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羌族丧葬习俗 羌族所谓的“赶马”是啥意思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4
转发:0
评论:0
羌族丧葬习俗羌族所谓的“赶马”是啥意思,举行“赶马”仪式即表示将扫灵安葬死者。接着,由道士荐灵,荐灵词为汉语,大意为

  举行“赶马”仪式即表示将扫灵安葬死者。接着,由道士荐灵,荐灵词为汉语,大意为安慰亡灵,快乐归天。孝子跪地烧燃香蜡,以刀头敬酒祭奠亡灵。此时道士将所有祭奠之物基本烧完,只留死者灵牌和引魂幡次日放到墓地。墓穴早已请阴阳先生选定挖好。

  次日凌晨(四时)端公、盔甲为前导,率领孝子和送葬的家门亲戚,将棺材搬到墓地。沟口羌人丧葬不用引路羊,棺材上放鸡一只,据说是为了“避煞”,男性死者用公鸡,女性死者为母鸡。棺材入穴之先,端公杀鸡,以鸡血绕墓穴淋一圈,表示为死者“买地”。棺材入穴后稍事掩埋即止。随即举行“转路”(即招魂)仪式。“转路”的地点一般选择在墓地相对的山腰,山前有大路通往本寨(或几个村寨)羌人祖先曾流寓过的地方。沟口公社鸡公寨大队的刁林、色尔多、巴竹、大寨、二里寨的村寨的人死后,都“转路”到神木溪举行招魂仪式,“转路”后本应转回坟山举行追悼死者的结束仪式。因死者坟山为庄稼地旁,故改在房顶举行。房顶正中陈设玉米两升(装在一小斗内)、刀头一个、二十杯酒、烧香点蜡,六个端公和六个盔甲同时出场,端公敬神念咒后,端公和盔甲各在房顶的一端。在一阵阵响器声中,端公舞万字格,跳蛇蜕皮和线子挽疙瘩。盔甲用羌话赞唱,大意为追悼仪式闭幕了,死者亡灵应欢欢喜喜去,永驻坟山,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舞蹈和赞唱大约半个小时。

