,并在绳子的两边各扎上10条绳子并在两端打结。比赛由20人同时进行,双方相背并各自把绳子套在脖子上,将赛绳经腹胸从档下穿过,然后趴下,双手着地,赛绳拉直,绳子中间系一红布为标志,垂直于中界,听到比赛开始的口令后,双方用腿、腰、肩、颈的力量奋力向前爬(爬拉动作模拟大象),将红布标志拉过河界方为胜。

十一、摇锅

摇锅是源于浙江一带的畲族民间体育游戏。古时畲民为了强身健体,空闲时经常聚集在一起,用已破旧的锅当器材,一个或多个人站、坐在锅里,运用身体重心的变化和四肢、腰腹的力量,协调配合,使锅按不同的方向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这就形成最早的摇锅活动。发展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畲族传统体育项目。摇锅项目集健身、竞技、娱乐、观赏于一体,简单易学、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练习。

十二、稳凳

稳凳是流传浙江一带畲族民间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它起源于上古时代,原名“问凳”。当时人们处于愚昧时期,身染疾病,家受灾难,以“问凳”方式祈求神灵保佑,以期消灾驱邪保全安宁,是一项宗教祈祷活动。具体活动是在三脚架的一条长板凳上,两端各坐一人,上下翘动板凳,同时左右旋转,边问边答,告知除病的消灾方法。因此被称为“问凳”。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项活动逐步演变为带着浓厚体育色彩的传统体育项目。987年开始体育工作者对其进行进一步挖掘、整理、改进,同时将“问凳”改名为“稳凳”。此后十多年时间里,从没停止过对稳凳项目的继续开发、研究。对稳凳的器材,动作,运动方法进行了多次改进,使该项目更具有民族性、健身性、竞技性、观赏性、普及性,深受广大民众的亲睐。

稳凳活动形式主要是由二至四人在转翘的器械上作各种身体练习、竞赛或表演。主要动作包括:抓、摆、蹬、摇、翻、挺、屈、仰、投、抛等基本技术。竞赛或表演的形式为“稳凳”套圈。方法是参与者分别站在凳的一端,手持凳板扶手,上凳后,在快速转翘板凳的过程中,将地上的小圈逐个捡起,并套进离凳3.5m远处的标志杆中,最后以套中多者为胜。

稳凳活动具有较强的健身、竞技、娱乐、表演、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价值。现已被丽水学院及周边部分民族中、小学列为体育教学和竞赛内容。

稳凳项目曾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第四、五、六、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国第三届农动会,均获表演赛金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畲族节日畲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时代的进化,各地区的人们也在不断的交流变化与流动中。而在我国56个民族中,畲族是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当然,尽管是在现代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每一个民族都还保留着自身的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那么,在畲族文化中,他们所保留的传统节日又有哪些呢?一起去看看吧!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六月六”、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招兵节”等。其中春节、元宵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冬至节与各族人们的相同,而比独特的还属“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和“招兵节”。年节也叫春节,是畲族最隆重和热闹的节日。从农历12月24日的“祭灶”、“送神”畲族就开始过新年了。祭灶神后,就准备除夕的“年夜饭”,合家“围炉”。畲族届时家家蒸制“黄金糍...
· 畲族民间艺术畲族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畲族文化丰富多彩,畲族的民间艺术也各有千秋。畲族的民歌更是畲族民间艺术的主要代表之一,是体现畲族民俗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那么在畲族还有什么民间艺术像畲歌一样,传承着畲族的传统文化呢?一、民歌民歌是畲族民间音乐的一种主要形式。畲族民歌又称为“畲歌”、“山歌”。畲族人民喜爱唱歌,他们“俗不离歌”,擅长“以歌代言”。民歌融入畲族人民生活的程度,可以畲族民间流传的俗语形容:“饭以养身,歌以养神”。他们张口即歌,歌词都是对照日常生活常识和劳动情景自编的。无论是祭祀、待宾、婚礼、节日,还是平时生活和劳动中,他们以歌对话,对答如流。他们在歌声中叙世事、陈志趣、寄幽思、诉衷肠;通过唱歌记时令、劝耕织、比睿智、争巧愚、调诙谐,甚至以歌辨亲疏、度优劣、正人心。多少世纪以来,畲族人民就这样唱着山歌,在艰苦的环境中转辗迁徙,刀耕火种,营造一个古老民族的坚韧、智慧和豁达。畲族民歌按内容分,可分为神话传说歌、史事传...
· 畲族舞蹈畲族舞蹈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少数民族的舞蹈多以体现生活的喜怒哀乐为主,具有时代感,体现了民族凝聚力。畲族的舞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民族风格的新舞蹈,在祖国的民族艺坛中展现了畲族舞蹈的独特风采。那么,下面就来看看畲族文化中惟妙惟肖的畲族舞蹈。畲族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有祭祀、丧礼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舞蹈。畲族舞蹈多见于做功德、“拔伤”、“打癀”、祭祖等活动。主要是师公口吹龙角,手舞灵刀,在锣鼓敲打声中,边唱(或念)边舞,有独人、双人、四人或集体舞,舞姿舞步多为狩猎动作。祭祀舞盘瓠是畲族传统的始祖,敬祀盘瓠为畲族全民的共同心态。从唐代开始畲民就有祭祀盘瓠的习俗。而每逢祭祀盘瓠都要跳《日月舞》、《龙头舞》、《龙伞舞》和《迎祖舞》等。《日月舞》,表现盘古开天辟地、造日月照人间的神话,男女演员各4人,每人左右两手分执道具日(红)月(白)模型,同声齐唱,“左手拿日太阳现,右手拿月照凡间;天上日月车车转,十二时辰分得正。”伴着锣鼓钹节...
· 畲族的传统节日
畲族的传统节日畲族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三月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
· 畲族民歌畲族的民歌有什么特点
各个民俗文化都是当地人民的劳动结晶。畲族民歌随处可见,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大多是在重要节日、田间劳作和探亲访友的时候便以歌对话。那么,下面一起深入畲族文化看看他们令人迷醉的畲族民歌吧。畲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闽东、浙南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有悠久的历史。“畲”字,意为“刀耕火种”,用作民族名称始于南宋末年。元代以来,“畲民”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普遍出现在汉文史籍。最迟在7世纪,畲族就已经定居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歌俗歌俗主要有拦路情歌、来客“比肚才”、“做表姐”、“做亲家伯”等。歌会主要有农历四月“分龙节”在福安穆阳一带苏堤山的牛石岗歌会,六月初一在福安留洋白云山的歌会,七月初七在福安社口、营坑白云山的歌会,八月十五中秋节福安城关镇的歌会,九月初九霞浦城关马洋目莲山与溪南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