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羌族舞蹈 羌族的羊皮鼓舞和萨朗是怎样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9
转发:0
评论:0
羌族舞蹈羌族的羊皮鼓舞和萨朗是怎样的,羊皮鼓舞  羌语称“莫恩纳莎”,原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

  羊皮鼓舞

    羌语称“莫恩纳莎”,原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等,由巫师表演的法事舞蹈。羌族巫师称“许”或“释比”,是多种信仰中一种不脱离农业生产的专职巫师。进行的法事舞蹈,根据祭祀活动的需要,由1-2名或多名巫师表演。大型的法事活动,由一名有威望的巫师戴金丝猴皮帽,持神杖和盘铃,念咒语、挥法器为先,6-8名巫师紧随其后,一手持单面羊皮鼓把手,一手挥鼓槌敲击起舞,走一些简单的队形。

  开始时鼓声沉闷,盘铃声轻,舞步单一、迟缓,形成虔诚、神秘的气氛,祈求天神下凡附体。节奏转快后,动作力度加强,蹲跳、转打,情绪振奋,表示得到神力,已将鬼怪邪魔赶走,羌寨可保平安。表演中许多击鼓的舞姿,粗旷、稳健,技巧性强。在去掉迷信色彩后,逐渐发展成群众自娱性舞蹈。其中像“商羊腿跳击鼓转”“拧腰转身击鼓”及一些蹲跳击鼓等技巧都很精彩。

    萨朗

    羌语意为:“唱起来,摇起来”,为自娱性舞蹈,“胴体环动”如“摇”是它的特征,舞者表演时所唱的歌曲内容广泛,词句丰富。正体现出舞蹈名称“唱”与“摇”的含义。

  群众跳“萨朗”时,男女分别各站成一排,国成圆圈,起舞前,男先女后轮唱一遍该舞的歌曲,然后,由一名男舞蹈能手领头,率领大家边歌边舞前进,歌词与舞蹈无直接关系,只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节奏转快后,领舞者加快舞步,变换动作,或两脚交替重踏, 或左右旋转, 男女舞者随着他协调而跳,而且常常展开竞赛,气氛热烈。舞至高潮,男队高喊“呀喂”支队即应声“学喂”作为结束。接着又换唱新曲,重新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羌族羊皮鼓舞都需要怎样的道具和装束
羌族羊皮鼓舞的主要道具——单面羊皮鼓跳羊皮鼓舞的道具虽然有盘铃、神杖等多种,但最主要的还是单面羊皮鼓,那是一种用羊皮绷制而成的单面鼓,直径约八十公分,未绷羊皮的一面在鼓圈内有一横木做的扶手,击打是用手紧握,跳跃翻转都得心应手,击打鼓面的是一根木制的鼓槌,长尺余,形状奇特。羊皮鼓不但用来击打,还是世界上最独特和含义最丰富的一种鼓,它全身包含的都是文化,传说羌族释比的祖师在从天上到人间的路上时,所带的经文全写在桦树皮上,他在将经文拿出来晾晒时,不小心让一只白羊偷食了,后来在一只金丝猴的指点下,杀羊后用皮做鼓,击鼓时一方面以示对恶羊的惩罚,一方面用来提示,据说,在击打中写在桦树皮上的经文就会出现在释比的眼前。至于羊皮鼓为什么要做成单面,则是祖师在回家后,连续为族人做法事,疲劳过度,一觉就睡了很久,醒来时放在地上的鼓和地面接触的那面已腐烂了。这样,单面羊皮鼓就具有了传承历史文化的意义,用敲击它们跳...
· 羌族的羊皮鼓舞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
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马蹬村的“何家祖坟”是当地羌族何姓大家族的墓地。根据资料记载,羌族古代葬俗以火葬为主,火葬通常在日落后进行。火化时亲人们围坐一旁哭泣,然后转为以吟唱丧歌来寄托哀思,再继之以牵手顿足的舞蹈为祈求神灵保佑死者进入另一世界进行祝福。歌舞直延续到次日清晨,将骨灰埋入地下为止。这种丧俗在《吕氏春秋·义尚》中有“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而不焚也”的记载,可为左证。在少数民族之中,羌族的“丧舞”和为祭祖所举行的传统祭祀舞蹈都极具特色。当太阳把高大松拍树长长的影子缩到最短时,村寨里的男女和前来特为祭祀何家祖先的巫师们,跟随着何家主人陆续到达一片松柏围绕的墓地,并在林中的坟茔前供放好各类祭品后,便等待着祭祀“时辰”的到来。只听得羊皮单鼓的一阵作响,一队由手拿雕有神仙头像的“克里米娃子”神杖、戴着放置圣物帽子的巫师为首开路,紧跟其后的是头戴金丝猴头,羌语称作“休匹儿”猴皮帽,手拿挂有鹰...
· 羌族萨朗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发展的
羌族萨朗作为羌族多数歌舞种类的统称,源于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交融与互补。因此,要说明羌族萨朗的艺术特点,就必须从其内部分类中一一道来。整体上说,羌族萨朗粗狂、奔放,却又不失温婉与精致,歌舞不分家是其文化根本特性(即使使用数字音乐亦然)。特点如下:舞蹈明显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大多数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舞者既能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以打击乐器伴奏,加深人们对神的崇拜和神秘感。歌伴舞步。舞蹈动作的表现和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舞者用歌来促使舞蹈循环往复的进行。羌族民间的动律表现为屈伸,向下颤膝,同边行舞,胯部的开合,双脚交叉点踏,左右拧倾。步伐组合是从左至右而行。舞蹈音乐节奏的特点同舞者的情绪表现相吻合,结束句下滑,同一乐句男领女跟,动作完全重复,节奏的强弱起落结合巧妙协调。发源地与形式根据发源地和形式不同,羌族萨朗分为北方言区的萨朗、卡斯达温、仁木那·耸瓦,...
· 四川-羌族萨朗舞蹈表演
“萨朗”羌语意为:“唱起来,摇起来”,为自娱性舞蹈。群众跳“萨朗”时,男女分别各站成一排,围成圆圈,起舞前,男先女后轮唱一遍该舞的歌曲,然后,由一名男舞蹈能手领头,率领大家边歌边舞前进。羌族沙朗舞蹈表演(组图)
· 羌族舞蹈羌族“锅庄”系列的舞蹈是怎样跳的
羌族生活的区域因长期与藏族比邻,而深受影响。使羌族的一些生活习俗、文化现象和语言均融入藏族成分。例如,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们几乎都称作了“锅庄”。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性的“迎客锅庄”、还有顾名思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等。“锅庄”舞的队形基本呈圆圈状,但有封口与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间隔站位的区别。舞队所采用的形式和名称,多根据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内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速度和节奏取决于歌词内容和舞者的情绪。因此,在青年们所跳的各种“锅庄”中,还分别有歌颂美好生活的抒情锅庄,有夹带游戏的趣味性锅庄和以诙谐幽默、情调浓郁,表达男女间爱情等不同形式的锅庄。每逢年轻人跳“锅庄”,麦场四周都会聚集众多的中、老年妇女,她们边晒太阳边轻轻地为舞蹈者歌唱。和煦的阳光和歌舞的欢乐,把她们又带回到自己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