    端公举火烧刀头,丧家拿两个大圆馍馍(如死者为男性则为大三叉馍馍)。分一小块给在场的人吃。表示丧事完毕,从此再不允许敲响器。

  然后丧家请端公、盔甲、道士、阴阳先生、亲戚家门和邻居吃早饭。每上一道菜吹一次唢呐,表示转哀为喜。早饭后所有客人表示告辞。丧家请盔甲垒坟。至此,整个丧事结束。

  从茂汶羌族自治县沟口、渭门羌人整个丧葬习俗看,原始宗教和佛教、道教杂糅,汉化色彩颇浓,但羌人原来的丧葬习俗特点仍依稀可见,从中还反映沟口渭门羌人历史的一些影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羌族习俗羌族有着怎样的丧葬习俗
据当地羌族老端公和一些老人说,鸡公寨一带羌人清末仍盛行火葬,每一村寨(即一姓)都有自己的火坟场,外地人和招赘上门者死后不得入此火坟场。火葬时由舅家发火,各村寨火葬场火坟场遗址至今犹存。到辛亥革命后才逐渐盛行土葬(当地羌人称为“血葬”。)据说因火葬子孙不繁衍,乃改行土葬。按当地羌俗,人死后孝子(与死者居住在一起的儿女)将死者的床草搬到村外焚烧,鸣枪三响,表示礼送死者灵魂,借向村寨邻里报丧。同时孝子立即赴死者直系亲属家报丧,上门磕头,报告死者逝世时日和安葬事宜,孝子到舅家时,舅家照例要孝子举行盛大葬礼,提出具体要求。孝子一般都一一应允,而办理时按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如死者受虐待而死,则当别论。在报丧的同时,丧家紧张准备,如请道士择吉将死者入殓,设灵堂和灵位牌。门上张贴丧事对联等等。何家大门对联为“子哭灵前”,副额为“永言孝思”;上联为“夜静不随流水去”,下联为“心闲反笑白云忙”。二门对联的横额...
· 羌族习俗羌族有何古老的丧葬习俗
羌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丧葬习俗。葬式分火葬、土葬、岩葬、水葬几种。火葬是其传统葬俗,每个家族或早期部落都有自己的火坟场,用石砌围圈,往往有碑记载姓氏与开始设立坟场年月。目前仍盛行火葬。60岁以上正常病故,认为是寿终归天,要唱丧歌,举行火葬。也有遵老人遗嘱是否选择火葬的。凶死或传染病死者则必须火葬。婴儿死后装小木棺置于岩洞为岩葬。也有的死婴装棺放入河水中飘走称为水葬。土葬是羌族较为古老的一种葬法,这从战国以来的岷江上游石棺土葬墓群的发掘中足以证明。清朝以来土葬更为普遍,各个家族有自己的墓地,流行汉区传来的木棺土葬。葬仪特别隆重的叫“大葬”。大葬最早是对民族、家族有过重大贡献的人举行的一种最高规格葬仪。近世以来,殷实之家都办“大葬”。大葬一般历时三至九天,先由“释比”做几天法事,最后一天,客人才参加。届时由一名有威望的“释比”,身披牛皮铠甲,右手执刀,左肩挎枪,枪头挂一牛舌,带头歌舞,歌词内容...
· 羌族丧葬习俗羌族人是怎样进行吊唁的
丧家先派出一个端公到吊丧的亲戚家,带领该亲戚前来吊丧,随带礼物、祭品等,礼物主要是粮食、猪肉和钱,丧家缺什么送什么。祭品主要为“纸糊”,一般为各色剪纸做的绣油、旗、罗、幡、伞和钱柜等等。当吊丧亲戚行近丧家村寨时,唢呐频奏,六个盔甲神和在家的端公一齐出寨相迎,随带男女孝子。屋顶鸣枪一响,以示礼迎。行至离村寨一箭之地的适当地点,孝男孝女跪地。端公头戴法冠,身穿豹皮衣,有的摇巴郎鼓和响盘,有的打羊皮鼓,舞蹈步伐为万字格和八阵,来回跳躍,左右穿梭。盔甲在端公们舞蹈间歇时用羌话高声赞唱,大意是迎亲人悼死者,对丧家表示尊敬,这一活动约半小时结束。接着,端公、盔甲、吊丧亲戚和孝男孝女鱼贯而至大门。此时门口陈设敬神的玉米两升(装在一小斗内)、一个刀头、八杯酒,玉米中插香蜡。端公持短剑念咒,表示驱邪,替亡人禳解。八个盔甲手执三叉纸花在门口用羌话赞唱(不跳),赞扬死者生前待人接物如何好,勤劳理家,省吃俭用,把...
· 羌族习俗简介羌族都有啥民族习俗
羌族自称“日玛”、“日表”或‘如玛”、“尔玛”,属同一名称。“羌”属他称,从羊、从人,意为“西戎牧羊人”。历史上,羌族以养羊著称,故羌族与羊的关系极为密切,至今仍保留着供奉“神羊”的习俗。羌语属藏缅语系羌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方言行于茂县的凤仪、土门区、汶川县威州、绵池区、理县通化、薛城区;北部方言行于茂县沙坝、赤不苏区、松潘县镇江、热务区和黑水大部份地区及北川县。各方言内又有若干土语,乃至相邻村寨间语音差异也较明显,故有“五里不同乡,十里不同俗”之说。公路沿线和接近汉、藏区羌民,一般都懂汉语或藏语。历史上,羌族由于无本民族文字,故羌区通用汉文。1989年,羌文创制工作步入正轨,目前已进入试行推广阶段。羌族有敬老、好客、冠礼、尚武等良好的传统礼俗。羌族社会在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处处表现出对长者和老人尊重。过去凡婚丧节日聚饮咂酒时,都由最年长的人先致开坛词,说吉利话。随即开坛先饮,...
· 羌族习俗羌族有啥传统的礼仪习俗
羌族是个重礼仪的民族,他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处处以礼待人,讲究长幼有序,待客热情,尊重师长,重义气,纯朴,真诚,忌讳不雅之习。无论是在家里还是社会上首先要尊老爱幼。家庭里的一切事宜,首先要征得老人长辈的同意。老年人和长辈进屋,屋内的人都要起身迎接。宴席上老人、长辈坐上位,等他就坐后其他人才可入坐。要给老人、师长敬酒、敬歌、盛茶、盛饭。在屋里老年人、长辈坐火塘上方。家中或村寨举行的各种庆典上,老年人、长辈首先发言。饮咂酒时首先由老年人、长辈致开坛词并以长老顺序饮之,即使达官贵人也要让长老为先。路遇老人、师长,要让立路旁,骑马遇老人、师长,要下马行礼,问安。歌舞开始由老人长辈领唱。不得顶撞老人长辈。儿女、晚辈不得直呼父母、长辈的名字。对长辈要使用敬语。对小孩备加关怀爱护,尽力使其不受疾苦。羌家好客尚礼,家中来客,全家热情相迎,问寒问暖。远客临门,立即备酒饭茶招待,并献敬酒歌。客人进房要让座于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